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23:25:26
?日前,云鋒金融在公告中稱,戰略入股全球加密貨幣人壽保險公司Anthea。專家指出,傳統金融機構與加密貨幣原生保險平臺的首次機構級合作,標志著金融行業融合創新的重要進展。未來,保險業將得益于區塊鏈的技術賦能,實現數據可信化、流程智能化、生態開放化以及服務場景化。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陳星
日前,云鋒金融在公告中稱,戰略入股全球加密貨幣人壽保險公司Anthea。
集團與Anthea將共同探索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保險產品,涵蓋合規相關流程及面向數字資產用戶,包括加密貨幣人壽保險產品,以及基于以太幣(ETH)及比特幣(BTC)的儲蓄與退休保險。雙方亦將探索傳統保單的數字化,構建高效且具前瞻性的保險業務模式。
業內人士在受訪時指出,傳統金融機構與加密貨幣原生保險平臺的首次機構級合作,標志著金融行業融合創新的重要進展。
去中心化時代的區塊鏈保險產品究竟長什么樣?又將給保險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新體驗?
云鋒金融主要股東包括云鋒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國萬通人壽保險公司(全美五大壽險公司之一),業務涵蓋保險、證券經紀、資產管理和金融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持有香港證監會的1、4、9號牌照,并通過控股萬通保險擁有香港保監局長期保險牌照及強積金受托人資格。云鋒金融的最終控股公司“云鋒金融控股”,馬云與虞鋒分別持股29.85%、70.15%。
7月15日,云鋒金融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在現有保險與金融科技業務的基礎上,將戰略布局Web 3.0(第三代互聯網)、現實世界資產(RWA)、數字貨幣、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零碳資產領域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領域,以及探索上述前沿領域與集團保險公司的各項應用場景相連的創新。
之后,云鋒金融部署并執行多項創新措施,包括戰略投資布局區塊鏈基建Pharos公鏈、將以太坊納入戰略儲備、持續招納數字資產方面的領導與人才梯隊等。
9月2日,云鋒金融宣布,已在公開市場購買1萬枚以太幣,耗資約4400萬美元,納入公司戰略儲備資產。云鋒金融表示,此項舉措將推動集團在Web3領域的科技創新,為客戶實現金融與科技的全面有機融合,切實加強客戶的服務體驗與金融自主權。此外,公司將探索以太幣在集團保險業務中的潛在應用模式,以及與Web3相適應的創新業務場景。同時,將以太幣作為儲備資產可優化集團資產結構,減少對傳統貨幣的依賴。
除以太幣外,云鋒金融計劃探索將包括比特幣(BTC)、索拉納(SOL)等多元化的主流數字資產納入公司戰略儲備資產。
“云鋒金融堅信區塊鏈去中心化時代已經來臨,并且將加速布局并全面擁抱Web 3變革,以推動金融行業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該公司稱。
9月16日,云鋒金融完成配售1.91億股,募得11.7億港元,募集資金將用于推出全面的虛擬資產交易服務及虛擬資產相關投資管理服務等。
云鋒金融此次投資的Anthea,是一家專注于加密貨幣計價人壽保險的全球創新保險公司。其已獲百慕達金融管理局預批準創新長期保險業務牌照,提供以數字貨幣計價的儲蓄型壽險產品,并實現全數字化投保與理賠流程。
傳統金融機構與加密貨幣原生保險平臺將擦出怎樣的火花?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技術賦能切入數字資產保險賽道,解決合規與信任痛點;加密貨幣平臺則借助傳統金融的牌照資源與市場網絡加速商業化落地。雙方在KYC(認識你的客戶)、反洗錢等核心環節的協作,既能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又能推動監管框架的適應性創新,為行業樹立合規發展范式。
此次所融資金將用于推出Anthea首款以以太幣計價的人壽保險產品——這也是全球首款以太幣人壽保險產品。在王鵬看來,從傳統財險、壽險向加密貨幣資產保險、參數化保險等新興領域延伸,滿足數字時代風險保障需求,是區塊鏈保險產品的演進方向之一。
“此次合作反映傳統金融對數字資產的認可度提升。”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在接受書面采訪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區塊鏈保險產品發展將經歷三個階段:當前以加密貨幣相關險種為主,中期拓展至DeFi(去中心化金融)領域的智能合約保險,長期可能形成跨鏈互通的數字資產全生命周期保障體系。
林先平以人壽保險產品舉例稱,未來人壽保險公司推出的分紅型年金險,可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保單的每一筆資金流向,確保數據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結合智能算法,根據投保人的家庭生命周期、經濟狀況等因素動態調整資產配置,提供更個性化的養老保障方案。
數據是保險業的核心,但存量產品、流程和技術會降低數據質量,造成較高管理負擔,并無法應對呈指數級增長的復雜性和數據量。業內認為,基于分布式分類賬技術構建的平臺可以消除跨應用程序、系統和各方的數據重復,以及由重復和質量下降產生的摩擦。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區塊鏈技術將從三個維度重構保險價值鏈:在承保環節,智能合約可實現自動化核保與動態保費調整,比如利用預言機接入外部數據源觸發理賠;在理賠環節,分布式賬本可減少人工審核環節;在資金管理環節,通證化保險資金可實現更精細的資產配置。
在張新原看來,在加密資產保險之后,市場將出現基于參數化保險的創新型產品,如航班延誤險。未來還可能出現基于區塊鏈的相互保險社區,通過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實現投保人自治。
眺遠咨詢董事長兼CEO高承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預測,參數化保單上鏈,觸發即賠,可削減30%運營成本。他進一步展望認為,鏈上身份+信用評分,讓“動態保費”成為現實,可使健康險賠付率降低8~10個百分點。
在王鵬看來,未來,保險業將得益于區塊鏈的技術賦能,實現數據可信化、流程智能化、生態開放化以及服務場景化。“分布式賬本技術構建不可篡改的數據基礎,消除信息不對稱,降低欺詐風險;智能合約替代人工審核,實現保單管理、理賠等環節的自動化執行,提升運營效率;跨機構數據共享機制促進保險公司、再保方、監管機構等多方協同,構建開放型保險生態;結合物聯網、AI等技術,推動保險產品從標準化向動態化、個性化演進。”
不過王鵬也指出,行業推進需突破多重障礙。在技術成熟度方面,區塊鏈系統在處理復雜業務時的性能瓶頸、跨鏈交互障礙等,可能影響大規模應用;在監管適應性方面,全球監管標準差異大,數據隱私保護與區塊鏈透明特性的沖突需法律框架創新;在市場認知度方面,消費者對技術信任不足、中小機構轉型成本高,制約市場普及速度;在安全風險方面,節點攻擊、智能合約漏洞等潛在威脅,需持續完善加密算法與安全機制。
“智能合約漏洞、預言機操縱、鏈下身份冒用,任何一環出錯都是集體理賠事件。”在高承遠看來,最大風險是“代碼即法律”遇上“法律看不懂代碼”。林先平也強調,需注意防范技術融合過程中的新型系統性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