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ri)經濟新聞 2024-10-14 08:25:14
每(mei)(mei)經記者(zhe)|鄭雨航 每(mei)(mei)經實(shi)習記者(zhe)|岳楚鵬 每(mei)(mei)經編輯|高涵(han)
|2024年10月(yue)14日(ri) 星期一|
NO.1 “筷子”夾火箭!SpaceX第五次“星艦”試飛大成功
當(dang)地時間10月13日(ri),SpaceX第五次“星艦”試飛成功,不僅將火箭助推器飛回發射場,還用兩只巨大的機械臂如同(tong)筷子(zi)夾東西一般將火箭助推器從空中接住。這是SpaceX實現將“星艦”打造為完全可重復使用的火箭系統的目標的一個重要里程(cheng)碑。
點評:SpaceX成功捕捉火箭(jian)助推器,標志著完全可重復使用火箭(jian)系統取得關鍵進(jin)展。
NO.2 蘋果被曝最早明年推出更便宜版本的Vision頭顯
當(dang)地時間10月(yue)13日(ri),知(zhi)名(ming)科技記者古爾曼稱,蘋(pin)果的下一款大型(xing)混合(he)現(xian)實(shi)產品最早可能在(zai)明年發(fa)布,Vision頭顯的售價約為(wei) 2000 美元。之前Vision Pro的售價為(wei)3500美元。為(wei)了實(shi)現(xian)這個價格(ge),蘋(pin)果將(jiang)使用(yong)更便宜的材料和性能更低的處理器(qi),并(bing)且不會(hui)包含EyeSight功能,該功能可在(zai)頭戴(dai)設備(bei)外顯示用(yong)戶的眼睛。
點評:蘋果計劃推(tui)出(chu)更便宜的混合(he)現實頭顯,標志(zhi)著其加速推(tui)動大眾化市場的戰略(lve)調整。
NO.3 “AI教父”楊立昆:AI威脅是胡說八道
近日,在(zai)接受外媒采訪時(shi),“AI教父”楊立(li)昆表(biao)(biao)示當今的(de)(de)AI模型(xing)雖然有用,但遠(yuan)遠(yuan)無法與我們(men)的(de)(de)寵(chong)物相媲(pi)美,更不用說我們(men)自己了。在(zai)回答有關AI是否聰(cong)明到足以對人類構成威脅(xie)的(de)(de)問(wen)題(ti)時(shi),他表(biao)(biao)示:“這(zhe)完全是胡(hu)說八(ba)道。”楊立(li)昆補充道,大模型(xing)只是證明“你可以操縱語言(yan),但并(bing)不聰(cong)明”,它們(men)永遠(yuan)不會(hui)帶(dai)來(lai)真正的(de)(de)通用人工智能(AGI)。
點評:楊立昆(kun)強調當前AI無(wu)法構成人類威脅,并認為大模型不等于真(zhen)正的(de)通用人工智(zhi)能(neng)(AGI),引發對AI未來發展的(de)反思。
NO.4 磁性納米圓盤帶來神經疾病治療的新希望
當(dang)地時間10月13日,據外(wai)(wai)媒報道,麻省理工的(de)科(ke)學家開發出(chu)一種磁(ci)性納(na)(na)米圓盤(pan),不需要侵入性植入即(ji)可(ke)實現針對性大(da)腦(nao)刺激(ji)。這些直徑約(yue)為(wei)250納(na)(na)米(約(yue)為(wei)人(ren)類頭發寬度的(de)1/500)的(de)微型圓盤(pan)將被直接注射到大(da)腦(nao)中(zhong)的(de)所需位置,并由(you)外(wai)(wai)部磁(ci)場激(ji)活,向神經元傳遞電(dian)脈沖(chong),可(ke)以被用來治療帕金森病(bing)和強(qiang)迫癥(zheng)等神經和精神疾(ji)病(bing)。目前(qian)小(xiao)鼠實驗已成功。
點評:麻省理工(gong)開發的磁性納米(mi)圓盤實現非侵入(ru)性大腦刺激,為神(shen)經疾病(bing)治療帶(dai)來新突破。
NO.5 現實版蜘蛛俠:塔夫茨大學工程師發明蛛網發射裝置
近日,受到(dao)漫畫超(chao)級英(ying)雄神奇能力的啟發(fa),塔夫茨大學的研(yan)究人員利用絲素蛋白(bai)開(kai)發(fa)出(chu)了(le)一種(zhong)真(zhen)實的蛛(zhu)網發(fa)射(she)技術。這種(zhong)創新材(cai)料可(ke)以從設備上(shang)射(she)出(chu),在半(ban)空中凝固,并(bing)牢固地黏附在物體上(shang),這些材(cai)料可(ke)以拾起超(chao)過(guo)自(zi)身重(zhong)量(liang)80倍的物體。
點評:塔夫茨大(da)學開發出創新蛛網(wang)發射技術,展現出在材料科(ke)學和實(shi)際應用中的巨大(da)潛力。
免責聲明:本(ben)文(wen)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qing)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zi)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shou)權,嚴禁轉(zhuan)載或鏡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稿酬。如您(nin)(nin)不(bu)希望作(zuo)品(pin)出現在本站,可(ke)聯系我(wo)們要求撤(che)下您(nin)(nin)的(de)作(zuo)品(pin)。
歡迎關注(zhu)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