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31 15:05:36
每經編輯|孫志成
據深圳特區報,最近深圳南山區某電子煙專賣店,因為沒有依法張貼相關標識,被現場立案,或將接受2000元罰款,如果逾期不改的話,還將面臨1萬元的行政處罰。這在全國還是首例。
值得注意的是,5月3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2019年中國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調查顯示,過去5年我國初中學生聽說過電子煙和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顯著上升。2019年初中學生聽說過電子煙的比例為69.9%,現在電子煙使用率為2.7%,與2014年相比,分別上升了24.9%和1.5%。

2019年10月1日,修訂后的《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下稱《控煙條例》)正式實施,電子煙納入控煙“黑名單”。去年,深圳開出內地首張電子煙罰單,并在國內首次將電子煙加入禁煙標識。
據金羊網,30日,深圳市控煙辦開展專項行動,專盯電子煙。在涉案的天利名城某電子煙實體店,店內雖然有注明“未成年人嚴禁使用”,但并無明顯的“禁止吸煙”標識,也沒有“吸煙有害健康”警示語及舉報投訴電話。
“該電子煙銷售點涉嫌違反《控煙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的‘煙草制品銷售者應當在其售煙場所的明顯位置設置吸煙有害健康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草制品的標識’,我們已進行立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山監管局粵海所副所長徐煜說。如果最終被確定違法,根據《控煙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該店將被市場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二千元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一萬元罰款。
此外,當時在店內吸煙的兩名“吃瓜群眾”也受到了50元的罰單。根據2011年實施的我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飯店、餐廳、網吧等7大類28小類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去年11月1日, 國家煙草專賣局、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要求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不得通過互聯網銷售電子煙,不得通過互聯網發布電子煙廣告。然而,仍有電子煙商家在打“擦邊球”。
據金羊網,在一些電子煙銷售點,店員表示,可以通過加微信好友購買電子煙,“滿2盒包郵”。在微信聊天中,對方并未要求核對購買者是否未成年人。
有店員表示:“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抽電子煙,我們對外說是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但現在渠道太多了,又可以在微商買,我們控制不了。”
此外,在上述店員提供的購煙微信號的朋友圈內,充斥著電子煙的廣告。“新用戶立享:任一套裝30元立減券”“老用戶立享:成功邀請朋友注冊會員,立得50積分,成功推薦朋友購買套裝, 立享福利加碼”“9顆空煙彈兌換一顆新煙彈” ……這樣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都發。
對這種“擦邊球”行為,深圳市無煙城市項目技術官員熊靜帆表示,在微信銷售電子煙屬于違法行為,可由市場監管部門對網絡平臺進行警告。
就在一年前,電子煙市場正如日中天,資本和創業者一起敞開懷抱迎接這個新物種,電子煙煙展、招商大會席卷各個城市。但隨著去年11月,國家政策明文規定電子煙不得銷售給未成年人,以及在網上售賣、打廣告,此后一周時間,又有連續四道監管禁令施加在電子煙身上,監管的范圍也從線上開始向線下轉移,電子煙市場一下子“熄火”。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沖擊,電子煙代工廠復工推遲,再加上人們禁足在家、線下門店推遲開業,生產和需求的雙重問題影響了不少電子煙企業。
實際上,不止我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對電子煙行業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監管,今年5月美國電子煙巨頭Juul Labs的CEO克羅斯威特就表示,該公司將裁減三分之一的員工,退出幾個國家,并搬遷其總部。在銷售額下滑和監管壓力迫使該公司重新考慮其戰略后,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公司走上“可持續的道路”。

今年兩會期間,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關于電子煙的提案引起熱議,在提案中丁列明聲稱電子煙會誘使青少年吸煙,產生的“二手煙”會對公眾健康造成損害,應該全面禁止。
全國政協委員戴秀英也建議,在國家層面盡快出臺《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在一切室內公共場所、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吸煙,保護公眾不受煙草煙霧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5月31日)是第33個世界無煙日,主題是“保護青少年遠離傳統煙草產品和電子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2019年中國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7個縣(市、區),共1024所初中和974所高中(含277所職業學校)的288192名學生接受了調查。結果顯示,初中學生卷煙使用率明顯下降,電子煙使用率顯著上升,職業學校控煙工作值得關注。
初中生吸卷煙比例明顯下降 使用電子煙比例顯著上升
結果顯示,過去5年我國初中學生嘗試吸卷煙和現在吸卷煙的比例明顯下降。2019年初中學生嘗試吸卷煙的比例為12.9%,現在吸卷煙的比例為3.9%,與2014年相比,分別下降了5%和2%。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5年我國初中學生聽說過電子煙和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顯著上升。2019年初中學生聽說過電子煙的比例為69.9%,現在電子煙使用率為2.7%,與2014年相比,分別上升了24.9%和1.5%。
高中生吸煙率遠高于初中學生
今年我國首次將全國高中學生吸煙情況納入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發現高中學生吸煙率遠高于初中學生,職業學校控煙情況更是不容樂觀。2019年高中學生嘗試吸卷煙、現在吸卷煙以及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分別為24.5%、8.6%和3.0%,均高于初中學生。其中,職業學校學生高于普通高中學生,分別為30.3%、14.7%和4.5%,職業學校男生高達43.2%、23.3%和7.1%。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中學生二手煙暴露情況有所改善 但仍較為嚴重
與2014年相比,2019年初中學生過去7天內,在家、室內公共場所、室外公共場所或公共交通工具看到有人吸煙的比例均有明顯下降,總體比例下降了9.7個百分點,但仍高達63.2%;在過去30天看到有人在校園內吸煙的比例和在學校內幾乎每天看到教師吸煙的比例分別為45.2%和8.5%,與2014年比均有所下降。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在上述四類場所看到有人吸煙的比例均高于初中學生,分別為72.0%和67.3%;在過去30天看到有人在校園內吸煙的比例分別為57.3%和58.6%,在學校內幾乎每天看到教師吸煙的比例分別為13.0%和9.4%。
中學生對吸煙成癮的認知水平亟待進一步提升
初中學生過去12個月內在課堂上學習過煙草使用導致的具體健康危害后果的比例為58.6%,與2014年比有所上升。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過去12個月內在課堂上學習過煙草使用導致的具體健康危害后果的比例分別為51.3%和60.0%。我國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認為開始吸煙后很難戒斷的比例僅為35.0%、25.6%和26.2%。
影響中學生吸煙的因素仍廣泛存在
本次調查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吸煙的因素仍廣泛存在。

一是不向未成年人售煙的法律仍未得到有效落實。最近一次買煙時沒有因為年齡被拒絕的比例,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分別高達76.5%,87.6%和87.6%。二是卷煙變得越來越“便宜”。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最近一次購買20支卷煙花費在10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70.6%、85.3%和77.0%,平均價格高于成人。同時,7.3%的初中學生、2.8%的普通高中學生和2.3%的職業學校學生報告自己買的卷煙價格在5元及以下,有的甚至不足3元。三是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活動仍然廣泛存在。過去30天內去過煙草零售點的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在煙草零售點看到過煙草產品廣告或促銷的比例分別為48.9%、42.0%和46.7%;過去30天內使用過互聯網的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在互聯網上看到過煙草產品廣告或視頻的比例分別為23.2%、21.4%和27.7%;得到過煙草公司工作人員提供免費煙草產品的比例分別為2.0%、2.1%和2.8%;同時,16.2%的初中吸煙學生、8.8%的普通高中吸煙學生和3.7%的職業學校吸煙學生報告自己最近一次買煙是按“支”購買的。四是影視劇中的吸煙鏡頭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過去30天內看過電視、錄像/視頻或者電影的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報告在電視、錄像/視頻或者電影中看到有人吸煙的比例分別為69.5%、72.9%和77.4%。

據人民政協網,當前,我國已擁有近9500家電子煙生產企業,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煙生產和出口國,供應全球95%的電子煙產品與配件,電子煙銷售額年均增幅達25%以上。在銷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電子煙仍處于處于無產品標準、無質量監管、無安全評估的“三無”狀態,大多數人對電子煙一知半解,對它可能產生的潛在危害沒有全面、客觀的了解和認識。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吸電子煙的人數達1000萬,以15至24歲的年輕人為主。
在世界無煙日的前幾天,世界衛生組織官方微博連續數天都發布了些宣傳海報,人們熟悉的鐘南山、張伯禮、李蘭娟院士都有出鏡。

鐘南山院士表示:“如何防范新冠病毒大家都已知道,但別忘了,吸煙和二手煙其實也是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在中國每天有約5000人因為煙草和二手煙暴露而失去生命。控煙和應對新冠肺炎一樣,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我國對于控煙的態度還應該更加堅決。”
張伯禮院士則給了青年一句忠告:“拒絕煙草,擁抱健康!”

李蘭娟院士曾表示,在感染新冠肺炎的治療中發現,吸煙者發展為重癥危重癥的風險會增加。她說:“為挽救生命,我們拼盡全力,希望來之不易的健康能被好好珍惜!”
編輯|孫志成 杜波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深圳特區報、金羊網、央視新聞、人民政協網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