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9-05-03 16:46:45
車險市場機會越來越小,不少中小險企逐漸向非車險領域發力,未來中國的財險市場會走向哪里?
美國的情況或許能提供一個參照。
圖片來源:攝圖網
根據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近期發布的數據,2018年美國財險市場最大的業務為私家車險業務,不過占比僅略超三分之一;加上商用車險(占比6%),車險合計占比僅42%,不足一半。
也就是說,美國財險市場的半數以上業務,都是非車險。其中,非車險中最大的是家財險,占比達到了15%左右。反觀我國,車險占比達到七成多,第二梯隊的業務是農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家財險占比長期低于1%,缺乏存在感。
NAIC將美國財產險業務大體分成六大類,分別為私家車險、商用車險、職工失業保險、醫療責任保險、家財險、其他責任險,其余的歸入其他類。
來源:NAIC官網

根據NAIC的數據,2018年,美國財險業保費收入為6748億美元,而上述幾類財險業務的占比由高到低分別為,私家車險36.47%、其他險種22.12%、家財險14.63%、其他責任險10.82%、職工失業保險8.59%、商用車險6%、醫療責任保險1.37%。
從我國的情況看,據券商中國記者獲悉的數據,銀保監會統信部通報給行業的數據中,財險業保費收入10770.08億元人民幣,列示的主要業務險種保費中,劃分口徑為機動車輛保險、保證保險、責任保險、農業保險、企業財產保險、其他、信用保險、貨運保險。
其中:機動車輛保險保費7834.02億元,在產險業務占比72.74%,其中包括交強險保費2034.38億元。

兩張表對比看可見,兩地市場有一定共性。最明顯的是,車險無論在我國還是在美國,都是財險第一大業務險種。美國將車險細分為私家車險和商用車險,二者合計起來計算的車險業務占比約42.47%,我國的車險占比為72.74%。
不過,這兩張表更多地反映的是中美兩國財險市場的業務不同。一是表中所見的兩地財險種類有很大差異;二是業務各自份額不同,美國的大類業務相對均衡,而我國除了車險外,其他險種規模都還相對較小。
由此呈現出來的,是兩地財險市場發展階段的差異。
從車險看,在我國盡管車險已經進入本輪費改的第三次過程,各家險企都意識到私家車是車險的優質承保對象,但仍未在大類上體現出私家車和商用車的明顯不同,盡管有一些險企已開始放棄承保高風險的乘運車或貨運車輛業務,但整個車險行業的風險識別和管控仍待精細。
從第二大險種看,美國為家財險,而我國處于保費第二梯隊行列的是保證保險、責任保險、農業保險,三者體量比較接近。相較之下,我國的家財險則占比極低,低到銀保監會甚至對其保費未予公布。
以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家財險是我國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第一批險種之一,卻發展緩慢,占比長期低于1%。但這種面向個人及家庭銷售的保險,如車險一樣,在美國等國際發達市場滲透率非常高。
前幾年電影《小王子》上映時,電影開頭一幕的一句話就能夠反映出家財險的成熟:小女孩兒和媽媽剛搬到新家,就遭到了住在隔壁的飛行員試飛古董飛機失敗的波及——新家的墻壁被炸出一個大窟窿,室內也有一定的損壞。下班回來的媽媽看到新家已然成了事故現場,第一反應就是,“我得給保險公司打電話”。
而我國的家財險,除了多居住在居民樓而非國外獨棟房子使得大家存在“不出事”的僥幸心理,以及缺乏買保險覆蓋風險的觀念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約束和特定銷售渠道。
據券商中國記者采訪了解,國外不少國家的銀行給民眾辦理住房按揭貸款時要求其必須給抵押的房產購買家財險,以防范房子抵押期間遭遇事故造成損失。而國內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強制性要求,甚至還有不允許銀行放貸款時捆綁銷售家財險的規定,因此最主要的銷售渠道被割斷。
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家財險保費規模及利潤貢獻都有限,險企對于開展這一業務也不夠積極。
來源:券商中國(ID:quanshangcn) 記者:劉敬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