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7 16:56:16
◎董戰(zhan)峰告訴每經(jing)記者,碳達峰目標(biao)的提出(chu)將更(geng)好地(di)推進中國(guo)經(jing)濟高質量發展,也可(ke)以(yi)提升我(wo)們的產業、行業和(he)企業的競爭力,更(geng)可(ke)以(yi)讓我(wo)們的社會治理水平(ping)有很大提升。
◎董戰峰認為(wei),推動實(shi)現“雙碳(tan)(tan)”目標可(ke)以提升(sheng)我們的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li)。企業如果想要(yao)具備更(geng)強的競爭力(li),如果有走向國際市場(chang)的需要(yao),就(jiu)要(yao)在減碳(tan)(tan)方面有更(geng)好的表現,要(yao)具備低(di)碳(tan)(tan)甚至零(ling)碳(tan)(tan)技術(shu)。
每經(jing)記(ji)者|李可愚 每經(jing)編(bian)輯|陳旭
碳(tan)達峰、碳(tan)中和概念(nian)一(yi)經提出,持續成(cheng)為市(shi)場和社會關注的焦(jiao)點(dian)。
如(ru)何理解碳達(da)峰(feng)(feng)、碳中(zhong)和的意(yi)義?當前我國推進(jin)這項工(gong)作具備了哪些良好條件(jian)?碳達(da)峰(feng)(feng)目標對我國經濟(ji)社(she)會發展又將帶(dai)來哪些影響(xiang)?
9月5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拉開帷幕。論壇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生態環(huan)境(jing)部(bu)環(huan)境(jing)規(gui)劃(hua)院管理與(yu)政策研究所(suo)副所(suo)長董(dong)戰(zhan)峰進行了專訪。
董戰峰告訴記者,碳達峰目標的(de)(de)提出將更好地推進中(zhong)國(guo)經濟(ji)高質量發展(zhan),也(ye)可(ke)以(yi)提升我們(men)的(de)(de)產業(ye)(ye)、行業(ye)(ye)和(he)企(qi)業(ye)(ye)的(de)(de)競(jing)爭力,更可(ke)以(yi)讓我們(men)的(de)(de)社會治理水(shui)平有很大提升。
NBD: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前我國(guo)具(ju)有(you)哪(na)些比(bi)較好(hao)的基礎?最大的困(kun)難又(you)是什(shen)么,應(ying)該如(ru)何(he)克服(fu)?
董戰峰
董戰峰:在基礎方面,首先我們之前在應(ying)對氣候變化(hua)上做了很多的工(gong)作,比如把碳(tan)強度的考核作為硬約束(shu)指(zhi)標,包括創建了一系(xi)列低碳(tan)示范項目(mu)等。
其次是在(zai)能(neng)(neng)源領域,我們在(zai)提高能(neng)(neng)效、節能(neng)(neng)減排等方(fang)面(mian)抓了很(hen)多年,也有一(yi)套完整(zheng)的(de)體系。
第三,這幾年(nian)來生(sheng)態文明建設正在不斷(duan)深入(ru),生(sheng)態文明思想深入(ru)人心,成為大家(jia)的共識。這也為實現“雙碳(tan)”目標提(ti)供(gong)了一個很好的基(ji)礎(chu)。
中(zhong)央明確要(yao)推進減污降碳(tan)協(xie)同(tong)增(zeng)效,如何去協(xie)同(tong)?就是要(yao)把(ba)工作建立在(zai)生態環保(bao)工作的基(ji)礎上,融合生態環保(bao)工作體系。這(zhe)為我們推進碳(tan)達(da)峰、碳(tan)中(zhong)和提供了(le)基(ji)礎。
在需要克(ke)服的(de)困難層面,我認為我們的(de)產業結構(gou)可(ke)能會對(dui)碳達峰、碳中和帶(dai)來挑戰。我們的(de)整個產業結構(gou)還(huan)是(shi)(shi)過“重(zhong)(zhong)”,一(yi)些重(zhong)(zhong)點行業的(de)工序、技術工藝(yi)的(de)碳排放水(shui)(shui)平還(huan)是(shi)(shi)很高,比如水(shui)(shui)泥等行業。
與此同時,我們目前的(de)能(neng)源(yuan)(yuan)結構還是(shi)以化石能(neng)源(yuan)(yuan)為主(zhu),要(yao)實現碳達峰、碳中(zhong)和(he),關鍵還要(yao)依靠清潔能(neng)源(yuan)(yuan),包括“風水光”等,化石能(neng)源(yuan)(yuan)的(de)占(zhan)比盡量要(yao)做減法,由(you)于我國煤(mei)炭等資源(yuan)(yuan)比較豐富(fu),要(yao)實現能(neng)源(yuan)(yuan)結構的(de)調(diao)整優化,顯然是(shi)一個比較大的(de)挑戰。
此外,我(wo)們(men)(men)一(yi)(yi)些(xie)行業的(de)技術結構還是(shi)(shi)建(jian)立在高碳(tan)排放的(de)基礎上(shang),低碳(tan)方面(mian)有一(yi)(yi)些(xie)技術儲(chu)備(bei),但(dan)技術能(neng)力(li)還是(shi)(shi)不(bu)能(neng)很(hen)好地支(zhi)撐“雙碳(tan)”目標。我(wo)們(men)(men)在碳(tan)捕集、碳(tan)利用(yong)、碳(tan)循(xun)環領域的(de)技術不(bu)夠成熟,還有很(hen)多領域需要探(tan)索(suo)。
NBD:碳達(da)峰目標的提出,對我國(guo)經濟(ji)社會發展將(jiang)帶來哪些影響?
董戰峰:影(ying)響主要有這幾個(ge)方面:
第一,我覺得會更好地推進(jin)(jin)高(gao)質量發展的(de)工作。我們(men)目前的(de)發展模(mo)式(shi)(shi)還是一種高(gao)碳基的(de)模(mo)式(shi)(shi),但如果能夠進(jin)(jin)入一個高(gao)質量發展模(mo)式(shi)(shi),那么它一定是綠色(se)低碳、清潔環保、資(zi)源利用效率更高(gao)的(de)一個發展模(mo)式(shi)(shi)。
我們現在提出(chu)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會進(jin)一步給我們向高質(zhi)量發(fa)展(zhan)的調整轉型提供充足的動力,從而(er)支撐經濟的高質(zhi)量發(fa)展(zhan)。
第二,可以有利于推進我們的生態環保工作。減碳與生態環保工作是同根同源,可以協同推進。如果我們把減碳的工作做起來,那么對于整個生態環保工作來說,也會加強它的推動力,這就可以形成1+1>2的效果。
浙江云和縣積極打(da)造“零碳”示范縣 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三,可以(yi)提升我們的(de)(de)(de)產業(ye)(ye)、行業(ye)(ye)和企(qi)業(ye)(ye)的(de)(de)(de)競爭(zheng)力。現在這一趨(qu)勢已(yi)經很(hen)明(ming)顯(xian):如(ru)果企(qi)業(ye)(ye)想要(yao)具備(bei)更強的(de)(de)(de)競爭(zheng)力,如(ru)果有走(zou)向國(guo)際(ji)市場的(de)(de)(de)需要(yao),就要(yao)在減(jian)碳方面有更好(hao)的(de)(de)(de)表現,企(qi)業(ye)(ye)要(yao)具備(bei)低碳甚(shen)至零碳技(ji)術。
第四,對(dui)社會(hui)(hui)治(zhi)理(li)水(shui)平會(hui)(hui)帶來(lai)(lai)很大(da)的(de)(de)提升。低碳(tan)(tan)節約、低碳(tan)(tan)環保,怎(zen)么樣把這些口號實(shi)實(shi)在在地轉化為綠色(se)消費和(he)綠色(se)生活,提升公眾的(de)(de)參與能力,這一(yi)塊(kuai)目前(qian)還有不足。隨著碳(tan)(tan)達峰、碳(tan)(tan)中和(he)工作的(de)(de)深入推進,對(dui)于我們的(de)(de)國家(jia)治(zhi)理(li)和(he)社會(hui)(hui)治(zhi)理(li)來(lai)(lai)說,將會(hui)(hui)有一(yi)個很大(da)程度(du)上的(de)(de)能力提升。
NBD:中央多(duo)次強(qiang)調要避免運動式減碳,如何多(duo)管齊下,防止這種狀況發生?
董戰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guo)家(jia),我國(guo)在減碳方面要穩步有序地推進。
我覺得(de)運動式(shi)減碳主要體現在(zai)兩個方面:
一是口號(hao)喊得(de)過多,工作(zuo)卻沒有(you)(you)跟(gen)上來,形式主義比較嚴重,沒有(you)(you)實打實地把(ba)碳(tan)達(da)峰的工作(zuo)思路和目標落實,說得(de)多做得(de)少。
二(er)是沒(mei)有考慮到我國當前的(de)發展特(te)征,沒(mei)有把(ba)減碳的(de)工作節奏把(ba)握好(hao),沒(mei)有處理(li)好(hao)輕重緩急(ji),出現了用力過猛的(de)情況,對我們的(de)經濟(ji)社會和企業帶來(lai)比較(jiao)大的(de)影(ying)響。
如何(he)避免這樣的(de)情況(kuang)發生(sheng)?首先,我覺得還是要從認識(shi)上理(li)清思路,碳達峰、碳中(zhong)和是系統性(xing)、綜(zong)合性(xing)、統籌(chou)性(xing)的(de)工(gong)作,需要系統謀劃、有(you)序推進、重點(dian)突破,然后由點(dian)到(dao)面推開(kai),不能搞(gao)“一(yi)窩(wo)蜂(feng)”。
第二,要(yao)自上(shang)而(er)下(xia)(xia)地把(ba)碳(tan)達峰、碳(tan)中(zhong)和(he)工作扎實推(tui)進下(xia)(xia)去,在(zai)國家(jia)層(ceng)面(mian)(mian),要(yao)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把(ba)政策體系建立(li)起來,要(yao)有(you)規(gui)劃、路線圖和(he)統籌安排(pai),從考評(ping)、激勵、保(bao)障、統籌等各(ge)個方面(mian)(mian)把(ba)制度(du)框架建立(li)起來,然后才能分塊分步落(luo)實。與(yu)此同(tong)時,地方上(shang)也要(yao)有(you)相應的(de)碳(tan)達峰具體規(gui)劃。這(zhe)樣一來,就能在(zai)全社會形成大家(jia)齊(qi)參與(yu)的(de)局面(mian)(mian)。
第三,一旦(dan)出現(xian)運動式(shi)減碳的現(xian)象,需要(yao)做一些調(diao)研(yan),并且(qie)及(ji)時糾正。比如(ru)對(dui)典型案(an)例要(yao)予以(yi)曝光(guang),讓大家都知(zhi)道這(zhe)種情況,從(cong)而避(bi)免走(zou)彎路。與此同時,如(ru)果有一些比較好的做法(fa),包括好的規劃、行業企(qi)業做得比較好的案(an)例等,要(yao)及(ji)時總(zong)結、及(ji)時宣傳(chuan),來對(dui)地方、行業和企(qi)業形成示范引導效應。
NBD:作為推進碳(tan)達峰、碳(tan)中和的一項重(zhong)要舉措,我國碳(tan)市(shi)場(chang)已經正式啟動,當前碳(tan)市(shi)場(chang)交易情(qing)況如何?未(wei)來又如何進一步提升碳(tan)市(shi)場(chang)的活力?
董戰峰:目前,我國的碳市場已經進入由點到面鋪開的階段,有2000多家企業(ye)納入(ru)交易范圍,這標志著我們已(yi)經開始(shi)用市場(chang)的(de)方式推進減碳(tan)。
下一(yi)步碳市場的發展主要有這么幾個方向(xiang):
一是要進一步(bu)拓展(zhan)參與行業和企業的范圍,形成規模效應(ying),這樣可以更(geng)好地提升(sheng)碳市場的作用。
二是要加強我們的能力建設,一個良好的碳市場需要把技術支撐能力建立起來,這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MRV體系,包括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
通(tong)俗地說,就是把企業碳排放量(liang)的變化(hua)、交(jiao)易量(liang)的變化(hua),能夠及時真實準(zhun)確反(fan)映出來(lai),這樣(yang)就可以給(gei)碳市場的健(jian)康運行提供保障(zhang)。
第三,當前(qian)碳(tan)市場(chang)在(zai)起始(shi)階段碳(tan)排放權還(huan)(huan)是(shi)無償(chang)分配,在(zai)市場(chang)價格的(de)引導方(fang)面力度還(huan)(huan)不(bu)太(tai)夠(gou)。未來還(huan)(huan)需(xu)要進(jin)一步研究(jiu),碳(tan)排放權的(de)分配是(shi)不(bu)是(shi)還(huan)(huan)可以改進(jin),要和碳(tan)達峰碳(tan)中和的(de)工(gong)作(zuo)做好銜接。否則如果(guo)企業分配到(dao)的(de)量太(tai)大,就不(bu)會有很高的(de)積(ji)極性。
最后,碳的定價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碳市場的價格大約是每噸40元左右,最高60多元,而在歐洲,基準碳價最高已經超過每噸60歐元。這也提(ti)醒我們(men),我們(men)的市場模式和(he)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這也是我們(men)下(xia)一步工作發力的方(fang)向。
封(feng)面圖片來源:新華(hua)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she)授權(quan),嚴禁轉載(zai)或鏡(jing)像(xiang),違者(zhe)必(bi)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nin)不希望作(zuo)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an)系(xi)我們要求撤(che)下您(nin)的(de)作(zuo)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