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5 22:50:13
沈明高(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世紀疫情始于三年前,進一步改變了原本就面臨增長失衡的全球經濟走勢,其影響今年才開始顯現。一是進一步透支了歐美國家的宏觀政策,加大后續調整的代價。二是加快了逆全球化進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持續重組,發展安全提上很多國家和企業的議事日程。三是抬高全球基礎性通脹水平,歷時40年的“大緩和”時代結束,進入“大分化”調整期。四是確認利率長周期拐點的到來,“滯脹”是拐點的主要標志之一,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于2008~2022年間完成磨底過程,進入上行長周期。
后疫情時期,全球及我國經濟如何重回增長軌道,是明年乃至未來一個時期值得觀察的重要趨勢。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宣告我國后疫情時期正式到來。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有機會開啟新一輪增長浪潮,但需要有重量級新增長動能的加持。從時間上看,第三輪增長峰值之后的調整期已經遠超過前兩輪,為開啟全球戰后第四輪增長浪潮蓄積了一定的勢能,挑戰在于新動能的規模能否能帶來足夠的增量。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GDP總量為96.1萬億美元,較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2009年增長了58.1%。按現價美元計算,全球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需要近1萬億美元的GDP增量,相當于新增一個荷蘭的經濟規模。
2023年中美經濟周期錯位逆轉,我國有條件先于美國以及其他發達經濟體重回增長軌道。“滯脹”倒逼將明年全球經濟推到衰退的邊緣,實現可持續復蘇需要更長時間。未來,全球增長新動能很可能來自三個方面,包括足夠規模的新動能增量(如我國消費實力的崛起)、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技術(GPT)的廣泛運用,以及逆全球化逐步轉向區域化、全球化2.0等。
相對而言,我國潛在優勢明顯,明年經濟回暖確定性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關鍵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前置,加快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可以為全球經濟帶來不可或缺的經濟增量。從增量規模看,從現在到2035年,我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既是我國經濟重回增長軌道的結果,也是全球經濟重回增長軌道的必要條件。
沈明高
一、我國經濟重回增長軌道的路徑
我國經濟盡快重回增長軌道,是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長期目標的必然要求。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并明確了基本路徑,即(1)“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2)“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3)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多途徑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更特別強調要“統籌當前與長遠”政策、“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并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安排前置。
(一)確定2023年及長期增長目標
我國總量目標相對清晰,重回增長軌道就是要從現在到2035年,實現年均5%左右的增長。我們在之前的報告中分析,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入門級水平2萬美元左右。在給定匯率前提下,人均GDP 需要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翻番,對應復合年均增速4.7%,考慮到我國人口增速放緩,總量增速需實現5%左右。從日韓早期經驗看,這一目標完全可以實現,在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門檻之后的15年里,兩國分別實現了5.7%和6.1%的年均增速。就GDP總量而言,按照上述假設路徑,基于2015年美元不變價,進一步假設未來美國實際GDP年均增速為2%、我國為4.7%,我國經濟總量有可能在2035年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感受最明顯的是現價美元計算的名義GDP值,這需考慮包括CPI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進一步假設,中美兩國年均通貨膨脹水平保持在相同的3%左右,略高于過去十年的水平,名義GDP的比較主要取決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假設兩種可能情景,即:(1)從現在到2035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均升值1%;(2)年均貶值1%。由此可以推算,我國名義GDP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會提前至2028年和2032年,如果人民幣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強勢的地位,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會提前。如上述情景分析中的任一情形能夠落地,中美兩國經濟形成的增量,將完全有可能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戰后第四輪增長浪潮。
(二)培育增長新動力
為了實現可持續的增長,需要進一步明確增長增量的來源。總體看,在外需放慢、房地產調整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增量將主要來自消費與制造業部門。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的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在最近公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中,更直陳“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至此,我國增長的戰略思路已經基本形成,那就是要擴大內需,以消費驅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積極應對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挑戰。
基礎作用和關鍵作用之分,也明確了在未來增長中,消費增量的重要性將大于投資。從國際經驗看,按2015年美元不變價計算,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時,日本、韓國和葡萄牙的人均消費支出相對顯著高于制造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日韓當時平均制造業增加值是我國2020年的1.6倍,平均人均消費支出是我國的2.6倍,高出1倍,顯示我國提升消費的潛力巨大。需要指出的是,受貨幣化程度影響,我國消費支出可能有低估的成分,特別是在服務業(教育、醫療)、住房等非貿易領域,低估的成分較高。
進一步而言,未來我國消費實力的提升,要超越當初日韓人均GDP過萬美元之后的水平。2020年,按2015年美元不變價計算,我國人均GDP過萬美元,與1966年日本和1991年的韓國水平相當,此后的15年里,日韓人均消費支出年增長分別為4.5%和4.4%。如按這一趨勢增長,我國人均消費支出到2035年僅為美國的14%左右,這里假設美國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按每年2%增長。按同樣的假設,從現在到2035年,如果我國人均消費支出要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一,則需要年化增速8.3%;再到2050年達到美國的50%,需要年化增速7.6%。
因此,從長期增長目標看,4.5%左右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速應該是我們的基準,8%左右的增速(隱含適度的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應該是我們爭取的目標。作為對照,2009~2019年疫情前的10年間,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年均復合增速為9%。
在投資方面,未來將更加偏重于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所需的高端制造業投資、新興基礎設施投資,以及與消費相關的服務業投資,包括教育、健康和養老等。《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中,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的方向。消費主要管量,制造業管質。綱要提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以創新驅動、內需拉動的國內大循環更加高效暢通”。綱要指出,推動消費和投資規模再上新臺階,是擴大內需的遠景目標。這表明:
其一,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其二,在投資方面,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努力增加制造業投資,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提高投資效率,促進投資規模合理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增強投資增長后勁。
(三)關鍵政策和制度安排前置
目前,我國長期增長目標和新增長動能的方向已經明確,但要實現增長目標、培育新動力,關鍵政策和制度安排需前置,唯此才能顯著改善市場預期,以政策和制度增量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量。
從內外大環境來看,明年及未來若干年,全球與中國通脹水平將保持明顯的落差,即外部通脹壓力大于內部。這為更加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如果能抓住這一關鍵機遇期,及時加大政策力度,可推動我國經濟加快重回增長軌道。
1.短期“增量”政策加快落地
受全球經濟放慢影響,明年出口“減量”是大概率事件,短期“增量”較“提質”更具緊迫性。影響明年增長預期的關鍵存量政策調整已陸續出臺,對明年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但力度還嫌不足。
其一,穩地產。相對于供給側政策調整,我國房地產更需要需求側改革,建立房地產發展的長效機制。目前,房地產政策放松三箭已發,政策底已現。下一步,市場的關注點在于需求側長效機制安排,實質性改善房地產企業現金流,包括加快城市化政策落地,放松新市民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立分層房地產市場等。
其二,優化疫情防控。最近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有助于投資者改善對明年經濟和市場的預期。在過渡期,需出臺系列消費支持和企業紓困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明年經濟增量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擴大內需。具體包括增強消費能力,增加居民收入,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
第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體包括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提升資源生產和供給能力,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與競爭力,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發展數字經濟,布局新領域、新賽道。
第三,推動國企改革,保護民企。具體包括深化國企改革,堅持分類改革方向,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第四,高水平對外開放。具體包括吸引外資,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加入高標準經貿協議。
為將上述增量落地,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為此,要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推動財力下沉。這或意味著,未來中央財政與產業政策的配合度將更加密切,信用等級最高的中央政府將加大融資規模,不排除在現有基礎上,將赤字率提高至4%或以上。與此同時,貨幣政策將更“精準有力”,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從現在到明年初,降準、降息措施出臺可能性大。
2.“提質”政策和制度安排前置
培育新動能是一個慢變量,需要將相應政策、制度安排和結構性改革前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特別強調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前置,改善市場預期,主要包括:
首先,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經濟與政策的關系,即短期穩增長政策需兼顧長期高質量發展目標,有可能會出臺長短政策組合拳。
其次,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第三,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
第四,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
第五,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總結而言,政策和制度安排重在實現五大關鍵平衡,即增長與安全、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科技與民生、內循環與外循環。特別是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建立基于真實價格信號的定價機制;政策更加注重“先立后破”,預先設置紅綠燈,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配套政策支持;推動高信用等級政府加杠桿,將中央與省級財政、國有資產納入整個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中統一考慮等。
二、內需驅動資產重估
后疫情時期,全球經濟重回增長軌道,需要中美兩國經濟形成合力,這在去全球化仍是進行時的大背景下,在時間上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未來,相對確定的是:其一,2023年中美經濟周期錯位發生逆轉,我國經濟在今年的基礎上低位反彈,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進入下行周期,歐美經濟衰退不是小概率事件。其二,高息、強美元環節或持續,區域分化有可能進一步深化,除日韓之外的亞洲經濟增長或優于歐美;其三,在擴內需戰略之下,我國消費與制造業逐步成為增長的主動力,重點關注消費經濟與科創經濟,政策和制度安排前置仍是關鍵所在。
(一)匯率波動或持續
未來,人民幣匯率之錨有可能將從過去的出口為主,逐步轉向制造業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是逐步縮小并逆轉目前中美負利差的基礎,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雙碳”戰略有可能催生這一代人最大的產業,即可再生能源,我國在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先發優勢,隨著可再生能源比重的逐步上升,有潛力成為人民幣之錨,以區別于傳統的石油美元。
(二)資產重估進行時
低利率時期形成的全球資產高估值不可持續,部分資產價格在尋找新均衡的過程中將出現激烈波動。全球利率進入上行長周期,將驅使高PE市場估值中樞下行。
(三)消費經濟:兼具廣度與深度
我國地域廣,經濟發展區域差距大,消費實力的地域梯次非常明顯,表明我國消費市場兼具廣度和深度。疫情前,北京和上海人均GDP已經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經濟實力仍處在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盡管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過去十年各省居民消費支出仍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2000~2019年,沿海地區的浙江、江蘇和廣東年均增速分別為11.7%、11.3%和10.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汽車和養老服務等消費。未來,我國消費升級的幾個關鍵賽道值得關注。
第一,傳統消費與消費升級并舉,必選消費與可選消費相得益彰,特別是消費者分布廣的賽道,更容易培育消費品牌、分享品牌紅利。第二,關注美好生活相關的中高品質消費產業發展潛力。第三,新改革措施出臺,有利于服務業市場擴容。第四,關注新消費,包括養老和新能源汽車。
(四)科創經濟:布局GPT爆發賽道
科創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航道最寬的制造業板塊。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一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綜合來看,驅動這樣產業賽道的一個共同因素就是數字化,目前階段科創經濟實質上就是數字經濟,只是前者更加強調技術發現和創造過程,而后者更關注技術本身。
2023年及可見的未來,科創經濟的核心就是要關注無形資產投資驅動的GPT爆發賽道。數字技術就是現階段最具張力的通用技術(GPT),數字技術本身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是人工智能的基礎,也是部分新材料的下游,同樣可以為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和綠色環保帶來革命性的技術工具和技術支撐,大幅提升這些產業創新和技術迭代的速度。
風險提示:
(1)發達國家滯脹反復,治理難度大;(2)高息、強美元增加全球經濟超預期深度衰退的風險;(3)貿易摩擦、供求格局劇變增加石油價格暴漲暴跌的風險;(4)新的區域增長動能不明確,全球經濟陷入長時期低增長;(5)地緣沖突存在惡化、失控風險。
免責聲明:本資料的來源及觀點,內容僅供參考,廣發證券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證。廣發證券不對因使用本資料的內容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任何人不應以本資料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資料做出決策。
廣發證券可發出其它與本資料所載信息不一致及有不同結論的報告。本資料反映該首席經濟學家的觀點、見解及分析方法,并不代表廣發證券或其附屬機構的立場。未經廣發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復制、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