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2025-11-11 20:24:15
青山掩映,古道蜿蜒。走進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古道木韻小區和天全縣鳳翔新民小區,一棟棟川西民居風格的木質或磚木結合的小樓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綠意盎然。廣場上,老人悠閑健身,孩童嬉戲玩耍,處處洋溢著安居樂業的和諧氛圍。

“住上了‘小別墅’,咋能不幸福呢?”鳳翔新民小區居民甘池強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歷經地震創痛的雅安,在完成災后重建后,正面臨新的治理課題:如何從“建得好”轉向“管得好”“過得安”乃至“活得美”。
在這一轉變中,雅安各新村聚居點積極探索黨組織領導下的“自建委—自管委—居民自治”治理模式升級路徑,并融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的多元實踐,逐步構建起富有生命力的基層治理新體系,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個真實可感的“雅安樣本”。
重建之后看治理:
“難點”催生“良法”
“以前這兒雜草長得老高,背簍、鋤頭隨處放,確實有點‘臟亂差’。”回想起剛搬進古道木韻小區時的情景,村民李志蓉記憶猶新。如今,她自豪地說:“我們這兒有茶馬古道,經常有游客來參觀,環境整潔多了。”
從“雜亂”到“有序”,從“散居”到“聚居”,雅安災后重建聚居點的治理之路,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寫照。新房落成后,生活習慣、公共秩序、鄰里關系的重構成為新挑戰。私搭亂建、車輛亂停、雜物堆積等“成長中的煩惱”,成為基層治理必須破解的難題。
“難點”所在,正是“良法”所生。在蘆山地震災后重建中,由群眾民主選舉產生、全程參與房型選擇、質量監督和資金管理的“自建委”模式,悄然播下了“自治”的種子。
“那時候,房子怎么建、戶型怎么選、質量怎么把關、錢怎么管,都是我們老百姓自己選代表商量、決定。”古道木韻小區一位早期“自建委”成員說。這樣的參與過程,讓“我的家園我做主”深入人心。

建房任務完成后,治理的“接力棒”如何傳遞?雅安的答案是:推動群眾主體地位從“建好房”向“管好家”深化延伸,實現基層治理從“代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轉型升級。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話我們始終放在心上。”天全縣始陽鎮鳳翔社區黨總支書記彭強說。這個小區聚居了來自六個村的群眾,“剛開始,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讓不同村組的居民真正融在一起。”
探索演進強內核:
“三治”融合答好“三問”
從災后重建到長效治理,雅安基層治理經歷了一場深刻轉型。隨著“自建委”逐步演變為“自管委”“居民自治”,群眾主體作用不斷延伸。
居民依法依約管理自有房屋與公共空間,“管理自主、利益自享”理念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逐步成型。
圍繞“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三大治理核心問題,雅安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為路徑,系統構建起務實管用的基層治理機制。
——優化治理力量,破解“誰來管”: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我們通過村民自選,把講政治、重公道、有熱心的人推選進自治委。”古道木韻小區自治委主任黃文進介紹。在黨組織引領下,自治委成為凝聚群眾、服務社區的骨干力量。
治理力量不斷拓展,形成多元共治網絡。鳳翔新民小區創新構建“1+1+1+3+N”網格治理隊伍:一名社區干部統籌協調、一名有威望黨員牽頭引領、一名“法律明白人”普法宣教、三名村民代表收集民意、帶動N名志愿者廣泛參與,形成“小事快速響應、大事協同解決”的良性機制。
政府角色同步轉變,從“大包大攬”轉向“精準賦能”。水利、消防、衛健等部門資源精準下沉,推動污水管網改造、消防設施升級等項目落地,構建起“村兩委攬全局、自管委挑重擔、廣大村民齊參與、多部門聯動強保障”的協同治理新格局。
——動態拓展內容,明確“管什么”:從“硬空間”到“軟環境”
治理內容隨發展階段動態擴展,不斷適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縱向看,治理從“自建委”主導建房,延伸至“自管委”引導居民依法管護資產,群眾參與從“建好家”向“管好家”深化。
橫向看,治理觸角延伸至生活方方面面。古道木韻小區制定《居民管理公約》,對房前屋后衛生、寵物飼養等十個方面作出細致規范;鳳翔新民小區打造“七點半議事亭”民主協商品牌,形成“支部提議、黨員帶頭、群眾協商”治理閉環,成功解決11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自管委就像一座橋,把大家的心連在一起。”鳳翔新民小區居民甘池強感慨道,“現在鄰里家庭有矛盾,自管委出面調解。結果是啥?是大融合!”他特別提到小區道路的變化:“原來那條路窄,現在加寬了,路燈也亮了,開車出門方便多了。”
——融合多元手段,創新“怎么管”:“三治”協同提升治理效能
法治成為定分止爭的“壓艙石”。《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為基層治理提供根本遵循。“法治村官”、法律顧問、司法干警等專業力量下沉一線,“送法上門”成為常態。鳳翔社區黨總支書記彭強表示:“通過有效宣傳,‘有事情找社區,遇事找法律’已成為居民共識。”
德治成為春風化雨的“黏合劑”。兩地建立“道德積分”機制,鳳翔新民小區積分超市實現參與戶全覆蓋;“清潔之家”“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讓榜樣力量帶動文明鄉風。“我們量化居民行為,實行‘月公示、季評議、年評定’。”古道木韻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機制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
智治成為高效便捷的“加速器”。古道木韻“一家親”微信群將92戶居民緊密相連,重要通知速達、隱患快速排查;便民小程序實現水電氣繳費“一鍵辦理”,科技讓治理更高效。而在鳳翔新民小區,彭強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和同事每天在小區里轉上一圈,主動了解民情。”“鐵腳板”與“微信群”的結合,正是傳統與現代治理方式的完美融合。
治理蝶變見實效:
“末梢”活則“全域”興
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最終體現在居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主體意識實現從“旁觀者”到“主人翁”的轉變。在古道木韻,居民對治理實現了從“知”到“懂”再到“能”的跨越。今年自治委換屆,常住居民參與率高達93%,收到居民關于優化管理的意見建議同比增長75%。“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正在形成。

社區面貌實現從“管理難點”到“治理亮點”的轉變。在鳳翔新民小區,道路加寬了,路燈亮起來了,污水管網改造了。今年新增及更換路燈300盞,徹底解決了夜間照明問題。古道木韻小區則在2025年完成了污水管網改造,解決了汛期漲水反涌的難題。在蘆山縣古道木韻小區,李志蓉的話道出了環境蝶變后的自豪:“大家都把這里收拾得干干凈凈,游客來了也愿意多參觀。”
治理效能實現從“矛盾多發”到“鄰里和睦”的轉變。最令人振奮的是,通過居民依法自治、多元主體共治,古道木韻小區實現了矛盾糾紛、信訪案件“零發生”,安全領域“零事故”。
發展動能實現從“安居”到“樂業”的轉變。治理有效釋放了發展活力。鳳翔新民小區山上,一條通往果蔬基地的道路,經由“黨員大會通報征求意見、村民代表會商議、群眾大會決議”的民主程序一致通過后興建;古道木韻依托茶馬古道底蘊,宜居環境正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小區居民都曉得環境要美觀,要打造旅游景點,大家做起事情來都很樂意。”李志蓉對小區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自建自管自治”模式的核心是堅持黨組織領導,以群眾為主體,以依法治理為準繩,以融合共治為路徑。從古道木韻的治理實踐,到鳳翔新民的網格創新;從“七點半議事亭”的民主協商,到“道德積分”的德治教化,雅安的探索體現了基層治理的創新活力。
如今,行走在雅安的新村土地上,整潔的村容、和諧的氛圍和自信的笑容,共同勾勒出美麗鄉村的新圖景。這片經歷創傷的土地,通過激活治理“神經末梢”,不僅實現了家園重建,更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讓美麗鄉村既擁有嶄新的“面子”,更擁有堅實的“里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