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02 00:44:20
每經記者|肖達明 每經編輯|陳俊杰

▲“金石谷項目”真身——大連友誼金石國際高爾夫俱樂部 每經記者 肖達明 攝
今年7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對大連友誼(000679,SZ)神秘在建工程——金石谷項目的具體建設情況進行了報道,先后刊發了《大連友誼“神秘”虧損項目竟是高球場!建設8年仍未開業寄望賣別墅賺錢》《視頻丨一年虧掉5000萬!航拍揭秘上市公司避談項目竟是高爾夫球場》等多篇深度報道。
7月23日,深交所向大連友誼發去問詢函,要求詳細說明金石谷項目情況和上述報道內容真實性。7月31日晚,大連友誼回復問詢函,首次承認了金石谷項目的真身,正是高爾夫+別墅地產項目,目前建成的僅是高爾夫球場。同時,大連友誼否認信披存在重大遺漏或者錯誤。
記者發現,大連友誼在2009年完成項目原主體收購時提到了旅游+地產的項目定位,但未提及具體建設何種旅游項目及該旅游項目的潛在風險,對于造成工程長時間停建的政策性因素,之前披露未提及政策具體內容。
在監管層問詢之下,大連友誼終于道出項目原委,金石谷項目曾被期許樂觀的盈利目標,但在“高爾夫+別墅地產”的雙重政策嚴控之下,多年來長期虧損,2017年項目虧損超過5000萬元,僅財務費用就達4192萬元。
最近3年,金石谷項目運營主體大連友誼金石谷俱樂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石谷俱樂部)每年都帶來超過5000萬元的虧損,多年來,上市公司提及上述項目的具體建設階段僅到“環境配套建設“階段,記者實地調查和查詢政府信息發現,大連友誼實際上建設了一家高爾夫球場。
今年7月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金石谷俱樂部所在地,試圖了解企業的經營和金石谷項目的建設情況,發現金石谷俱樂部坐落在一家高爾夫球場內部,球場處于封閉狀態不能進入。記者檢索金石灘周邊地點,并未發現金石谷俱樂部其他經營場所的存在跡象,金石谷俱樂部運營高爾夫球場+別墅地產項目的神秘面紗逐步揭開。
7月23日,針對上述報道內容深交所向大連友誼發送了問詢函,要求大連友誼說明金石谷項目的取得時間、交易對手、交易價格、項目歷史沿革情況,以及目前賬面財務處理情況,項目具體建設規劃情況等,并明確說明是否為高爾夫球場及別墅項目,未能開業的具體原因及主要障礙、后續解決措施。
7月31日晚間,大連友誼發布了問詢函回復公告,表示金石谷項目是金石谷俱樂部唯一負責運營的項目,承認項目是高爾夫球場及別墅項目。該項目未能如期完工,主要原因:一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的不斷深入;二是高爾夫球場監管政策出臺。
大連友誼表示,2016年,金石谷項目按國家部委要求已完成項目整改工作,2017年1月22日,國家部委網站公布了《全國高爾夫球場清理整治結果》,并于2017年下半年陸續完成國家部委及市政府相關部門對金石谷項目整改回頭看的核查,暫未取得書面確認意見,正在等待政府部門的書面批復意見。
大連友誼認為,公司在前期項目建設階段的事項,都闡述于對應期間的公司的定期報告,故,不存在重大遺漏或者錯誤。
大連友誼對項目內容的信息披露,最全面的一次是2009年前后發布的有關公告,當時上市公司的規劃是:“根據其區位優勢和市場定位,將本項目塑造為國內一流的旅游地產復合開發項目,以旅游度假項目、人工湖為主景觀環境……真正吸引投資商(的)是關聯產業的發展——房地產項目。”
大連友誼選擇的旅游項目是什么?是否會給項目本身帶來風險?
大連友誼在2008年度報告中闡述“金石谷”項目的中短期計劃時,提出“要做好項目的規劃設計、球場建設和水庫等周邊環境整治等基礎性工作……”。未闡釋“球場建設”的具體含義,在此后的公告中,也統一以項目“環境配套”涵蓋。
作為一項旅游項目,高爾夫球場具有政策風險,2011年,國家相關部委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高爾夫球場綜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2014年9月,主管部門組織召開“關于落實高爾夫球場清理整治措施的工作方案”專題會議。大連友誼表示,金石谷項目因涉高爾夫球場和別墅建設,經過核查后,被列入整改范圍。
上述情況大連友誼在今年7月31日之前未披露,認為公司“金石谷項目”權屬未受質疑,未受到行政處罰,也無需公司額外增加大額投入,故公司未進行披露。
“金石谷項目”因政策性原因緩建帶來了實際損失,大連友誼2017年年報受到深交所問詢持續經營能力等問題時,在回復中,大連友誼表示“金石谷項目”陷入擱淺狀態,2016年起停止利息資本化,正是導致上市公司業績持續為負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梳理發現,收購近10年,開工約8年,相關整改拖延了項目超過兩年,金石谷項目目前尚未有建設別墅的跡象,最近三年每年都因支出帶來超過5000萬元的虧損,去年利息支付超過4000萬元。
經金石灘管委會官員推薦,金石谷項目有關負責人此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球場對外經營時間尚不確定,可能在近兩年內。
值得一提的是,金石谷項目建設多年,在建工程卻一直沒有開始轉入固定資產并逐步提計減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