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2 20:02:15
◎報告稱,隨著碳(tan)(tan)達峰(feng)碳(tan)(tan)中和(he)“1+N”政(zheng)策體(ti)系(xi)的逐(zhu)步確(que)立,“十四(si)五”時期,中國(guo)生態環境(jing)保護工作已進入以降(jiang)碳(tan)(tan)為主、減污降(jiang)碳(tan)(tan)協同增效的新時期,空氣質量(liang)有望在“雙碳(tan)(tan)”進程中得到更(geng)大改善(shan)。
每經記者(zhe)|李(li)彪(biao) 每經編(bian)輯|陳星
9月21日,由中國環境(jing)(jing)記協(xie)主辦(ban)、公眾環境(jing)(jing)研(yan)(yan)究(jiu)中心承辦(ban)的第(di)25期環境(jing)(jing)茶座(zuo)在京舉(ju)辦(ban)。會上發布了《藍天(tian)之路:十(shi)年(nian)巨變暨2030展望(wang)》研(yan)(yan)究(jiu)報(bao)(bao)告(gao)(gao)(以(yi)下簡(jian)稱“報(bao)(bao)告(gao)(gao)”)。
報(bao)告對(dui)中(zhong)國成功(gong)實現全球大氣質(zhi)量最快改善的歷程(cheng)作出回顧:
生(sheng)態環境(jing)部門迅速構建大氣監(jian)測(ce)網絡,實時(shi)發(fa)布PM2.5監(jian)測(ce)數據,并不(bu)斷提升預(yu)(yu)報(bao)預(yu)(yu)警能力,進而制(zhi)定并實施“大氣十條”和(he)(he)“藍天保衛(wei)戰”,通過強(qiang)化環境(jing)執法和(he)(he)監(jian)管信(xin)息(xi)公開,調(diao)動社會各界力量,對燃煤(mei)、工業、交(jiao)通、揚塵和(he)(he)散煤(mei)污染源進行了空前(qian)規模的(de)治理。
報告通過數據(ju)分析,定量論述了(le)各(ge)主要(yao)大氣污染物(wu)排放量大幅(fu)下降,以及各(ge)主要(yao)空氣指標的顯(xian)著改善,這一治(zhi)理成(cheng)就贏得了(le)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報告稱,隨(sui)著碳(tan)達峰碳(tan)中和“1+N”政(zheng)策體系(xi)的逐步確立,“十(shi)四五”時期(qi),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已進入以(yi)降碳(tan)為主(zhu)、減(jian)污降碳(tan)協(xie)同增效的新時期(qi),空(kong)氣質(zhi)量有望(wang)在(zai)“雙碳(tan)”進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中國(guo)工程院院士、清(qing)華大(da)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ke)斌在會上介紹,按(an)照2020年(nian)(nian)(nian)全國PM2.5濃度為33微(wei)克(ke)/立(li)方(fang)米(mi)作(zuo)為基線(xian),按(an)照傳統治污路徑,到(dao)2060年(nian)(nian)(nian)全國PM2.5濃度最多減到(dao)25微(wei)克(ke)/立(li)方(fang)米(mi),如果(guo)2030年(nian)(nian)(nian)實現碳(tan)達峰,到(dao)2060年(nian)(nian)(nian)PM2.5年(nian)(nian)(nian)均濃度就(jiu)會降到(dao)20微(wei)克(ke)/立(li)方(fang)米(mi)。2060年(nian)(nian)(nian)如期(qi)實現碳(tan)中和,那時候全國PM2.5年(nian)(nian)(nian)均濃度會降到(dao)8.4 微(wei)克(ke)/立(li)方(fang)米(mi)左右。
賀克斌進一步強調,我們非常關心的臭氧污染問題也是類似,近些年不斷有反彈,臭氧輕度污染會造成優良天的丟失,按照雙碳路徑走下去,最多到2035年左右,全國臭氧濃度會降到130微克/立方米以下,2060年會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遠遠低于160微克/立方米(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O3二(er)級標準限值),基本上擺脫臭氧造成優良天數的影響。
封面圖片來(lai)源:攝圖網-50086989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xiang),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稿酬(chou)。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an)在本站(zhan),可(ke)聯系我(wo)們要求撤(che)下您的(de)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