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ji)新聞 2023-02-17 06:27:42
每經編輯|李澤東
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2月15日在接受美國“立即民主”新聞網站采訪時表示,美國炸毀“北溪”管道是為了防止俄烏沖突期間,德國為應對嚴冬而與俄羅斯達成一致,同意開閘輸氣,因此要徹底切斷德國的退路,這也是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想做的事。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早在2011年第一條“北溪”管道建成前很多年,美國就開始討論(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其他價格便宜的能源所帶來的威脅。他們認為,這些能源讓歐洲更愿意與俄羅斯進行貿易,但是我們想孤立俄羅斯,幾十年來都是如此。
赫什表示,美國并不希望看到德國和西歐與俄羅斯通過能源貿易建立緊密聯系,進而成為阻礙俄烏沖突戰事推進的“絆腳石”。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他(拜登(deng))是(shi)這(zhe)么說的,“我(wo)與(yu)烏克(ke)蘭(lan)面臨一(yi)場大戰(zhan),這(zhe)看(kan)起來會很糟。我(wo)想確保能得到(dao)德(de)國和西歐的支持。我(wo)知(zhi)道,冬天(tian)要來了,如果(guo)(戰(zhan)事(shi))進(jin)展(zhan)不順,我(wo)不希望(wang)德(de)國說他們要退出了,因為(wei)他們將因為(wei)沒(mei)有便宜的燃料而深受重創,他們的經濟將陷入困境”。
為掃清這一障礙,獲得德國和西(xi)歐(ou)的(de)全力支持,炸毀管(guan)道(dao)切斷后路,成為美國的(de)選(xuan)項,盡管(guan)這會讓歐(ou)洲人在能源危機中(zhong)掙(zheng)扎。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我認為這(zhe)給歐洲人帶來的后果很可怕。這(zhe)會導致即使他們身處危機之中,也(ye)只能完全依賴美(mei)國(guo)。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15日,赫(he)什在網絡平(ping)臺上(shang)發布文(wen)(wen)章,以回(hui)應目前西方媒(mei)體的(de)(de)“集體沉默”。他寫道(dao):“在我(wo)(wo)1972年至1979年期間擔任《紐(niu)約(yue)時報(bao)》的(de)(de)調查記者時,《紐(niu)約(yue)時報(bao)》刊登了我(wo)(wo)所寫的(de)(de)一(yi)切,即便不是全部,大部分也都(dou)刊發在了頭版。《華盛頓郵報(bao)》作(zuo)為我(wo)(wo)職業生涯(ya)里(li)忠實的(de)(de)反對(dui)(dui)者,也在20多年前長篇刊文(wen)(wen)描述了我(wo)(wo)。現在他們中(zhong)沒有一(yi)家寫過一(yi)句關于管道(dao)事(shi)件的(de)(de)話,甚(shen)至都(dou)沒有引用(yong)白宮(gong)對(dui)(dui)我(wo)(wo)報(bao)道(dao)的(de)(de)事(shi)件的(de)(de)否認。”
另據央視新聞,俄羅斯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波利揚斯基2月15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鑒于“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出現新的細節,俄羅斯已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申請,要求在莫斯科時間2月22日23時(美國紐約時間22日15時)召開會議,討論“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
另據塔斯(si)社15日(ri)報道,聯(lian)合(he)國大會將于紐約時間2月22日(ri)15時恢(hui)復召開(kai)有關烏克蘭(lan)局勢的特別會議,屆時擬表(biao)決(jue)反俄決(jue)議。
據央視新聞報道,聯合國秘書長前特別顧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日前指出,美國記者西摩·赫什近日對美國和挪威共同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爆料內容非常可信。
在去年“北溪”管道遭破壞后,薩克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直言,種種跡象表明“最有可能的肇事者是美國”。針對此次美國記者赫什的爆料,薩克斯指出,美國政府存在針對其他國家基礎設施采取秘密行動的大量前科。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杰弗里·薩克斯:這(zhe)是美國(guo)(guo)中(zhong)情局和(he)其他(ta)秘密部門的行動風格。一(yi)直以(yi)來(lai)他(ta)們破壞了(le)很(hen)多基礎設施并掩蓋真(zhen)相(xiang),但(dan)這(zhe)次美國(guo)(guo)政府很(hen)難掩蓋,因(yin)為(wei)美國(guo)(guo)幾(ji)乎是唯一(yi)有動機、有能力,并且還事先揚言會(hui)終結“北(bei)溪”管道(dao)的國(guo)(guo)家(jia)。
薩克斯還進一步闡(chan)述,破壞“北溪”管道(dao)需要(yao)(yao)很高的(de)技術要(yao)(yao)求(qiu),同(tong)時還面(mian)臨周邊國家的(de)嚴(yan)密監控,很少有國家有技術能力在不(bu)被美國立(li)即發(fa)現的(de)情況(kuang)下發(fa)動這類(lei)攻擊。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杰弗里·薩克斯:“北溪”管道又大又厚又重,破壞管道面臨大量和困難的工程操作,這并不是一些簡單的操作,相信沒有人會質疑這一點。同時,事發地點還在丹麥的博恩霍爾姆島附近,面臨著美軍衛星和其他設施的監測,(破壞“北溪”)是難度很高的行動。
此前消息,據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5日報道,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在接受德國《柏林日報》采訪時表示,美國總統拜登當時因為害怕而遲疑不決,將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時間從2022年6月推遲到9月,此舉導致美方放置的8枚炸彈中只有6枚爆炸。
2月14日在接受《柏林日報》采訪時,西摩·赫什透露了關于美方參與此事的更多細節。他說道:“是的,他們在演習結束前采取了行動。但在最后一刻,白宮緊張起來。(拜登)總統說他不敢去做。他改變了主意,給出了新的命令,要(yao)求能夠在任何時候遠程引爆這(zhe)些炸彈(dan)……然而,人們擔心的是,如果炸彈(dan)在海水里(li)待的時間太久(jiu),它們將會出故(gu)障,其中兩(liang)枚(mei)炸彈(dan)后來確實(shi)出現(xian)了這(zhe)樣的情況。”
圖片(pian)來源:新華(hua)社
根據赫什的說法,拜登最終在2022年9月下令引爆炸彈,此次行動的許多參與者在“情報部門擔任高級職務”,他們反感該計劃,“認為它是瘋狂的”。
據(ju)了解,當(dang)地(di)時間2月(yue)8日,西(xi)摩·赫什在Scheerpost網站發布了一篇名為(wei)《美國如何摧毀北溪管(guan)道(dao)》的文章,該文章稱美國是北溪天然氣管(guan)道(dao)爆炸(zha)的幕后黑手。
據央視新聞,西摩·赫什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在網上發文寫道:“去年夏天,美國海軍潛水員在北約‘波羅的海行動-2022’軍事演習的掩護下,在‘北溪’管道安放了遙控爆炸裝置,三個月后通過遙控摧毀了‘北溪’管道。”
據赫什的文章,去(qu)年9月26日,一架挪(nuo)威海軍(jun)飛機投下(xia)了一個(ge)聲吶浮(fu)標(biao),在聲吶浮(fu)標(biao)的幫助(zhu)下(xia),之前安放的爆(bao)(bao)炸裝置(zhi)被啟動,“北溪”管(guan)道就此被爆(bao)(bao)炸摧(cui)毀。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he)自央視新聞、環球(qiu)時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聞(wen)》報社授權,嚴禁轉(zhuan)載或(huo)鏡像(xiang),違(wei)者必究。
讀(du)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te)別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您不希(xi)望(wang)作(zuo)品出現在本(ben)站,可(ke)聯系(xi)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zuo)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ji)新聞(we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