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6 21:40:5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認為,未來P2P行業有三條出路:一是持牌經營,現在的備案就是持牌經營;二是轉為服務平臺;三是利用科技優勢轉為專業的技術服務。
每經記者|邊萬莉 每經實習編輯|盧九安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是持牌金融機構關注數字普惠金融,非持牌金融機構也在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業務。
9月1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在“第二屆新金融·普惠實踐峰會”上發表觀點認為,科技賦能一定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
張承惠肯定了P2P網貸行業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風險也不能無視。她認為,未來P2P行業有三條出路:一是持牌經營,現在的備案就是持牌經營;二是轉為服務平臺;三是利用科技優勢轉為專業的技術服務。

圖片來源:攝圖網
張承惠在峰會上表示,持牌金融機構近年來越來越關注普惠金融。在發展模式轉換前它們更關注大企業、大機構、大項目;在最近這幾年,它們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
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做法主要有三種:即經營重心和關注力轉移到中小微企業;設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專營機構普惠金融服務部;提供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
張承惠表示,“越來越多的持牌金融機構開始關注數字技術,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以大數據、云計算、AI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持牌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和科技公司合作,比如有家銀行和80多家科技公司有合作關系。”
事實上,除持牌金融機構以外,非持牌金融機構也在發展普惠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的P2P做到這么大,正面作用不能否定,風險也不能無視。”
張承惠認為,未來P2P行業有三條出路:第一條是持牌經營,現在的登記備案制度,在她看來就是持牌經營,是一種軟牌照;第二條是轉為綜合的服務平臺,主要提供信息服務,做一些資源整合的工作;第三條是利用科技優勢提供專門專業的技術服務,做一些配套的服務,例如助貸、貸后風險管理、客戶管理等服務。
談到數字普惠金融目前的趨勢,張承惠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正在走向平臺化,而平臺的背后是場景化。同時,數字普惠金融也在延伸到服務鏈,從支付到貸款、征信、信用資產,這個價值鏈條正在延長。還有一點是在綜合化,很多服務是綜合性的服務。
數字普惠金融的科技賦能就是通過科技來開發傳統持牌金融機構沒有顧及的長尾市場。在張承惠看來,科技賦能一定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
金融科技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業務拓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風險,降低經營成本。但是,科技賦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即便它和持牌金融機構有一個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
為什么說科技賦能是有限的?張承惠認為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科技金融公司和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基本上都是一對一單項的合作,而不是就金融機構的整體業務流程全部打開。其次,當前征信體系不夠完善,信用評級體系也存在缺陷。最后,持牌金融機構和各級公司的合作具有不穩定性,“發包式”(業務外包)的合作在任務完成后,即使有后續的服務,也是單項的業務。
關于未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張承惠認為是在專業化基礎上進行綜合化。“綜合化的內涵還是比較單薄,未來應該是在整個價值鏈條上,把價值鏈條的每一個環節打開,然后各種相關的市場機構、市場主體,包括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和非科技公司,尋找每一個環節上自己最擅長、最能夠實現專業化的領域,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合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