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14:49:54
每經記者|曾子建 每經編輯|袁東
10月以來,港股市場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
不論恒生指數還是恒生科技指數,短期跌幅都超過10%。對于港股的低迷,筆者一度感到擔憂,擔憂的是今年火爆的IPO市場,是否會因此陷入低迷。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擔憂有些多余,港股IPO的含金量還在進一步提升。
看了一下港交所更新的擬IPO公司情況,僅僅上周,就有22家公司遞交了新的招股材料。這22家公司,行業覆蓋面非常廣,既有半導體產業,又有生物醫藥科技、云服務等高科技領域,還有新能源龍頭陽光電源。此外,消費領域的代表印象大紅袍、遇見小面,券商行業的首創證券等公司也在其中。
統計顯示,截至上周末,已有近300家公司遞表港交所,更有近百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創下歷史紀錄。然而,港股IPO含金量的高低,并非單純看數量,更要看質量。就已經上市的多家重磅公司來看,不僅融資額高,而且上市之后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比如上市不久的紫金黃金國際,上市后僅用了3個交易日,股價就較發行價實現翻番。
再比如,5月上市的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發行價44.05港元,而前期最高價已經突破95港元,參與認購的投資者,尤其是基石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
最強的還是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263港元的發行價,上市首日才290港元左右,而10月初最高漲到了614港元。此外,機器人產業鏈龍頭三花智控表現同樣出色,今年6月上市后,股價從最低的20.7港元起步,最高漲到了46港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雖然新股上市數量多,但上市首日破發的概率在降低。有統計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在港股IPO上市的68只新股中,共48家在上市首日收漲,4家收平,16家收跌,上市首日破發率為24%,為2017年以來新低。
以上數據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港股IPO的賺錢效應在提升,結果就是吸引更多的機構參與到港股打新中來。近期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不少大型私募基金,也在進入港股參與打新。比如高瓴旗下基金管理平臺HHLRA、高毅、景林等私募,都作為基石投資者參與了紫金黃金國際的新股認購,金額都是數以億計港元起。
以前,筆者一直比較擔心的一件事是,二級市場一旦火爆,一級市場就大幅擴容,接著導致二級市場參與資金被分流,股市降溫,接著一級市場又受到沖擊。這種循環,在A股屢見不鮮,我們甚至會看到,為了維持A股的活躍,不惜以放緩一級市場融資為代價。然而,這在今年的港股市場,似乎并不存在,IPO的大擴容,也不會影響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至于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盡可能把市場的事都交給市場,盡可能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來自我調節。
綜合來看,港股IPO的“含金量”提升,早已超越單純的數量擴容,而是扎根于優質企業的持續涌入、上市后亮眼的賺錢效應。這些更得益于市場化機制下,一級與二級市場的良性互動。這種“質”“效”兼具的格局,不僅讓港股IPO的吸引力持續凸顯,更印證了其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愈發堅實的價值錨點,未來有望吸引更多優質資產集聚,進一步夯實“含金量”的核心競爭力。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港股第一眼)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