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3 21:46:32
每經記者|張 韻 每經編輯|張海妮
今年以來,全球智能眼鏡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第二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54.9%。隨著巨頭們新品迭出,AI(人工智能)眼鏡概念股已出現多輪行情。
與普通眼鏡相比,AI眼鏡被看作是下一代人機交互的入口,其技術路線目前分為三大交互范式,有以Rokid為代表的“光波導顯示派”,以META為代表的“無屏語音派”,還有以蘋果為代表的“空間計算派”;此外,阿里、小米等科技大廠的入局更是給AI眼鏡賽道添了新火。
9月,META發布了首款搭載屏顯功能的智能眼鏡并宣布開放平臺與AI技術。10月11日,靈伴科技旗下的新品Rokid Glasses在平臺Kickstarter的眾籌項目獲得5157名海外支持者,眾籌金額定格在362.60萬美元。從META的新品發布到Rokid的產品出海,可以看出,AR+AI形態已經成為智能眼鏡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那么,競爭激烈的AI眼鏡賽道究竟是真智能還是偽需求?企業如何打通“舒適-實用-時尚”的不可能三角,通過技術創新解決全球用戶的適配難題?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專訪了靈伴科技董秘兼高級副總裁宓群。
操作系統是掌握功耗的密碼
NBD:國內外消費者,對于AI眼鏡適配度會存在很大差異嗎?
宓群:坦率講,我們也希望采取一個SKU(庫存量單位)做全球的產品策略,但不同地域用戶的面部結構存在差異,歐美用戶的面部輪廓往往更立體,這與通常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采用的方案是通過配備不同規格的鼻托及較寬的鏡腿阻尼設計,實現對全球用戶的適配。
當然,不同國家的需求場景也會有所不同。對中國用戶而言,帶著AI眼鏡出國旅游,實時翻譯功能是剛需。對于歐美用戶而言,他們更看重眼鏡的拍攝和分享功能。我們與市面上其他產品的不同點在于,在同樣硬件的基礎上,Rokid迭代出更長的拍攝時間。
我們觀察到,海外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熱衷于分享長視頻內容,為此我們做了針對性的產品開發。由于AI眼鏡的攝像頭屬于高功耗組件,如何實現每毫安時的精準利用,成為亟待突破的技術創新方向。
NBD:如何解決高耗電的問題?
宓群:這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智能眼鏡和智能手機不一樣,隨著性能增強,設備的功耗必然上升,消費者在長期使用中已逐漸接受了手機重量從最初的幾十克增至百余克的現狀。然而,我們調研過,消費者普遍能接受的智能眼鏡重量約在30克至50克之間,若能低于30克則更理想。智能眼鏡需在有限的載體內集成芯片、電池,以及計算、存儲、拍攝等模塊,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但Rokid有自己的資源稟賦,在下一代人機交互技術的運營過程中,我們認為操作系統是掌握用戶體驗和功耗的密碼,它有點類似于硬件和軟件之間的翻譯器。只有當操作系統能夠與核心器件做到精準調度,才能把硬件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用較低功耗完成復雜應用。因此,操作系統構成核心競爭力,而目前全球多數廠商尚未具備這一能力,這需要長期持續的高投入。
硬件形態將無限趨近于普通眼鏡
NBD:Rokid Glasses號稱是全球首款規模化量產消費級AI眼鏡,這是否意味著帶顯示的AI眼鏡也進入了消費級的拐點?
宓群:9月,META也發布了一款新品,在右鏡片內嵌顯示屏,在此之前該公司的AI眼鏡都是不帶顯示功能的。我們認為,若AI眼鏡要成為一個超級終端,顯示功能是必備的。
很多人會覺得,喜歡我們產品的用戶以極客、男性、科技愛好者為主,其實并不是,目前Rokid Glasses的消費人群中有大量女性和老年人。
從業務角度上說,很多功能創新其實并不來自我們的規劃。我們現在線上、線下渠道訂單加起來已經有30萬臺,但是真正能交付的數量遠遠達不到這個規模。科技產品不是服務于少數人,而是服務于真正需要被關心和溫暖的人。好的科技產品可以上手就用,用戶用了會說好,這是我們的目標。當產品足夠好的時候,其實不需要你找用戶,用戶會來找你。
NBD:AI眼鏡要想引爆C端市場,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宓群:我們的產品雖屬科技范疇,但其目標市場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市場。在與普通眼鏡競爭時,我們會向用戶明確,這是一款融合AI技術的科技產品,而普通眼鏡則聚焦于傳統光學研究。兩類產品均能滿足視光需求,且價格相當,最終由用戶自主選擇。
我們相信,初期階段便會有大量用戶嘗試選擇AI眼鏡,當市場形成普遍認知后,我們把產品形態做到與普通眼鏡無限接近。今年,我們把重量降到了49克,明年進一步迭代并持續向物理極限突破。我們對產品的終極定位,是使其能夠替代普通視光產品,而非僅作為“炫酷但短暫使用”的科技玩具。
手機的交互邏輯決定了其必須依賴手動操作,但AI眼鏡的未來形態將是一個智能體。當AI眼鏡兼具智能交互能力與接近普通眼鏡的形態重量時,其有望成為真正融入用戶生活的全天候服務載體。
NBD:重量突破物理極限的同時,成本會不會有很大提升?
宓群:在這個不可能三角中,若追求低價,則需采用通用物料;若追求輕薄,則需進行定制化設計并采用極限材料。好在中國當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使中國企業更加具備挑戰這一難點的能力。若中國廠商能將AI眼鏡的成本控制在合理區間,便能快速擴大用戶規模,進而催生基于龐大用戶基數的生態系統繁榮,找到不可能三角中的平衡便有望實現。
持續投入量產合作與平臺共建
NBD:靈伴科技對智能眼鏡技術路線之爭有何見解?
宓群:光波導技術的實現路徑,在設計、量產、裝配等核心環節面臨顯著的復雜性。在全球范圍內,很少有公司愿意去挑戰這一難度,一旦投入資金自建配套,若后期驗證這一技術路線不是想要的,會面臨很大壓力。但我們還是比較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希望有更多的友商參與進來,去教育用戶、教育市場,讓大家在公平市場環境下,通過自己的產品力去爭奪用戶的心智。
所以,我們樂見這件事的發生,技術路線之爭也是一個打開市場認知度的方式,有更多不同的意見參與進來,或多或少能夠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
前段時間,META發布了LCoS+陣列光波導方案。很多投資人會來問我們,這和我們的方案有什么差異。其實這個形態的產品,我們5年前就嘗試了,并應用在很多場景里面。相比產品的核心能力,可能就是因為META的芯片升級了,做到一個相對比較輕薄的狀態。
我們想要做的是一個可以量產的產品。我們選用的衍射光波導顯示技術更像一臺印刷機,只要從0到1跑通了,從1到100就變成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NBD:AR+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商用,靈伴科技想要構建的是一個怎樣的合作生態?
宓群:我們會在產業鏈薄弱環節集中資源進行突破,與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以降低產品價格。全球范圍內,此前尚無任何代工廠商對搭載顯示功能的智能眼鏡實現過量產,而AI眼鏡的加工精度遠超手機,傳統制造經驗已不再適用,需與合作伙伴聯合開發新的儀器設備、工藝標準、模具及生產流程,這不僅投入巨大,技術難度亦極高。因此,唯有篩選出與我們同樣堅信此事可行性的合作伙伴,方能推進項目落地,藍思科技正是這樣的戰略伙伴。
我們會和戰略合作伙伴在量產過程中共同攻堅克難。坦率說,我們能走到今天,并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大,而是因為我們的合作伙伴都是其所在領域的佼佼者。
作為回饋,我們也會在產能上給予足夠的回報,我們不會僅關注短期的成本控制,而是更注重合作伙伴是否具備長期陪跑能力,能否持續參與下一代產品的前端研發協作。
同時,在生態上我們做了很多兼容的努力,開發者便愿意在我們的平臺上持續創新。生態平臺的建設,是除了產品和操作系統研發以外最重要、最核心的資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