男欢女爱销魂蚀骨免费阅读,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适合单身男人看的影片,www天堂无人区在线观看,悟空影视免费高清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 爭當創新創造排頭兵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15 01:03:08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使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3月12日,唐良智在北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心潮澎湃,“我在發言中談到了成都創新創造、改革開放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情況,其實也是在向總書記報告成都未來發展的目標和思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余蕊均 付克友 楊棄非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接受記者專訪

每經記者 余蕊均 付克友 楊棄非 全國兩會現場報道

2016年,成都被賦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怎樣才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成都正在用行動作答。

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在會上發言并提出建議。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使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3月12日,唐良智在北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心潮澎湃,“我在發言中談到了成都創新創造、改革開放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情況,其實也是在向總書記報告成都未來發展的目標和思考。”

他表示,成都將充分發揮四川省“首位城市”作用,在全省一馬當先、走在前列,努力肩負好中央和省委賦予成都的使命和重托。

成都的答案,已然成竹在胸。

關鍵詞:創新創造

全力抓好全面創新改革這個“一號工程”

“我們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布局以軍民融合為特點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是為了更好落實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扎實開展創新創造”。您如何理解這一要求?成都如何將之落到實處?

唐良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這次又強調要扎實開展創新創造,體現了對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對我們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我個人體會,創新創造既蘊含著城市發展的新動能,也孕育著城市發展的新希望。幾千年來,從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第一張紙幣“交子”的誕生,再到率先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成都一直是一座富有創新創造基因的城市。

在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我們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還在于創新創造。對成都而言,推進創新創造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作為四川全面創新改革的核心城市,去年以來,我們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統一部署,將全創改革確立為全市“一號工程”,按照“12345”的工作思路,舉全市之力系統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258億元、增長12.7%;新增市場主體33.5萬家,增長34.6%。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大要求,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和推動城市轉型的第一動力,細化創新創造的任務書和路線圖,瞄準前沿、急起直追,為城市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每日經濟新聞: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命脈。成都在推動創新創造、推動產業轉型方面有什么舉措?

唐良智:我個人理解,創新是動力之源,創造是發展之基,創新創造決定著經濟發展的結構、質量和效益,以創新創造帶動產業轉型是城市發展的一條基本路徑。

正如你所言,產業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成都在推動創新創造、加快產業轉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我們堅持以創新創造為引領,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大力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加快轉型。我這里有一組數據:2016年,成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產值達70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從2012年的51%提高到58%。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的先進技術重大產業項目先后落戶成都,為城市未來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項目支撐。

比如,投資90億美元的格羅方德成都格芯集成電路項目等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完善了成都從設計、制造、測試到封裝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構建了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終端制造到軟件研發、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電子信息完整產業鏈。可以說,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成都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總書記要求,扎實推進創新創造,進一步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創新“兩個通道”,把創新創造的潛力與活力充分激發釋放出來,加快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我們注意到,您這次在兩會上提出,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布局具有軍民融合特點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基于什么樣的考量?

唐良智:提升城市的基礎科學實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事關城市發展動力的培育和轉換,事關城市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堅持把培育和轉換城市發展動力,作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一項重要任務。

這次,總書記在參加四川團審議時,特別強調創新創造要“選準課題”,讓我感觸很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形成歷史性交匯的背景下,我們的科技創新既要瞄準世界前沿,也要關注發展需求。突破點在哪里、路徑怎么走、步子怎么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題選得對不對、標桿樹得準不準。

對成都而言,把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做實,就是創新創造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布局以軍民融合為特點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是為了更好落實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目前,中央已經在北京、上海、合肥布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您建議的這個中心以軍民融合為特點,成都有哪些基礎和條件?

唐良智:的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成都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一方面,成都作為國家戰略大后方和駐軍大市,軍工資源較為豐富,軍民融合發展的積極性高、空間大。成都還擁有56所普通高校,各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86個,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近200萬人,科教人才資源也較為豐富。

更重要的是,成都通過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在“軍轉民”“軍帶民”的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成飛無人機股權混合所有制、成發“小核心大協作”機制等改革舉措,暢通了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的通道,有效提升了各方面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積極性。

從數據看,去年成都軍民融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00億元,這在全國是名列前茅的。未來我們還將持續發力、趟出新路,力爭“十三五”末,軍民融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500億元,初步建成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我認為,如果能在成都布局以軍民融合為特點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有利于推進國防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技術原始創新,為國防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為什么建議布局在成都科學城?

唐良智: 應該說,無論是從空間承載力看,還是從創新聚集度看,成都科學城都已具備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條件。

成都科學城位于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核心區,背靠龍泉山、環繞興隆湖,規劃面積73平方公里。我們堅持“創新為魂、科技立城”,在這里大力發展新科學、創造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建設新城市。可以說,這是一塊創新創造的“風水寶地”。

成都科學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著力營造良好創新創造生態環境,激活創新資源、集聚創新要素、強化創新保障,增強高校院所的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動力。2015年以來,成都科學城先后引進了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等11個校院地合作項目,包括清華暗物質研究中心、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等在內的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都已在此落地。創新創造的集聚效應,在成都科學城得到了初步顯現。

關鍵詞:開放格局

打好“一帶一路”和自貿區這套“組合拳”

“國家為我們搭建了‘一帶一路’的開放舞臺,不是讓我們只是看戲。我們必須努力跳到舞臺的中央,力爭成為主角。”

每日經濟新聞:“一帶一路”戰略賦予了成都歷史性的機遇,成都一直強調要積極融入,怎么理解“融入”?現在融入的水平如何?

唐良智:國家為我們搭建了“一帶一路”的開放舞臺,不是讓我們只是看戲。我們必須努力跳到舞臺的中央,力爭成為主角。

融入“一帶一路”,對外通道建設是“先手棋”。目前,我們正大力實施“蓉歐+”戰略,加快國際空港和鐵路港建設,織密空中客流、物流網和陸上物流網,構建“兩港三網”。

去年蓉歐快鐵開行460列,居全國中歐班列前列,加上中亞班列、國內班列,共超過1000列;同時,天府國際機場已開工建設,雙流國際機場也在改造提升。到2020年,兩個機場加起來將形成1億人次的年旅客吞吐能力,遠期將達1.5億人次。成都也將成為全國第三個“一市兩場”的城市。

我們努力通過大通道建設促進大開放,進而展開“一帶一路”的國際貿易、產能合作和服務業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去年8月,四川入圍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如今掛牌在即,外界對此充滿期待。作為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主體,成都打算怎么做?

唐良智:說到自由貿易試驗區,我覺得應該和“一帶一路”放到一起來看。

融入“一帶一路”,是成都推進雙向開放的重要抓手,獲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又為我們的雙向開放提供了新的戰略平臺。二者是成都推進對外開放的兩個“鐵拳頭”,打好這套“組合拳”,能夠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勁動力。

我們的原則就是“怎么有利怎么做”,自己給自己出改革題目,大膽闖、大膽試,用掛圖作戰和項目化管理的方式,不留死角地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力爭走在中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前列。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讓“天府糧”“成都味”走進千家萬戶

“成都正深入落實統籌城鄉2025規劃,實施農業‘十大提升行動’,著力打造一批農業‘天府品牌’。”

每日經濟新聞: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了這一問題。作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如何推進?

唐良智: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成都平原作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成都農業的主要矛盾也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們必須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統籌提升農業組織化、品牌化、資本化水平,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當前,成都正深入落實統籌城鄉2025規劃,實施農業“十大提升行動”,著力打造一批農業“天府品牌”,讓“天府糧”“成都味”走進千家萬戶,使成都農業走向世界,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

這次總書記還特別提到,成都周邊有很多好地方,成都的新農村很美。當前,我們正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幸福美麗新村,努力提升農村風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我認為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脫貧攻堅

高標準完成“軍令狀”

“對成都而言,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每日經濟新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成都如何“繡好”精準扶貧這朵花?

唐良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對成都而言,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總書記“繡花”二字,既語重心長,又意味深長,為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

“繡花”功夫意味著,要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同時,要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與繼續攻堅放到同等重要位置,處理好點和面、當前和長遠、物質和精神、輸血和造血等關系。

目前,我們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大力推進以簡陽為主戰場的絕對貧困人口脫貧和全市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切實做到精準施策,真正幫到點上、扶到根上。我們將對已退出村、已脫貧人口定期開展“回頭看”、著力進行“回頭幫”,繼續選優配強駐村幫扶干部,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增強已經摘帽貧困村、貧困戶的“造血”功能,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同時,我們還將切實擔好首位城市責任,全力支援四川甘孜州、阿壩州19個藏區縣脫貧,為四川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成都力量。

關鍵詞:政治生態

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隊伍

“我們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僅要建設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充滿活力的經濟生態,更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每日經濟新聞:您多次強調,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成都是如何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

唐良智:我們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僅要建設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充滿活力的經濟生態,更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一方面馳而不息抓治標,猛藥去疴、重典治亂,把腐敗和各種不正之風堅決打下去,努力為治本贏得時間、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堅定不移抓治本,正心修身、涵養文化,把理想信念和紀律規矩鮮明立起來,努力為治標鞏固成果、根除病源。重點做到“四個堅持”,就是堅持“教育引導”和“制度約束”同向發力,堅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增強文化自信”相互促進,堅持“嚴格管理”和“嚴厲懲治”雙管齊下,堅持“黨內廉潔”和“社會廉潔”同頻共振,切實增強全面從嚴治黨的系統性、創造性、實效性。

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需要久久為功。我們將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保持戰略定力和政治定力,持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鞏固好、發展好良好政治生態,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堅強保證。

采訪的最后,我們談到歌手趙雷那首刷爆朋友圈的《成都》……

每日經濟新聞:這段時間,歌手趙雷的《成都》刷爆朋友圈,引發了全國人民對成都這座城市的向往。成都不止是一個地名,更代表了人們對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想象,您怎么看歌曲里的成都?和您心目中的成都一樣嗎?

唐良智:我也挺喜歡這首歌。這首歌從一個側面,讓大家感知到了成都這座城市安逸舒適的環境,以及暖暖的幸福感。有感懷,有溫度,但它不是成都的全部。

在我看來,“激情工作、快樂生活、張弛有道”是成都人最鮮明的特質。很多時候,成都人的性格具有水的特征,表面溫溫吞吞、隨遇而安,可是,靜流是水,激流也是水,成都人工作起來照樣激情澎湃,絕不輸他人。來成都兩年多,我深刻的感觸是成都人不僅會享受幸福,更會創造幸福。

我非常歡迎大家像趙雷一樣“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成都的小酒館坐一坐,更歡迎大家來這里追夢圓夢、共謀發展。我們也正在積極推動成都從宜居之城向宜居創新之城轉變,讓“近者悅、遠者來”,成為人才的向往之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