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01:00:23
每經(jing)編輯|每經(jing)記(ji)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fa)自北京
“我(wo)們對集(ji)團(tuan)的企(qi)業資(zi)金(jin)流向,經(jing)營風險(xian)更有把握,為(wei)(wei)什么要去做那些不熟悉(xi)的、風險(xian)更高(gao)的客戶貸(dai)款?”一位農商行(xing)獨董對《每(mei)日經(jing)濟新聞》記(ji)者(zhe)轉述該銀行(xing)內部的看法(fa),認為(wei)(wei)股東的關聯(lian)貸(dai)款并不是很(hen)嚴重的管(guan)理漏洞。
然(ran)而,監(jian)管的外部力量總(zong)有不到位之處(chu),能真正防止民營銀(yin)行股東將銀(yin)行變為“提款(kuan)機”的,或(huo)仍依靠其自(zi)身的公司治理、內控建設。
關聯交易是監管重點
此次民營銀(yin)行試點,將采取(qu)共同(tong)發起人的制(zhi)度(du),也就是說,每家試點銀(yin)行的發起人不得少于2家民營資本,單個股東的占(zhan)比也不得超(chao)過(guo)20%。
天津財經大(da)(da)學商業銀行管理(li)研究所(suo)(suo)所(suo)(suo)長蔡雙立(li)認為,民營銀行試點的股東設置(zhi),股權分置(zhi)限制(zhi)了大(da)(da)股東的話語權。
2004年,銀監會曾就關聯交易的認定(ding)、審核以及禁止關聯交易類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ding)。
但是,這些規定在比(bi)例控(kong)制、實際操作(zuo)和(he)懲罰力(li)度(du)等方面仍留有(you)“空隙”。
“銀行是(shi)經(jing)營貨幣的(de),不(bu)(bu)管是(shi)借給(gei)股東還是(shi)借給(gei)其他借款人,都(dou)要(yao)(yao)求有回(hui)報,最主要(yao)(yao)的(de)是(shi)怎(zen)么(me)去控(kong)制風(feng)險,其實只要(yao)(yao)沒(mei)有超過(guo)股東持有股份的(de)權益就還是(shi)安全的(de)。但是(shi)貸(dai)款利率、貸(dai)款期限(xian)怎(zen)么(me)定?是(shi)不(bu)(bu)是(shi)有利益輸送的(de)嫌疑?”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對《每(mei)日(ri)經(jing)濟(ji)新(xin)聞》記者表示(shi)。
銀(yin)監(jian)會主席尚福(fu)林指(zhi)出,未來(lai)民營銀(yin)行的監(jian)管重點是要依據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監(jian)管銀(yin)行和股東的關聯交易。
公司治理與內控成關鍵
監(jian)管(guan)的(de)外部力量總有不到位之處,如(ru)信息不對稱、監(jian)管(guan)滯后等(deng),能(neng)真(zhen)正(zheng)防止民營銀(yin)行股東將銀(yin)行變(bian)為“提款機”的(de),仍靠其自身的(de)公司治理、內控建設(she)。
銀(yin)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即使獲得牌照,未來還將考慮、跟蹤民營(ying)銀(yin)行(xing)股東的經營(ying)情況,確保他們的可(ke)持續自擔風險的能力,如果發(fa)現(xian)其出現(xian)經營(ying)不善或有(you)違規行(xing)為(wei),將責令其轉讓民營(ying)銀(yin)行(xing)的股份。
“銀行是一個(ge)公(gong)眾(zhong)公(gong)司(si),不(bu)能(neng)只為發(fa)起(qi)人服務(wu)(wu)。銀行通(tong)(tong)過吸收(shou)存款(kuan)獲(huo)得(de)(de)資(zi)(zi)金,可能(neng)比社會上通(tong)(tong)過其(qi)他(ta)渠道獲(huo)得(de)(de)的資(zi)(zi)金融(rong)資(zi)(zi)成(cheng)本(ben)更低,尤其(qi)在我國銀行牌照還是比較稀缺(que)的金融(rong)資(zi)(zi)源,如(ru)果不(bu)能(neng)及(ji)時(shi)地讓資(zi)(zi)源回(hui)到服務(wu)(wu)公(gong)眾(zhong)上去,也違背了(le)從業道德。”上述商業銀行人士表示(shi)。
此次(ci)試點的(de)(de)五家民營(ying)銀(yin)行試點劃分了“小(xiao)(xiao)(xiao)存小(xiao)(xiao)(xiao)貸”、“大存小(xiao)(xiao)(xiao)貸”等模式”,監管(guan)層顯然更希望(wang)引導民營(ying)銀(yin)行將資金用于(yu)產(chan)融結合,并且為(wei)實體經(jing)濟(ji)服務,銀(yin)行股(gu)東有獲(huo)得關聯貸款的(de)(de)傾向(xiang),也(ye)需要依賴于(yu)銀(yin)行本身的(de)(de)發(fa)展(zhan)規模和服務定位(we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jing)《每(mei)日經(jing)濟新聞》報(bao)社授權,嚴(yan)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zhe)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nin)不(bu)希望作(zuo)品(pin)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nin)的作(zuo)品(pin)。
歡迎關(guan)注(zhu)每(mei)日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