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13 15:51:12
每經編輯|步靜
最近,#李子柒做泡菜遭韓國網友圍攻#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網友討論。
據報道,有韓國網友看到這條視頻留下了這樣的評論:“請注意,泡菜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甚至還有韓國網友認為,從李子柒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根本沒有泡菜冰箱,這足以說明“泡菜根本不是中國的食物”。

對此,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官方微信發布文章,拋開“泡菜之爭”本身,長安君有三句話想說——
第一,自信才有胸懷。
“泡菜是韓國的。”“柿餅是韓國的。”“端午也是韓國的!”
就在前不久,作為世界產品與服務指導方針制定者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了一份報告,承認中國將主導制定“泡菜行業國際標準”,又一次引發了韓國網友的憤怒。
甚至有記者把這個問題搬上了外交部例行發布會,詢問發言人對“中韓媒體在網絡上就泡菜起源問題爭議”的看法。華春瑩則坦然反問,“有這方面的爭議嗎?”
歸根到底,事事要爭的不安全感是對自身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會使人變得多疑,從而產生各種被迫害妄想。從外交部發言人的反問到網友的調侃,這種淡然正是自信應有的樣子,正因為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與強大,才讓我們對這種小肚雞腸的無稽之談一笑而過。
第二,要讓文明成果助推文明發展。
“首先發明”意味著贏在起跑線,但絕不意味著能永遠領先下去。
哥倫布手持指南針發現新大陸,讓世界格局劇變;廉價的紙張、便捷的活字印刷曾助推了文藝復興,讓資產階級思潮傳遍歐洲;火藥則徹底改變了西方傳統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封建堡壘,加速了西方文明崛起的歷史進程……
從指南針、造紙術到活字印刷、火藥,種種絲路上中西技術與物品交流互鑒的縮影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源自中國的發明,為何率先成就的卻是別人的發展與強大?
文明的成果,不僅在于獨特歷史和文化基因的延續傳承,更為在于經濟獲利、社會發展創造的更大空間——利用好、發展好,推動文明的車輪在歷史中滾滾向前,才是文明成果的最終意義所在。
第三,保護“首先發明”,更要保護創新精神。
“泡菜”不過是中國五千年輝煌燦爛文化中九牛一毛的細細一筆。我們要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本身,更要保護中華民族創造無數“第一”的這種創新精神。
創新,是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下的力量源泉,讓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不斷創造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更是中國面向未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如今的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面臨國內外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我們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加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像浩瀚歷史中的無數先輩一樣,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重重阻礙,搶占未來的先機。
這才是我們務必要爭的“第一”!因為我們絕不會躺在輝煌歷史中自我陶醉,而要用民族骨子里的創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中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新網、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