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7 00:41:04
微信推出零錢通公測有一段時間了。筆者一直在研究新金融,所以一直在觀察零錢通的動向、操作體驗。
目前,除了媒體的報道分析評論以外,監管部門及微信方面都沒有怎么發話。
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及了解各方面資訊后,筆者還真有話要說。
零錢通與余額寶一模一樣,基本上是被復制出來的。余額寶、零錢通都是基于移動支付場景下的產物,在這個互聯網金融支付場景下衍生出的貨幣基金理財平臺,實踐證明這個場景抓得非常準。零錢通注定會與余額寶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大獲成功,因為有微信這個最強的支付場景。
有機構分析,中國零錢理財市場規模在幾萬億元,而目前最便捷高效、隨時隨地、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理財的移動工具就余額寶一家,確實有點少。
作為與支付寶競爭的微信支付,誕生出零錢通是順勢而為、理所當然的。這對經常使用微信支付,可以通過以往在微信里睡大覺的零錢獲取一些回報的人而言,是個大好事,微信辦了一件很實惠的事情。
同時,與余額寶形成競爭之勢,也有利于市場良性循環,防止壟斷及出現流動性風險。零錢通的誕生一定會發揮鯰魚效應,使得移動支付場景下的貨幣基金理財市場更加高效健康,最終惠及百姓,是實實在在的普惠金融。
對于特大型貨幣基金理財市場,特別是移動支付場景下的大型貨幣基金平臺與工具而言,最大的風險隱患是流動性問題。此前監管部門在余額寶的監管上可謂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因為余額寶從2015年6月成立后迅速做大,讓監管措手不及。這個教訓必須牢記,必須在零錢通上未雨綢繆,監管上防止重蹈余額寶的覆轍,防止發展到大而不能倒監管就棘手了。對此,筆者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議。
其實也談不上建議,而是最具智慧的中國監管部門成功化解余額寶這個龐然大物可能發生的流動性風險的成功經驗。中國監管部門在對新金融包括監管余額寶等大型互聯網金融上已經取得了寶貴經驗,其發揮出的對新金融的監管措施之嚴格之智慧,甩美聯儲幾條大街。通過對余額寶限流分流來化解風險的做法,完全可以照搬照抄到零錢通上。
為防重蹈覆轍,影響投資者情緒,給監管帶來負面輿情,建議將零錢通作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來管理。2017年余額寶規模迅速擴大,這一年里,監管部門3次要求余額寶限流,并分流到12家基金公司,成功降低了天弘基金規模。建議將零錢通對應的基金比照天弘余額寶基金,作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來管理,從一開始就要防止其成長為龐然大物。
按照中國央行的定義,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是指因規模較大、結構和業務復雜度較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較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難以替代的關鍵服務,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而無法持續經營,將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金融機構。
央行11月2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中表示,可從三方面進一步完善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管理框架,具體包括進一步提高流動性監管要求、建立健全系統重要性貨幣市場基金評估和監管框架以及強化投資者保護,打破貨幣基金“保本保息”的非理性預期。這基本上是為零錢通納入系統性重要貨幣基金監管而量身定做的。
從用戶規模來看:微信的用戶已經達到10億,微信支付用戶為8.2億。據稱,目前零錢通只是公測,公測范圍就已覆蓋3億用戶,以微信社交的高粘度,要把這些用戶發展成零錢通用戶太容易了。
以支付寶為例,在支付寶用戶達到4.5億的時候,余額寶用戶達到3億,也就是說,2/3的用戶可以發展成理財用戶。那么,以此類推,零錢通用戶預計很快就可以達到6億。
從資金模式來看:目前余額寶用戶3億,接入12家基金公司,資金規模是1.9萬億元。以此類推,零錢通用戶3億,接入4家基金公司,以平均每人金額1000塊,加上4家基金公司存量6000億元的規模,破1萬億元恐怕沒有懸念。
流動性風險方面,1萬億元以上的基金規模必然隱含流動性風險,將零錢通目前的四家基金公司分解到12家基金公司是完全必要的。這也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在余額寶監管上的智慧結晶。
零錢通本身的特性也決定了一些風險隱患不能小視。微信的群體特點決定了投資者教育更難,決定了零錢通膨脹過快會有大問題。
從金融風險看,如果第二個現象級的類余額寶產品出現,整體金融面臨的風險不僅僅是乘二,而是指數性增長。
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防止余額寶曾經的教訓再次出現,即:零錢通發展到類似余額寶的超級規模時,才措手不及開始監管的教訓再次出現。
未雨綢繆,監管應走在前面及時出手,是對零錢通的保護與愛護。防范零錢通引發貨幣基金系統性風險,將其納入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已經非常急迫與必要!(作者系財經評論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