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欢女爱销魂蚀骨免费阅读,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适合单身男人看的影片,www天堂无人区在线观看,悟空影视免费高清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東北首座萬億城市之爭,塵埃落定?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9 23:35:01

從2006年,上海GDP破萬億元,至今,全國已有27座萬億城市,東北“掛零”。2024年4座準萬億城市(GDP>9000億元)中,大連、沈陽兩市均來自東北。這也被視為今年東北地區誕生首座萬億城市的信號。此前,兩市一度“齊頭并進”(2024全年GDP增速均為5.2%),但最新披露的今年前三季度數據,卻透露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Jinkzjcowu1761734541261.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48520

臨近年末,東北地區可謂被賦予諸多期待。

一個原因是,新的GDP萬億城市或將在東北誕生——從2006年上海GDP破萬億元至今,全國已有27座萬億城市,東北“掛零”。2024年4座準萬億城市(GDP>9000億元)中,大連、沈陽兩市均來自東北。這也被視為今年東北地區誕生首座萬億城市的信號。

此前,兩市一度“齊頭并進”(2024全年GDP增速均為5.2%),但最新披露的今年前三季度數據,卻透露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

大連“突飛猛進”,GDP7248.2億元,增速6.0%,高于目前已公布數據的大多數萬億城市,并且超越了年初定下的全年5.5%增速目標;而沈陽卻顯得有些緩慢,GDP6614.3億元,增速僅為2.3%,規上工業增加值(-4.7%)、外貿進出口額增速(-9.8%)均出現負增長。

拉長時間線來看,自三年前開啟“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以來,沈陽在三年突破“雙萬城市”的目標下,增速曾連續多個季度趕超大連。但今年以來,大連卻顯示出更強的經濟韌性。

站在“破萬億”節點,兩座城市為何會出現如此反差?

沈陽:“一業獨大”的困境

今年以來,沈陽經濟一改去年持續高位增長的態勢,增速逐漸放緩,從一季度的4.6%逐漸下降至前三季度的2.8%。

從細分數據來看,工業和外貿是沈陽經濟的兩大重要拖累因素。從工業上看,今年2月以來,沈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正轉負,陡降至-4.8%,并一直未能回正,到前三季度,該指標僅為-4.7%。

圖片來源:沈陽市統計局官網

從外貿上看,今年1-2月,沈陽進出口增速出現兩位數負增長,而到前三季度,降幅縮窄至-9.8%。其中,在出口額仍保持增長的同時,進口額出現了21.2%的下降。

為何會出現此種情況?

細看沈陽的產業結構,汽車產業幾乎“一業獨大”。參照2023年數據,沈陽汽車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達到2456.6億元,一個產業占全市制造業營業收入的49.5%。其中,寶馬、通用等外國汽車品牌代工制造又是其重中之重。

這樣的汽車制造業,也帶動了當地的加工貿易業鏈條。沈陽皇姑區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馬蕾曾撰文指出,沈陽外資來源高度集中于華晨寶馬,2024年實際利用外資中,華晨寶馬及其配套企業占比較高,呈現出明顯的“一企獨大”特征。

去年,面對國產新能源汽車沖擊,以寶馬為代表的外國汽車品牌面臨銷量下降、減產等問題,曾令沈陽汽車制造業遭遇逆風。到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作為寶馬在沈陽的兩大工廠所在地之一,沈陽大東區全區累計生產整車16.5萬輛,同比下降45.2%;實現整車產值760.6億元,同比下降42.1%。

無獨有偶。今年2月,有關上汽通用(沈陽)北盛汽車有限公司即將關閉的消息傳出,上汽通用對此回應媒體稱,公司主要工作是積極推進業務重塑,基于新的企業戰略和產品型譜計劃,對全國生產體系進行資源的深度整合。該工廠一度生產雪佛蘭和別克多款車型,2014年投產的三期新工廠更曾是中國汽車規模最大的工廠之一。

沈陽并非沒有推進汽車產業新能源轉型的努力,但部分受外國汽車品牌的發展策略影響,導致沈陽新能源汽車布局慢了一拍。

2023年,寶馬集團宣布,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在沈陽全面動工,預計投產時間被定為2026年,與之相匹配,在沈陽投產純電動BMW新世代車型的時間也是2026年。今年6月,沈陽億緯鋰能沈陽基地正式開始生產運營,落地遼寧的新能源電池企業終于實現“破零”。

就在不久前,沈陽汽車產業投資基金設立,首期規模8億元,募資主要聚焦于汽車產業鏈相關的電氣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將重點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及高端制造領域。這也是寶馬集團在國內參與的首只,也是唯一一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大連:“以量換質”的轉型

與沈陽相反,大連經濟增速提升,恰源于工業的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2.8%,比上半年進一步提高0.3個百分點。

大連同樣存在產業結構“偏科”的情況,不僅傳統產業占比超過80%,石化產業更是首屈一指的“頭號”產業。

同樣參考2023年數據,大連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營業收入為2852.1億元,而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則為1668.6億元,二者共計占大連工業企業總營收的45.1%。

遼寧省貿促會此前撰文指出,當年,大連石化產業工業產值居于全國城市前三。

但與沈陽不同的是,如今石化產業有效帶動了大連的工業增長,前三季度,大連石化工業增加值實現8.9%的增速。

與汽車產業相比,被譽為“工業血液”的石化產業同樣歷史悠久。石化產業又極易受行業周期影響,今年上半年,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下游石油化工產業售價下滑拖累,國內多家重點石化企業經營受到影響。

即便如此,大連仍能頂住行業“逆風”,從表面上看,主要源于大項目加速落地和產能加速釋放。

這從長興島的情況可見一斑。長興島是國家發改委2014年明確的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長興島石化產值達到大連的68.3%。去年,落戶于此的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實現歷史性跨越,實現產值2402億元,而自落地長興島15年來,恒力已投資超過3000億元。

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 圖片來源:遼寧日報

更深層次來看,新項目正在帶動大連石化產業實現新一輪轉型。

在石化產業的基礎上,恒力還在大連謀劃了更長的產業鏈路。僅從今年上半年來看,恒力新材料、恒力重工兩個項目不斷釋放產能,拉動長興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約13個百分點。其中,今年9月開工的恒力重工合作創新暨海工科技產業園,更為大連實現“造船夢”再添一員“猛將”。

僅就石化產業本身來看,大連也寄望于新項目帶動,“以量換質”,推動產業盡快轉型升級。

今年8月,大連出臺《綠色石化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推動大連綠色石化集群從“國內一流”邁向“世界一流”。長興島提出了更具體的規劃——發揮恒力石化龍頭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下游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力爭2025年末石化產業精細化率由目前6%提高到20%以上。

更受業內關注的是,大連石化即將退出城市中心區、入駐長興島,為全國石化產業探索“退城”路徑。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郭海濤此前評價,此舉本質是通過空間重構和技術革新,實現從傳統煉廠到高端化工新材料基地的轉變。

轉型:“雙子星”為全省探路?

兩座準萬億城市的不同表現,不僅將可能影響今年“萬億俱樂部”城市的最終名單,更重要的是,二者也恰能為遼寧近年來的產業轉型提供兩種不同的觀察視角。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遼寧GDP增速為4.3%,不及同樣位于東北的吉林(5.3%)和黑龍江(4.8%)兩省,在目前已公布該指標的30個省份中,僅居于倒數第五。而從細分指標來看,工業同樣是一大重要的拖累因素——遼寧同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2.2%,居于全國倒數第一。

為何遼寧工業跑慢了一步?根據遼寧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全省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4個增加值同比增長;但在6個出現跌幅的行業中,沈陽和大連兩市的“頭號產業”分別占據兩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下降5.1%,汽車制造業增加值下降5.4%。

這透露出兩個層面的信息。

一方面,遼寧工業發展不乏亮色。除六成行業出現增長外,一個更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同期遼寧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1%。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顯現出遼寧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成效。

回顧2023年發布的《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被納入重點內容,外界看來,意在解決遼寧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反映到城市層面,沈陽、大連兩市也有所改變。除石化產業向好表現外,大連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4.2%,延續兩位數增長態勢;而參考上半年數據,盡管沈陽工業出現負增長,不過,其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仍實現10.5%的增長,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光電子器件、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4倍、20.2%、15.0%、4.9%。

但另一方面,在新興產業尚未完全培育成熟的同時,傳統產業轉型仍然是影響遼寧經濟發展的關鍵。

“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筑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曾撰文分析,其核心路徑,正是依托我國完整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與制度統籌的組合優勢,以數智化賦能為金鑰匙,打開產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之門,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躍升。

對于遼寧來說,其GDP排名從本世紀初的前8降到如今的第17,傳統產業的“歷史包袱”較大、“船大難掉頭”一直被認為是重要癥結之一。受阻者如沈陽,難以擺脫現有企業的影響,背后則是營商環境不佳、產業生態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但大連仍然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通過引進新變量,改寫傳統產業的發展邏輯。

而在即將迎來第一個“萬億城市”的節點,這或許也是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面臨的新機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沈陽市 大連市 東北 城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