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31 12:10:44
中國鋁業也稱,本次交易有利于降低公司資本性投入,將環保達標的目標與專業化環保類公司優勢相結合,盤活資產獲得現金流及相應收益,從而提高環保類資產的運行效率。
每經編輯|彭斐
每經記者 彭斐
在成功摘掉“虧損王”帽子后,為了避免重蹈虧損覆轍,中國鋁業(601600,SH)這個有色巨頭,正抓緊提前謀局。
5月31日,中國鋁業發布公告披露,公司擬將旗下5家企業燃煤發電機組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資產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標的資產總掛牌價約17.59億元。
中國鋁業母公司中鋁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連續兩個報告期利潤為正后,這也是股份公司在盤活資產上的重要措施。
在卓創資訊分析師張猛看來,此次轉讓無疑將增加中國鋁業的現金流,如果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還有可能降低環保成本,不失為一石二鳥之舉。
中國鋁業能甩掉“虧損王”的帽子,與其大做減法有關,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2016年的“加、乘、除”能否奏效,讓人拭目以待。
掛牌5處環保資產
在靠“揮刀止血”實現扭虧之后,中國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并未實質改善,為了盈利狀況持續好轉,這個巨頭打算從內部著手。
5月31日,中國鋁業公告稱,公司擬將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蘭州分公司、包頭鋁業有限公司、山東華宇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中鋁寧夏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馬蓮臺電廠及六盤山電廠5家企業燃煤發電機組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資產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鋁業掛牌轉讓資產已不是首次,在2015年12月份,公司就轉讓山西華興鋁業有限公司50%的股權和南海合金100%股權。相比于那些“明顯扭虧無望”的企業,中國鋁業此次掛牌的企業,并不像之前被轉讓的同門那樣累贅。
中國鋁業稱,標的資產的賬面凈值人民幣11.92億元,轉讓價格不低于該等資產經評估后的價值17.59億元。據上海東洲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評估,評估基準日為2016年3月31日,標的資產評估價值約17.59億元。
此外,標的資產不存在任何抵押、質押及其他任何限制轉讓的情況,不涉及訴訟、仲裁事項或查封、凍結等司法措施,且不存在妨礙權屬轉移的其他情況。
對于掛牌原因,中國鋁業解釋稱:“為對公司現有的存量資產進行優化配置,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升上市公司股東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2020年前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使所有現役電廠每千瓦時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電廠平均煤耗低于300克。
在張猛看來,作為央企的上市平臺,旗下公司環保達標都沒問題,轉讓應該主要從增加現金流考量。
中國鋁業2016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2.073億元。如果此次環保資產轉讓順利,17.59億元的注入對現金流影響將頗為明顯。
中國鋁業也稱,本次交易有利于降低公司資本性投入,將環保達標的目標與專業化環保類公司優勢相結合,盤活資產獲得現金流及相應收益,從而提高環保類資產的運行效率。
轉型升級不單靠“減法”
對于中國鋁業來說,此次掛牌背后,可能也預示著公司經營思路的進一步升級。
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國鋁業公布了2016年一季報,公司當季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19.8萬元,但相比于208.75億元的營收,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鋁公司人士看來,這一成績遠遠超出了市場預期,意味著中鋁從一個虧損大戶,成為具備一流市場競爭力的企業。
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中國鋁業實施盤活存量資產、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措施優化產業布局,通過處置資產、股權取得收益。
對于去年的扭虧戰,一位中鋁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鋁公司董事長葛紅林在公司內部多次強調,對于那些“明顯扭虧無望”的企業,要“堅決并加快減掉”,以止住“出血點”。
去年12月,中國鋁業多次發布股權轉讓進展公告。除了中鋁物流股權掛牌轉讓流拍外,山西華興鋁業有限公司50%的股權和南海合金100%股權均找了下家。
然而,做“減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有色金屬市場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讓中國鋁業一季度的不足兩千萬的盈利,顯得不是那么牢靠。
前述中鋁人士向記者坦言,今年一季度,電解鋁和氧化鋁等產品市場價格隨略有反彈,但仍長期在低位徘徊,僅價格下跌就給中國鋁業帶來減利超30億元。
華融證券的研報曾指出,“減法”已展神威,助中鋁甩掉“虧損王”的帽子,但“減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加乘除”能否奏效讓人拭目以待。
以此次掛牌旗下5家公司的環保資產為例,張猛認為,中鋁本身去管理運營環保設備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如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還有可能降低環保成本,實現內部挖潛的乘法。
對于中鋁公司2016年的主要策略,中鋁公司新聞發言人聶震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仍然會堅持“加減乘除”這條主線不放松。
按照中國鋁業的經營計劃,2016年公司將以“降本增效、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為工作主線,以市場倒推成本,以成本倒逼改革,創新“加減乘除”,推行精準管理,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實現扭虧脫困轉型升級新跨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