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ing)濟新聞 2022-02-11 15:08:43
每經編輯(ji)|黃(huang)勝
“一(yi)口牙等(deng)于(yu)一(yi)輛寶馬(ma)”曾經是“種(zhong)牙貴(gui)”的形象比喻,未來或將成為歷(li)史。2月11日,國新辦(ban)召開政策例(li)行吹(chui)風會(hui),對于(yu)種(zhong)植牙耗材集采,國家醫保局表示(shi),力求上半年(nian)推出種(zhong)植牙地方集采的聯(lian)盟改革。
2月11日,國新辦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對于種植牙耗材集采,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這一塊大家爭議(yi)很大,詬病(bing)很多(duo)。現(xian)在看(kan)來,種(zhong)植牙(ya)(ya)是一種(zhong)重要的(de)缺牙(ya)(ya)修復(fu)治療方式,社會需求也(ye)很大。當然,醫(yi)療機構提供(gong)的(de)服務也(ye)很多(duo)。
圖片來源:國新網
所以我們想,從地方探索開始,從去年初就開始部署,由四川組織省際聯盟,研究種植牙體集采規程,現在方案基本成熟,也廣泛聽取了臨床、企業和各地意見,準備今年上半年力求能夠推出這樣一個地方集采的聯盟改革,實際(ji)上也是在國家主導(dao)下一(yi)種布局,在牙科種植體探(tan)索的一(yi)種集采方(fang)式。
實際上(shang)今后集(ji)采更(geng)重要(yao)的(de)是規則,不同招標標的(de)的(de)特點非常復雜(za),需(xu)要(yao)符合(he)產品(pin)質量(liang)的(de)要(yao)求,又要(yao)符合(he)臨床需(xu)要(yao),又要(yao)切(qie)實讓企業、患者能夠共享(xiang)改革(ge)的(de)成果。
根據《2020中國口腔醫療行業報告》數據測算,2020年我國種植牙數量為406萬顆左右,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種植牙市場之一,我國種植牙市場規模已近1600億元。按照中國的人口基數和老齡化發展水平,保守估計,中國的種植牙市場還有10倍以上的增長潛力。
據南方日報報道,目前,國內種植牙市場以進口品牌為主。國海證券研報顯示,國產種植體定位和韓系品牌相近,但起步較晚,目前市場份額預計在7%。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351502
關于(yu)種(zhong)植(zhi)(zhi)牙納入集采(cai)市場(chang)早有風聲。2021年8月,浙江省寧波市發(fa)布《關于(yu)進一步明確醫保歷年賬戶支付種(zhong)植(zhi)(zhi)牙項目的(de)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及擬(ni)調整口腔種(zhong)植(zhi)(zhi)牙項目整體(ti)醫保支付標(biao)準,引發(fa)關于(yu)種(zhong)植(zhi)(zhi)牙將進入集采(cai)的(de)討論。
2021年(nian)11月17日,四川省藥械招標采購(gou)(gou)服務中心發(fa)布《關(guan)于開展(zhan)(zhan)部分口(kou)(kou)腔類(lei)高值醫(yi)用(yong)耗(hao)材產品信息采集工(gong)作的通知》。此(ci)后浙江(jiang)、寧夏(xia)等多地也發(fa)布了類(lei)似的通知,開展(zhan)(zhan)口(kou)(kou)腔醫(yi)用(yong)耗(hao)材歷史采購(gou)(gou)數(shu)據(ju)填(tian)報工(gong)作。
“納入集采對國產種(zhong)(zhong)植牙(ya)(ya)品(pin)牌來說(shuo)肯定是(shi)利好。”歐(ou)堯認為(wei),目前公(gong)立(li)醫院(yuan)種(zhong)(zhong)植牙(ya)(ya)仍以進口品(pin)牌為(wei)主(zhu),國產種(zhong)(zhong)植牙(ya)(ya)集采后如果能在公(gong)立(li)醫院(yuan)率(lv)先推開使用,將有(you)利于種(zhong)(zhong)植牙(ya)(ya)材(cai)料加速國產化(hua)。
歐(ou)堯指出,目前國產(chan)種植牙(ya)行(xing)業地位尷尬,前有成熟(shu)的歐(ou)美系進(jin)口(kou)高端品牌基本壟斷市(shi)場,后有韓系低端進(jin)口(kou)品牌低價爭(zheng)搶生存空間(jian)。“目前國產(chan)種植牙(ya)品牌至少有十幾個,但(dan)一(yi)直難以打破(po)市(shi)場格局。”
珠海喬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栒柏則認為,已經占據市場絕大份額的進口品牌參與集采的意愿或許不大,韓系種植體和國產品牌更有希望通過集采實現開拓市場。但純粹模仿國外技術的國產品牌并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國產種植體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在技術上實現創新,才能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
每日經濟新聞(wen)綜(zong)合自南方日報(bao)、國務院新聞(wen)辦公(gong)室網(wang)站、公(gong)開資(zi)料
封面圖(tu)片來源:攝(she)圖(tu)網-50031328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quan),嚴禁(jin)轉(zhuan)載(zai)或鏡像,違者必(bi)究。
讀者(zhe)熱線:4008890008
特(te)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ru)您不(bu)希(xi)望(wang)作(zuo)品(pin)出現(xian)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zuo)品(pin)。
歡(huan)迎關注每(mei)日(ri)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