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8 21:30:25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既要改革又要開放。”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第十二屆副主席賀鏗看來,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也是“一帶一路”開放的橋頭堡,今后的發展勢頭“肯定是喜人的”。
每經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楊歡
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3%,而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呈1%正增長。亞洲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并重點轉向通過加強區域間合作來驅動新經濟,瞄準技術、人力資本和投資以加速創新。
9月28日,由南華早報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上,來自全球國際大都會的200余名科技翹楚、金融領袖,以成都為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為分會場,三地聯動共探企業競爭力、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等議題,制定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議程。
其中,以“西部大開發新引擎——發展新經濟,成都東進南拓參與全球競爭”為主題的跨區域對話環節,將視線聚焦于中國西部的新興科技之都——成都,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展開深度探討,論道新形勢下城市的新經濟機遇,為成都新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既要改革又要開放。”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第十二屆副主席賀鏗看來,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也是“一帶一路”開放的橋頭堡,今后的發展勢頭“肯定是喜人的”。
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9年,中國西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累計增長259%,遠超其他地區。后疫情時代,西部地區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新形勢下,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在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有助于拓展國家發展的戰略回旋空間,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預計在‘十四五’期間,西部的發展將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也是連接中亞、西亞、歐洲的橋頭堡,對拉動西部經濟發展作用非常之大。”談及在當前宏觀背景下對未來發展的預期,賀鏗直言,“今后成都的發展肯定是喜人的”。
如此判斷有何依據?
2019年,美國獨立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發布報告顯示,成都在大城市組別的排名中位列第一,5年內第三次登頂“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并獲得“中國最佳制造業城市”稱號。
在杉數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PO王曦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因為無論是新經濟還是產業升級,除了政策導向和人才實力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產業基礎。
“制造業就是一個‘晴雨表’,因為制造業企業的運轉需要良好的港口、工作能力合適的員工、穩定的社會治安以及非常完善的配套設施。”王曦表示,這也反映了成都擁有非常良好的社會治理實力和場景,并在發展新經濟、新科技上,成為吸引各方資源和技術的基礎。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王治國也提到,在未來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成都在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具備良好基礎。
基于多方看好的宏觀預期和基礎實力,成都應該如何把握未來發展的機遇?
普華永道企業融資與并購部中國主管合伙人、全球跨境服務中國主管合伙人及一帶一路業務主管合伙人黃耀和介紹,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2020》報告顯示,成都綜合排名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位列全國第五。
黃耀和分析,具體來看,成都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市場大、產業結構、人才、文化等方面。而這恰恰也是與科技創新、新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核心要素。
以文化為例,國務院參事室當代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郭長建在發言中提到,“成都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年我們看到,通過科技與文化融合,如AR、VR、3D技術等,不僅能讓文化活起來,拉近我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距離,同時文化產業也大踏步前進,成長為朝陽產業。”郭長建建言,未來,成都可以從“場景+數字”“IT+產品”“文化+傳播”“產業+集群”等方面發力。
如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論壇主旨演講時所說,“在過去的40年,世界從全球化中受益匪淺,全球合作現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科技創新和新經濟領域也不例外。
對此,華興資本控股集團總裁、兼任華興證券(香港)董事長叢林分析認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愈加深入,成都的新經濟企業、高科技企業可以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尋求更多發展機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