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7 00:40:46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星
40年前,我國的快遞業務業態還沒有出現,40年后,我國的快遞業務總量已激增到一年400多億件;40年前,我們只能坐時速不到60公里的綠皮車,40年后,我們已然邁入了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時代;40年前,很多南方的水果蔬菜北方人很少能夠吃到,40年后,我們能夠從最近的生鮮超市買到更新鮮的蔬菜水果……
“快遞越來越快,蔬果越來越新鮮,這些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改變,都來自于交通運輸體系的支撐。而跟以往相比,現在春節大家基本能買上火車票、飛機票安全、快捷地返回家鄉了,也能開上私家車通過高速公路回家過年了,這些便利的交通感受大眾更是有著切身的體會。”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交通運輸咨詢研究中心主任蘇斌、副主任賀興東對《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表示,這是人民群眾在出行方面實實在在能夠體驗到的。
“事實上,40年來,從體制機制改革到旅客出行、物流服務、技術裝備、城市公交以及交通強國的建設,我們都在逐步地進步。”兩位專家表示,當然,在既有運輸結構的調整、綜合運輸體系的建立方面,我們也還存在一些不足。
頂層設計+基層探索推動改革
NBD:我國交通運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蘇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后體制的改革、機制的創新,沒有體制、機制的變革也就沒有我們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賀興東:原因可以從“改革”和“開放”兩方面來說。從“改革”角度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交通運輸領域也是一樣,市場化的改革是方向之一,把運輸市場主體的活力、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了。從“開放”角度看,我們通過放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市場,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和外資投入交通建設領域。通過改革開放,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得到快速發展,把制約經濟發展的設施短板快速補齊。
NBD:40年來,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改革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我們在放開交通運輸市場、建立社會化投融資機制方面進行了哪些開創性的探索?
蘇斌:我國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改革主要是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從頂層設計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但在計劃經濟投資體制下,缺少資金。在這種情況下,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的改革方針,這種頂層設計初步調動了行業和社會的積極性,通過地方探索,在公路建設上實施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投融資模式。1984年,國務院第五十四次常務會議批準同意提高養路費征收標準、開征車輛購置附加費,允許“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使得公路建設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和加快發展的環境,引發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公路建設熱潮,高速公路也從無到有。
從市場化方向來看,管理體制也是從壟斷向“放管服”改變,僅有基礎設施并不能實現運輸服務規模的擴大,所以就需要市場開放。在引入個體經營者進入公路運輸市場的基礎上,我國運輸市場準入機制不斷放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逐步形成,管理體制也從約束型、計劃型的運輸行業管理向建立市場秩序、提供市場公共服務、維護市場發展環境轉變。
在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方面,上世紀80年代初運輸非常緊張,鐵路運輸運不出去,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當時是在一種很被動的情況下,為了破解運輸瓶頸提出要搞聯合運輸,提高各種運輸方式能力。隨著規模的擴大和設施建設的逐步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由于各種運輸方式改革階段、路徑存在差異,公路是放開比較早的,鐵路由于體制比較僵化,瓶頸還沒完全突破,所以就形成了公路在運輸結構中占比較大的不合理現象。隨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種運輸方式運輸能力不斷釋放,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的運輸結構調整在不斷深化,“公鐵”“公水”等聯合運輸方式將成為貨物運輸發展趨勢。
加強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
NBD:此前,國辦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我們現在的運輸結構是怎樣的?存在哪些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
賀興東:這個文件主要說的是貨運的運輸結構不合理。客運的運輸結構這幾年變化不大,按2017年營業性客運量來看,鐵路占到15%以上,公路是75%左右,水運不到2%。不合理之處就是公路承擔的營業性客運量比較高。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家對出行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公路作為基本的出行服務,品質相對比較低。相應地,私家車、商務車等占比也比較低。
貨運結構方面,2017年的貨運量,鐵路不到8%;公路常年超過75%,去年也不例外;水路是15%以下;民航不到0.1%,非常少;管道不到2%。另外現在還有一個趨勢,就是鐵路的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公路基本是75%左右,趨勢不變,水運有所增加。不合理之處就是公路在長距離運輸中承擔的比重太高。
蘇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是組織運營問題。由于技術特點、運營組織模式、運輸價格比例不合理等問題,鐵路的運輸效率并不高,這就會導致很多人不愿意選擇鐵路運輸;而公路運輸由于是充分競爭市場,價格較低,服務較便捷,再加上一直以來存在的公路超限超載問題,公路運輸量小的劣勢就被抵消了。還有就是運輸是“門到門”的,鐵路、水路在這方面不如公路有優勢,所以綜合因素導致了目前存在的運輸結構問題。
賀興東:對于如何改善運輸結構,文件提到了六個行動,針對鐵路的運輸組織效率不高,提升鐵路運能;水路對自然條件要求比較高,需要進行水路系統升級;公路進行貨運治理,尤其是超載超限問題,這樣運輸價格就會提升,通過價格關系來調整運輸結構;除了調整“鐵公水”的比例外,還有多式聯運提速行動,人們之所以不選擇鐵路和水路運輸,就是因為他們在提供“門到門”的、全程的“一站式”運輸服務方面不如公路有優勢,跟其他運輸方式銜接的時候不是很順暢。如果通過鐵路運干線,兩頭用公路來運,把中間銜接的環節做好,就能提高鐵路的運營份額。所以不同運輸方式銜接的點,也就是交通樞紐的重要抓手,當把交通樞紐建好了,貨運中轉效率提高了,不同的運輸方式就都能提供高效率的“門到門”方案,這樣對提高鐵路、水路的貨運比重大有裨益。另外還有一個綠色配送行動、信息資源整合行動,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效率。
蘇斌:其實主要就是補短板,核心的短板就是樞紐環節、銜接環節的短板,這些短板阻礙了大通道的運輸能力發揮。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主要是注重大通道的建設,在綜合通道建設基本完成的基礎上,需要加強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實現效率提高和服務質量與水平提升。慶幸的是,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正在著手解決,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綜合運輸研究所參與起草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與建設規劃》即將正式發布,相信會對樞紐建設有較大推動。
建設交通強國要提升研發能力
NBD: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您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努力?
蘇斌:我們雖然有那么多“世界第一”,已然成為了交通大國,但是我們為什么不能說是交通強國呢?一方面是核心技術還有一定的欠缺。比如,我們的高鐵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它只是一個點,不能形成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系;有些關鍵軟硬件國產化率還不是特別高,研發的核心能力與我們的交通強國的地位和需求還不匹配。
另外,在服務組織能力方面,還存在效率不高、質量不高等問題,也與交通強國的要求不相符合,雖然在樞紐設施方面,我國設施水平有些超出了發達國家,比如機場、高鐵客運站等,但運輸組織銜接、運輸管理控制等方面還有差距。
總體而言,我們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還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要提高運輸效率,使大家綜合運輸服務的體驗感更強烈;另外,在研發制造、核心技術的掌握方面,要努力達到與強國規模相匹配的程度;還有,在決策管理體制方面,對于新生事物要有更高的彈性和包容性,使其與現有政策融合。
賀興東:我從目標導向來談下,也就是從情景角度去看交通強國的建設,還有哪些地方要加強。
客運方面,目標是能夠實現快速通達,這方面基礎設施還要加強;貨運方面,要實現全程順暢銜接,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技術的銜接、設施的銜接、信息的銜接等都要加快布局和建設;裝備和技術方面,要實現智能化、智慧化,我們提出了一個“先進智能”的概念,可以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手段實現技術創新、信息化的應用;城市交通方面,要詩意棲居,把城市交通的品質提升上去,交通是城市的一部分,提出“詩意棲居”就是要把出行變成一種享受,路途中能欣賞到美景;互聯互通方面,全球化是趨勢,我們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要主動把我們的交通跟全世界的交通更好地連接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