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02 00:44:38
每經記者|謝孟歡 吳林靜 每經編輯|文多

▲高層論壇現場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發展不平衡的國內現狀,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同樣也面臨新的挑戰。作為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城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命題。
8月1日,由聯合國人居署、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共同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暨首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博覽會在成都市舉行。本屆論壇以“城市變革與發展”為主題,圍繞創新驅動培育新經濟動能、低碳城市促進綠色發展、城市群建設助力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煥發城市活力和建設公園城市提升城市品質六大主題展開討論。幫助城市實現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在致辭中表示:“當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時,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國家發展的可持續、世界發展的可持續是密切相關的,只要城市的發展做到了可持續,最主要的問題基本可以得到解決。”
與會專家們認為,在“穩中有變”的新形勢下,城市應創新“可持續”的命題,既要堅持過去形成的共識,又要不斷隨著時代的變化,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2017年,全球大約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聯合國人居署署長指出,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也提到,從全球來看,既有城鎮化率高達90%的現代化國家,也有不足20%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城鎮化率從不到20%發展到去年的58%。
可以說,中國城鎮化進程一路“高歌猛進”,雖然留下不少發展中的難題,但也探索出一條中國的模式。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主席視察成都時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成都天府新區公園城市規劃院院長曾九利認為,“公園城市”理念的提出,既是城市規劃建設理論的開創性突破,也是城市發展的一次全新實踐。“公園城市”,便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終極形態。
對此,中國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表示,一句話概述“公園城市”理念,就是“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仇保興認為:“山水情結在城市的建筑邊上涌現,公園跟建筑就像陰陽的關系,是相互融合的。公園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使成都更有吸引力——全球的吸引力。”
“公園城市”理論的誕生地——成都,是可持續發展城市中的明星城市。2017年7月,作為落實中國與聯合國人居署合作備忘錄的、首個在中國舉辦的務實項目,首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舉辦,那次論壇上特別發布了《成都宣言》,倡議構建包容開放的城市發展環境,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完善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實現城市治理的共享與創新。同時,成都還入選了首批5個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
經過一年的試點,五個首批試點城市得到認可,聯合國人居署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為這5個城市分別頒發了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證書,并以這5個試點城市踐行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出并發布了《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的導則》。
城市要可持續發展,道路千千萬萬條。在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看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堅持一條準繩:解決人的問題,才是根本,才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也同樣認為:“公園城市”的建設,人是中心,如果城市不能夠為人服務,再美麗也不應該是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
在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理念上,成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成都市市長羅強在論壇上介紹,成都市正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與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目前全市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量僅占4%。2017年共淘汰改造了889臺燃煤鍋爐,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30萬噸。成都市將繼續深入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綠色低碳消費,推廣綠色辦公,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消費的社會氛圍。
本屆論壇還創新性地進行了“成都市龍泉山森林公園碳中和基地”啟動儀式。坐飛機、開空調、吃午飯、印資料……開一場會議,必不可少也會帶來碳排放。為此,成都宣布,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碳中和林,植樹造林500畝,用20年時間完全抵消本次論壇因交通、用電、用餐、住宿、會務用品等產生的碳排放量。
毋庸置疑,“公園城市”的建設便是城市自身的“提質”發展,但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城市與城市間的相互合作也必不可少。其中,城市群的協調發展便是重要方面。
如何實現城市群各層級城市協調發展?話題引發了多位專家學者的關注與討論。仇保興就提出:“城市群的協調發展,大中小城市不能‘斷檔’。”在他看來,大城市與二級城市、小城市之間的相互競爭合作關系,才是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長三角城市群,上海是一個超級大城市,而在上海下面,有杭州、寧波、南京等五六個經濟超萬億的二級城市。這讓企業、技術、生產要素在雙方流動成為可能,二級城市與上海形成了相互競爭合作的對流關系。”仇保興指出。
事實上,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城市群也是城市拓展發展空間、釋放發展潛力的重要載體,更是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因此,在城市群內部,城市合作、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舉例道:“成都應主動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發展,實現交通、產業、平臺、服務、市場的共建共享。”在他看來,在成渝城市群發展過程中,應該培育周邊的中小城市來加強城市群間的分工、協作、協同。
可以看到,無論是長三角成熟型城市群,還是雛形期的成渝城市群,其城市間的合作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就像仇保興所說:“這樣才能實現城市、城市群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間的合作也上升到了國際層面。
“目前世界各國處于城鎮化的不同階段,既有城鎮化率高達90%的現代化國家,也有城鎮化率不足20%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水平的差異便帶來了廣闊合作空間。”在彭森看來,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能夠為城鎮化后發國家和地區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有益經驗和借鑒。
在此過程中,開放、合作、包容成為了國際城市間合作的特性。正如徐林所說:“一個國際大都市,光有經濟對外開放度、貿易進出口占GDP的比重等指標是不夠的,很多軟方面至關重要,特別是開放和包容的文化。”
一個例子便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四川也有了新的開放合作規劃,那便是“四向拓展”。首當其沖是“突出南向”——成都為起點,經重慶到貴州、廣西,從北部灣一直往南,通過海路指向新加坡及南亞地區。
這樣一條“南向通道”,體現了成都當前與國際城市合作的開放合作態勢。“我相信隨著開放、合作新理念的實施,成都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南下通道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巡視員李斌如是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