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 2017-12-21 09:23:43
12月20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京發布《2017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對老年人來說,70歲的年齡在身體機能和護理服務兩方面都是一個重要的臨界點。我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恰逢其時,發展適合中高齡及高齡老年人需要的專業服務體系也迫在眉睫。
12月20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保協”)在京發布《2017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地區為調查框架,以當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群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失能狀況、服務使用情況和服務需要、成年人養老規劃、保險保障需求等內容。
報告顯示,對老年人來說,70歲的年齡在身體機能和護理服務兩方面都是一個重要的臨界點。超過70歲,一方面自理能力下降,重度失能的人群比例顯著上升;另一方面合適的專業護理短缺,同時護理費用上升。在專業服務和保險等第三方支付“雙失”的情況下,服務和費用負擔均集中在家屬、尤其是子女身上。因此,我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恰逢其時,發展適合中高齡及高齡老年人需要的專業服務體系也迫在眉睫。
在對成年人的研究中,報告發現,商業護理保險目前在人們的養老規劃中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市場存在“輕保障、輕服務”、“重儲蓄、重理財”的問題,保障型產品的覆蓋面很窄。
中保協秘書長商敬國指出,老年人的健康、養老、護理等問題是全社會最關心、最重視的領域之一。今后,中保協將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長期護理工作機制,系統地開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研究和推動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政策制定,服務于養老體系建設,也服務于保險行業發展。
相關人士指出,發展我國的長期護理須從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要打基礎。頂層設計離不開微觀數據的積累,沒有失能發生率、服務需求、保險支付意愿等客觀的數據,長期護理保險體系無法開展有效的資金管理、服務資源匹配或標準制定,商業保險也無法進行精準定價和風險管控。二是要有頂層設計,協調系統地推進。長期護理是擺在醫療衛生、保險保障、社會管理、健康產業等多個領域面前的共同挑戰。需要發揮財政政策、社保制度、市場化運作的各自作用,找到最優組合。三是找準保險業定位。保險產品是金融產品,優勢是利用市場化經濟手段配置社會資源,實現效率最大化。保險行業要發揮支付方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來源:中證網 記者:程竹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