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31 15:02:25
10月30日,成都“進解優促”面對面——集成電路專場活動現場,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用一組數據,向與會企業家們展示了成都集成電路產業的最新發展成績。會上,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等20余個市級相關部門、區(市)縣,56家集成電路企業、高校及行業協會代表齊聚一堂,圍繞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進行面對面交流。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旭強 攝
“今年1—8月,成都市集成電路產業鏈規上企業實現營收704.4億元,同比增長55.1%,增速排全市16條重點產業鏈第一。”
10月30日下午,成都“進解優促”面對面——集成電路專場活動(以下簡稱“活動”)現場,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用一組數據,向與會企業家們展示了成都集成電路產業的最新發展成績。
會上,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等20余個市級相關部門、區(市)縣,56家集成電路企業、高校及行業協會代表齊聚一堂,圍繞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進行面對面交流。
集成電路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也是多數產業強市必須攻克的產業“高峰”。成都組織這場活動,目的是為全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打通難點、堵點。
劉任遠表示,近年來,成都集成電路產業迅速發展,現已基本形成從設計、制造、封測到應用的全產業鏈生態,預計今年內成都市集成電路產業鏈規上企業總營收將突破千億元。
“2021年,我們公司作為成都高新區‘岷山行動計劃’首批揭榜掛帥的企業,從上海被招引到成都,獲得了政府近1億元的補貼與投資支持。”成都復錦功率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帥坦言,盡管近年來集成電路行業整體面臨較大挑戰,但公司在成都的有力支持與持續呵護下,順利度過了前期的研發積累階段,下一步將力爭在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多訂單。
作為有長三角“基因”的企業家,在張帥眼中,成都在集成電路的設計和應用端具備優勢,但在制造環節與長三角等先發地區相比仍有差距。
現場多位從業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華虹等龍頭企業落戶成都,本地企業的發展信心大大增強。大家普遍認為,隨著制造短板的補齊,成都已基本形成覆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應用等環節的全產業鏈能力,有望在全國區域競爭中實現更大突破。
“生態是最能保證長期主義,也是最高效的發展方式。”劉任遠表示,成都在構建集成電路產業鏈生態的同時,也正持續完善配套的政策與服務生態,打通從企業、資本、中試平臺到應用場景的關鍵環節。
活動現場,針對企業提出的個性和共性問題,各職能部門一一回應。
其中,融資對接成為關注焦點。芯進電子提出國資接續股權需求,成都市國資委、成都產業集團等現場回應,將研究解決方案,為企業紓困解難。
此外,場景開放需求同樣備受關注。成都森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孟繁新表示,“我們是做功率半導體芯片及產品設計開發的,應用領域涵蓋新能源汽車、儲能光伏發電等領域。而新能源應用場景很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希望成都能夠加大對本土企業的場景開放力度。”
孟繁新進一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類政企“面對面”交流活動,能讓企業訴求快速觸達相應職能部門,對促進成都集成電路產業良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尾聲階段,劉任遠現場組織政企雙方與會人員建立了百余人的微信工作群,將“面對面”溝通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劉任遠表示,各位企業家有意見建議和困難訴求,都可在群內提出,成都市經信局工作人員將及時聯系相關部門予以回應、協調解決。
為進一步強化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服務支撐,成都正致力于搭建常態化政企溝通平臺。
“作為集成電路的公共服務平臺,我們的存在是幫助集成電路企業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時間,獲取資源要素保障。”成都芯火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張昕表示,當集成電路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希望成都能對現有集成電路產業普惠政策進行更新升級。
對此,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計劃于2026年推出新版集成電路普惠政策,屆時補貼比例和補貼上限均將較現行政策有顯著提高。
成都也將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學習先進地區的優秀政策實踐。
“深圳、上海、蘇州有好的產業政策,成都都可以學習。對于其他地方沒有現行政策可參考的領域,成都也勇于先行先試。”劉任遠表示,要努力讓成都集成電路企業在同等情形下,享有全國范圍內最優的產業支持政策。
為確保企業訴求得到及時響應,成都還要求主管部門和區市縣,能現場解決的問題立即處理,無法立即解決的限時辦結。
“接下來為期一周,我們將集中處理企業訴求,分別給出解決方案。”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周限時結辦”是成都延伸服務成效的體現。據悉,成都正創新實施“1+7+365”服務機制,將短期活動效應轉化為長期服務能力。
“1”指本次線下專場活動,搭建政企面對面交流平臺;
“7”是從下周開啟的集成電路企業訴求“攻堅周”,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
“365”則是全年常態化問題閉環處理體系,確保企業訴求天天有回應、事事有著落。
推動產業服務從“被動響應”向“主動賦能”轉變。從一場活動的“面對面”到全年無休的“鍵對鍵”,從單個問題的解決到整個產業生態的優化,成都正在探索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服務新路徑,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