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9 15:20:59
“精準醫學”你或許聽說過,但你聽過“精準營養”嗎?據湯臣倍健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張旭光介紹,精準營養就是針對正確的個體,在正確的時間給予精準的營養健康干預,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張曉慶?記者?孫嘉夏
每經實習記者 張曉慶 記者 孫嘉夏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營養重視意識的增強,精準營養領域的關注度持續在升溫。
11月7日,“2017精準健康和精準營養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中科院等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精準營養是朝陽產業,但研發上目前才剛剛起步,仍處于初級階段。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營養的總體水平得到顯著改善,但整體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的現狀,尤其是與肥胖和多種與營養相關的重大慢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攀升。
在此背景下,精準營養成為了科研和行業發展的前沿和熱點。據了解,與關注疾病為主的“精準醫學”不同,“精準健康”和“精準營養”以各種高通量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更為關注疾病預測預防。
關于精準營養的概念,湯臣倍健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張旭光介紹,精準營養就是針對正確的個體,在正確的時間給予精準的營養健康干預,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最新的“精準營養”借助多組學的多層次分子信息和新的營養標志物,并結合其它先進技術,更系統地解析遺傳和環境因素對營養需求和健康的影響,以及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和機理,從而為促進健康和防控營養相關的重大疾病提供全新的策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多位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國內外專家強調了精準營養的“個性化”,那么什么是個性化,“精準”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牛津大學臨床試驗與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中國項目組主任陳錚鳴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精準營養的個性化不等于個體化,并不是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人之間有差異性,但也有共性,人的生命代謝核心是一樣的。而且,太個性化的東西不可能生產,成本太高了。
對此,張旭光補充說道,精準營養使人群更細化。比方說,糖尿病的產品,現在只有一種,未來將有五種,通過簡單的方式檢測,老百姓會知道適合吃哪種,哪種效率更高。
今年7月,在國務院《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計委提出在科學營養基礎上,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推動發展健康產業和營養產業,提供現代精準科學便捷的營養健康,實現營養健康精準化和現代化。
在國家政策指引下,營養健康產業的發展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據了解,包括巴斯夫、湯臣倍健等保健品和營養品公司已經開始在精準營養領域進行布局。
據張旭光介紹,湯臣倍健大健康的產業,未來計劃聯合上游原料供應商、下游保健品銷售終端、健康管理服務公司以及從事檢測服務、健康保險等業務的企業,以及橫向的科研機構,來形成一個整體的研發應用生態圈。
現在精準營養處于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胡丙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現在是產品走在了研究的前面。精準營養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各種各樣的技術和突破都是近幾年剛出來。”
胡丙長認為,從嚴格的科學研究再到開發轉化是未來的趨勢。如果研究成果和產業轉化能夠比較緊密地結合,可以保證產品不走在研究前面,用研究來支持產品,在研究的基礎上發展產品,真正對人類健康起到益處。
因此,在本次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和巴斯夫集團共同成立“精準營養科研轉化產業聯盟”, 討論精準健康營養研發、轉化應用與企業相關戰略布局和前沿技術。
張旭光坦言,精準營養從科研到應用,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做。例如基礎研究、機理研究、組學與人群隊列的研究以及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