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8 21:06:36
2025年7月25日,維立志博成為中國“TCE第一股”。近日,公司創始人康小強接受每經記者專訪時稱,TCE藥物在血液瘤領域潛力大,目前公司賬上的資金規模約20億元,足夠支撐公司未來4到5年的研發計劃,目前沒有再融資計劃。公司首款商業化產品LBL-024預計2026年第三季度在國內提交申請。康小強表示,維立志博不會把注意力完全放到“追風”上,而是從科學邏輯出發,看哪個方向值得做。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魏官紅

國慶中秋假期前后,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再次在港交所排起了長龍,而錯峰遞表的維立志博(09887.HK)趕在3個月前完成了公司的“上市禮”。7月25日,當維立志博創始人康小強敲響銅鑼,中國“TCE(T細胞銜接器)第一股”就此誕生。
在業內,TCE遠沒有ADC(抗體偶聯藥物)的名氣大,它也像一枚生物導彈,通過連接人體內的T細胞和表達選定表面標志物的癌細胞,引導T細胞攻擊癌細胞,不過,細胞因子風暴、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等副作用,是盤旋在這類藥物頭頂的烏云。
為什么選擇這個“非主流賽道”?在高手如云的創新藥領域,維立志博的定位是什么?10月22日,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康小強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我們是有心理準備多遞幾次(表),結果市場一下變化了,這是運氣。”康小強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盡管他謙虛地表示“股價還是比較平的”,實際上,維立志博還沒上市,就已經引起市場關注。
今年7月,創新藥板塊氣勢如虹,當維立志博開啟新股認購后,散戶認購倍數達到3494.8倍,創造了港股18A醫療創新板塊的歷史最高紀錄;機構認購高達40.8倍,創過去四年港股18A醫療創新板塊的歷史新高。
7月25日,維立志博盤中股價較發行價一度上漲127%。但康小強并不喜歡這種“一夜成名”的敘事,他更認可“厚積薄發”。他覺得醫藥二級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在經歷PD-1研發扎堆、商業化預期落空的泡沫期之后,已經對大張旗鼓的宣傳“祛魅”了,現在的市場中都是聰明的腦袋,他們冷靜、理性,更看重一家Biotech的研發管線、臨床數據和發展前景,尤其是國際化前景。
TCE屬于近年來火熱的免疫治療賽道,通過連接T細胞(如結合T細胞的CD3分子)與腫瘤細胞,激活免疫殺傷效應,在血液瘤領域潛力巨大。但比起ADC等熱門賽道,TCE在二級市場醫藥板塊中出現的頻率少得多,普通投資者對其更加感到陌生,很多人看到“TCE第一股”時,都不知道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
據康小強介紹,TCE和ADC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分別適合不同場景、各有優勢。ADC是靶向化療,藥物的客觀緩解率(ORR)高,顯效快;而TCE是利用T細胞免疫,對抗原表達量的要求低,維持時間長,對應的OS(總生存期)、PFS(無進展生存期)數據會更有優勢。
目前,全球首個突破10億美元的TCE藥物是安進的CD19×CD3雙抗Blincyto(貝林妥歐單抗),獲批的適應證聚焦白血病,2024年的銷售額在12億美元以上。
盡管前景可期,TCE賽道的雷也不少:今年1月,IGM Biosciences停止開發研究結果不佳的兩款TCE候選藥物,退出自免TCE賽道的競爭;去年8月,BioNTech向Genmab“退貨”PD-L1/4-1BB雙抗Acasunlimab,不再參與該項目的進一步開發。
康小強沒有避諱TCE藥物研發的挑戰:如果TCE藥物的CD3結合域親和力過高,或者藥物在體內分布不均勻,可能導致人體內的T細胞被廣泛激活(非特異性激活),從而誘發細胞因子風暴、T細胞衰竭等副作用。“我覺得第一代TCE還是有問題的,但第二代TCE能做到有條件激活,大大減少了非特異性激活的情況。等后面出現第三代、第四代,讓CD3的結構更穩定,效果肯定會更明顯。”
他還告訴記者,結構設計可以幫助TCE藥物繞開細胞因子風暴、T細胞衰竭等風險,而這是中國公司的強項——今年12月,公司的2款血液腫瘤新藥將在2025年ASH(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上亮相,“和國際水平相比差距大嗎?不是差距,而是我們在血液腫瘤上的數據是最好的”。
以LBL-034(GPRC5D/CD3雙抗)為例,其在針對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臨床試驗中,截至2025年5月29日,800μg/kg劑量組的客觀緩解率達到90.0%,打敗了全球唯一獲批的GPRC5D/CD3雙抗TALVEY(ORR為64%),是國產TCE藥物首次在臨床中達到與CAR-T療法療效相當的水平。此外,與TALVEY類似藥物相比,LBL-034誘導的細胞因子釋放水平較低。
康小強認為,這也是市場把維立志博叫做“TCE第一股”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從2018年就開始布局,2020年建立了LeadsBody專有技術平臺,在國內系統性布局TCE研發的時間較早;另一方面,相較于其他仍處于臨床前或早期臨床的企業,公司的臨床試驗進度是最靠前的,數據也是最好的。
與多數Biotech一樣,維立志博目前還沒有商業化產品,公司有6款處于臨床階段的創新候選藥物。最接近上市關口的LBL-024是一款抗PD-L1/4-1BB雙抗,目標是成為適用于晚期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首款獲批藥物,公司預計2026年第三季度在國內提交生物制品許可申請。
神經內分泌癌是一種罕見的異質性腫瘤,惡性程度高,疾病進展較快,一線的中位生存期僅12個月至13個月。二線及以上無標準治療方案,患者整體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2024年接受三線治療的患者數量僅占總晚期患者數量的約9.1%。

2024年中國肺外神經內分泌癌治療現狀
圖片來源:維立志博招股說明書
維立志博為什么首推聚焦于小適應證的LBL-024?康小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LBL-024的臨床策略是“先小后大”,先以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為突破口,并同步擴展8個適應證,明年再新增2個,最終覆蓋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等大癌種,形成“廣譜抗癌”布局。

維立志博在研管線
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在他看來,目前各大癌種的創新藥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要想最快切入市場,選擇迫切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的“冷門”適應證能另辟蹊徑。以Acasunlimab聚焦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其藥物研發周期長,行業競爭早已白熱化,不適合扎堆進入,公司鎖定PD-1抑制劑尚未獲批的適應證推進,能以最快速度完成臨床驗證并落地,可以搶占市場先機。
除了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公司更重視LBL-024的機制驗證價值。神經內分泌癌是典型的“冷腫瘤”,這類腫瘤對免疫治療的響應通常較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治療手段難有用武之地。理論上,TCE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如PD-1/PD-L1抑制劑)的聯合使用,可能在冷腫瘤治療中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抗腫瘤效果。
在今年的創新藥市場,海外BD(商務拓展)的熱度比自研產品商業化高得多。10月16日,維立志博宣布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Dianthus Therapeutics簽訂全球獨家許可協議,共同推進新型抗BDCA2-TACI雙特異性融合蛋白LBL-047,公司可獲得最高38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總交易額超過10億美元。
但創新藥市場對BD利好的消息似乎變得更加理性。10月22日,信達生物宣布與武田制藥達成總金額最高114億美元的全球戰略合作,創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最高紀錄,信達生物當日股價卻下跌近2%;10月8日,諾誠健華宣布與美國生物制藥公司Zenas達成潛在總交易額超20億美元的BD,次日諾誠健華港股股價跌超11%。
對于股價波動,康小強很淡定。在他看來,目前公司賬上的資金規模約20億元人民幣,足夠支撐公司未來4到5年的研發計劃,包括明年申報5個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完成多個II期臨床,因此目前沒有再融資計劃。
記者注意到,維立志博的融資發生在國內醫藥領域融資寒冬開端,即2021年。康小強稱,當時團隊注意到港股18A創新藥板塊的股價開始大幅下跌,所以最終調整策略,將融資額度從3億元提高到了6.2億元。回過頭看,這筆提前兌現的資金,為公司后續穿越周期奠定了基礎。
“這幾年國內創新藥行業的周期性非常明顯,企業一定要提前儲備‘糧草’,做好風險抵御準備。”康小強提到,BD還是公司非常關注的重點,但行業風口變幻莫測,比如去年ADC還是香餑餑,今年買方的關注點就不只在那上面了。所以,維立志博不會把注意力完全放到“追風”上,而是從科學邏輯出發,看哪個方向值得做。
對于海外BD的風險,康小強認為無需過度擔憂。國產創新藥能解決美國患者的臨床需求,這種臨床價值驅動的合作,不會輕易受地緣因素影響。此外,國內市場具備擴容潛力,隨著商保支付改革的推進,未來10年中國創新藥市場會大幅增長,即便國際化短期受阻,國內市場也能支撐公司發展。
“如果把周期拉長兩三年來看,創新藥領域大的趨勢還是往前走的,股價遲早會反映出來的。”康小強說。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