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3 18:29:42
每經編輯|何小桃
近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下發通知,要求各市州、縣市區委,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機關各單位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方案》提到,“嚴格落實依法生育女方除享受國家規定產假外增加產假60天、男方享受護理假20天等制度。產假期滿,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批準,可以請假至嬰兒1周歲,請假期間的待遇由雙方協商確定。”
這一規定讓人耳目一新,一時間引來關注。

湖南出臺政策:
產假期滿可請假至嬰兒1周歲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方案》表示要不斷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在降低生育成本方面,《方案》提出,嚴格落實依法生育女方除享受國家規定產假外增加產假60天、男方享受護理假20天等制度。產假期滿,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批準,可以請假至嬰兒1周歲,請假期間的待遇由雙方協商確定。
在降低養育成本方面,《方案》提出,落實育兒假制度,夫妻依法生育子女,在子女3周歲以內,夫妻雙方每年均可享受10天育兒假。鼓勵各地對依法生育兩個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建立育兒補貼制度。鼓勵用人單位從工會經費中報銷職工依法生育的未成年子女城鄉居民醫保費用。對依法生育兩個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在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購買、公租房配租等多方面提供政策優惠,根據家庭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戶型選擇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14周歲以下兒童憑有效證件免費乘坐公交、地鐵。
另外,在保障女性權益方面,《方案》提出:
鼓勵用人單位在工作場所配備母嬰設施,依法協商確定有利于照顧嬰幼兒的靈活休假和彈性工作方式,協助女職工處理好工作與家庭關系。
依法禁止招聘環節中的就業性別歧視,規范用人單位招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平等就業。
持脫產照護嬰幼兒的女性重返就業崗位,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就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支持。
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提高企事業單位給付比例,降低女性因生育造成的失業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6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文章指出,《湖南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生育意愿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加速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消除年輕人生育的壓力和對生育的擔憂,全面降低家庭養育負擔,是有效提升全社會生育意愿的關鍵環節。我省這次出臺的相關政策,正是從目前人口生育上的堵點難點入手,形成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全程政策扶持,有針對性地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底盤。

圖片來源:攝圖網-300052253

媒體評論:
延長產假不能政府請客,企業買單
不過,《方案》提到的“產假期滿,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批準,可以請假至嬰兒1周歲,請假期間的待遇由雙方協商確定。”引發不少網友吐槽。
有網友吐槽,“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批準”式的延長產假,大概率是單位不批,而且生育女性因延長產假而收入驟減甚至丟掉工作的風險也是難以承受的。還有部分網友則憂慮,這或加劇職場的性別歧視,讓所有女性而非僅生育女性遭遇生育懲罰。
光明網評論指出,原本為提振生育意愿、提升生育友好度的政策遭受如此質疑,或是政策制定者所始料未及的。而且在社會討論中,人們只抓延長產假這一條而不及其余,被認為是以偏概全,不過換個角度看,正因為在生育相關的整套制度和政策設計中,每個家庭尤其是生育女性自身對產假權益得失這一點上感受最真切也最有發言權,才會對這一條不太貼合現實的政策集中提出異議。
在網絡評論中,網友給出了現實中可能架空這條政策的多種情況,試圖證明這終歸只能是“紙面上的權益”。對延長產假新規“不接地氣”“沒有干貨”“想當然”的批評,投射了不同生活情境下的個體生育焦慮的情緒,不過也恰說明政府及社會對生育的支持尚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值。
評論表示,自“全面二孩”政策施行以來,幾乎各省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延長了產假,然而延長產假給用人單位所帶來的用工成本的支出,比如為生育女性多繳納的社保支出、替代性用工或調配工作量而產生的加班費等,基本上都需由用人單位承擔。
毋庸諱言,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家”單位來說,人力資源成本中因有一部分來自財政撥款,所以負擔感較輕,相應的政策執行也較好。而對于非公企業來說,顯然對此積極性有限,減少女性雇員招錄或通過其他規避方式消化這部分成本,成為慣性做法。這也在事實上導致不同用人單位女性保護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評論指出,在生育成本誰來承擔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尚未徹底明確和厘清之前,推出各種眼花繚亂的生育假期,如“陪護假”“育兒假”“護理假”等,注定只能熱鬧一時。相比吸引眼球的這假那假,人們更期待具體的分擔生育成本的設計。如輿論聲量一直很高的通過稅收減免等手段減輕用人單位生育成本,而不能總是政府請客、企業買單。
只有實現公平合理的生育假期成本共擔,用人單位才有積極性和動力將女性權益保護落到實處。也只有在此基礎上,基于性別平等、男女共擔家庭責任的理念設計生育假期,也才可以依附,并最終導向更為宏闊的社會發展目標。
編輯|何小桃 杜波
校對|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光明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