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17:31:20
近年來,保險業與科技產業聯動頻繁,科技保險加速落地,成為服務科創重要抓手。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表示,科技保險分科技活動保險和科技主體保險兩類,科技領域風險特質與傳統保險區別大,數據稀缺、風險長尾和異質等制約科技保險發展。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廖丹
近年來,保險機構與科技產業的聯動越來越頻繁,從前沿技術研發的風險保障到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覆蓋,科技保險正加速落地,成為保險業服務科創發展的重要抓手。
“科技保險不僅是新的業務領域,更是對傳統風險管理體系的全面升級。”在2025上海國際再保險會議期間,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中國再保險市場的主力軍,中再產險正在積極探索適應這一變革的創新路徑。
王忠曜介紹稱,科技保險可分為科技活動保險和科技主體保險兩大類別。前者承保的是研發、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等“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后者承保的是“創新組織”自身的運營風險。這兩類業務在風險特質上與傳統保險有著顯著區別,對數據積累和模型構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2024年初,金融監管總局辦公廳印發《科技保險業務統計制度》,明確科技保險是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推廣等科技活動以及科技活動主體,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等經濟行為的統稱。
王忠曜介紹稱,科技保險可分為科技活動保險和科技主體保險兩大類別。在其看來,這兩類業務在風險特質上與傳統保險有著顯著區別,對數據積累和模型構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經驗數據的稀缺性與非標性,是制約科技保險發展的首要瓶頸。
究其原因,一是源于風險的“首創性”,科技活動類保險的核心是承保“從無到有”的創造性過程,每一項重大科技創新都具有獨特性,缺乏可供直接對標的歷史數據,使得傳統上依賴大數法則的精算定價模型面臨“無米之炊”的困境;
二是源于風險的“長尾性”,研發失敗的形式千差萬別,知識產權侵權、技術秘密泄露等責任風險可能潛伏數年才顯現,導致損失數據難以標準化、即時化地歸集。這種非標準化的長尾特征,使得建立穩定可靠的經驗損失數據庫變得異常困難;
三是源于風險的“異質性”,不同科技領域,如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的風險結構差異巨大,風險因子復雜多樣,進一步加劇了在有限樣本下進行精準定價的難度。
“在缺乏數據的基礎上,風險本身的快速演變使得精準評估難上加難。”王忠曜指出,科技企業的核心資產已從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轉向數據、算法、專利與人才等無形資產。這與傳統財產險承保有形資產的邏輯有本質區別,其價值評估和損失計量缺乏成熟范式。同時,風險本身的動態演化對傳統精算模型中的風險獨立性假設構成了直接挑戰,例如,科技風險極易在高度互聯的科技生態中引發跨企業、跨行業的系統性連鎖反應,潛在的風險敞口極大。
我國科技保險的發展起步于2006年。截至去年底,保險業全年提供科技保險保障約9萬億元,投資科技企業超過6000億元。業內預計,隨著相關支持政策不斷加碼,保險圍繞科技產業創新將呈現“加速度”。
今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優化科技保險保障服務。引導保險公司圍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其應用推廣、知識產權運用保護等關鍵環節,針對研發損失、設備損失、專利保護等重點領域,提供與科技型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相適應、覆蓋科技創新活動全流程的保險產品。根據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保險需求,研發新型科技保險產品,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
《實施方案》還提出,針對缺乏歷史數據、潛在損失較大的科技保險,通過組建共保體、再保險等方式分散風險,減輕企業投保財務負擔。
在王忠曜看來,基于科技保險的數據與風險特性,在模型構建層面首先應當關注方法論演變。傳統精算主要依賴于歷史數據的統計模型進行外推,而在科技保險領域,由于數據不足,必須先轉向對風險內在物理或技術機理的理解。“保險行業需要與相關領域的產業專家協作,先定性構建風險發生的邏輯鏈條,再嘗試進行定量估算,這對精算方法的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他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保險在模型假設上也給再保險領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風險的模型參數經過長期驗證,相對可控。而科技保險的模型則建立在大量假設之上,其結構和參數估計存在不確定性,對再保人評估和承保此類風險提出更高要求。”王忠曜進一步指出,相較于傳統的巨災風險,科技風險的尾部則表現出更強烈的系統性和相關性,對再保險的累積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科技保險不僅是新的業務領域,更是對傳統風險管理體系的全面升級。”王忠曜稱,中再產險持續深化創新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推出“再·擎”“再·安”“再·途”“再·耘”等行業服務平臺以及國產汽車芯片、無人駕駛航空器等定價模型,持續為行業輸出風險減量管理技術、產品和方案,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期待與行業共同應對變革、把握機遇,構建開放協同、高質量發展的科技保險新生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