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wen) 2022-08-08 14:35:04
每經(jing)編輯|張錦(jin)河
花1000元(yuan)買盲盒,竟能(neng)開(kai)出4萬元(yuan)的(de)東(dong)西(xi)?
最近(jin),一種“行(xing)(xing)李箱盲盒”在網(wang)上(shang)升溫,不(bu)少視頻博主在各大平臺上(shang)做起了“行(xing)(xing)李箱盲盒”的開(kai)箱測評(ping)。據報道,有商家表示,這些(xie)行(xing)(xing)李箱一般是在機場或者火(huo)車站,長時間無(wu)人認領的。
8月6日,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當天晚間,義烏機場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經義烏機場工作人員跟始發站工作人員多次核實,熱搜視頻中的行李箱并非從機場方面流出。
7月30日,一個博主的(de)開箱(xiang)(xiang)視頻引發關(guan)注(zhu)。博主表(biao)示自己(ji)花1000塊錢,買了一只在機場(chang)長時間(jian)無人來領取的(de)行李(li)箱(xiang)(xiang),賣家稱(cheng)因為行李(li)箱(xiang)(xiang)帶(dai)密碼鎖,因此(ci)從(cong)未被打開,也不知道(dao)里面到底裝著什么。
經過(guo)一系列操作,博主在箱(xiang)子里發現了許多(duo)女生衣物(wu),還有書本、化妝品、一個相機包和一張存儲卡。最奪人眼球的(de),是箱(xiang)子里一條疑似(si)某奢侈品牌的(de)項鏈,總(zong)價(jia)值高(gao)達人民幣4萬多(duo)元。
事情不(bu)斷發(fa)酵,引發(fa)網(wang)友(you)熱議。有(you)(you)網(wang)友(you)表示,“這個賭的成(cheng)分很大,一(yi)般沒有(you)(you)什么特別有(you)(you)價(jia)值的東西(xi)。”也有(you)(you)不(bu)少人發(fa)出質疑,“可以隨便買賣嗎?”“萬一(yi)泄露個人隱私怎么辦?”
據報道,視頻中(zhong)的行(xing)李箱上掛有(you)標牌,寫著托運日期為(wei)2022年6月27日,來自義烏(wu)機(ji)場站。而博主展示的拍攝時(shi)間是7月21日。
一(yi)個(ge)月左右在(zai)機場(chang)無人(ren)認(ren)領的行李箱,就能流轉到二手市(shi)場(chang)上進行出(chu)售嗎?
據天目新聞,8月6日晚間,義烏機場相關工(gong)(gong)作(zuo)人(ren)員回應稱,經(jing)義烏機場工(gong)(gong)作(zuo)人(ren)員跟(gen)始(shi)發站工(gong)(gong)作(zuo)人(ren)員多次核實(shi),熱搜視(shi)頻(pin)中的(de)行(xing)李(li)箱并非從機場方面流出,托運標牌(pai)同機場的(de)不一致,希(xi)望平臺和(he)博主立即刪除視(shi)頻(pin),否則將追(zhui)究其(qi)法律責任。
另據法治網此前報道,義烏機場地勤保障部負責到達行李業務的工作人員曾回應,“我們只是接收站點,滯留的(無人認領的)行李一般保存7天,超過7天就會退回旅客的始發站。”義烏機場工作人員強調,機場不會隨便處理旅客行李箱,更不會直接進行買賣。
澎湃新聞則報道稱,上海某機場的失物(wu)招領處工(gong)作人員表(biao)示,如(ru)果物(wu)品是充電(dian)寶的話(hua),一般保管時間只有一周,普通物(wu)品保管時間是半年,貴重物(wu)品如(ru)電(dian)腦、手機、相機等(deng)的時間是一年。如果超過時期(qi),仍然無人認領(ling),就(jiu)會交給其(qi)他(ta)部門“處理(li)”。但至于具(ju)體(ti)怎么處理,工(gong)作人員(yuan)表(biao)示并不清楚。是(shi)否會(hui)交(jiao)給公安派出所?工(gong)作人員(yuan)說:“我們(men)一個月下來就是(shi)幾百件,一年是(shi)上萬件失(shi)物(wu),沒有(you)辦法說每一件都(dou)送(song)到(dao)派出所,如果行李箱有(you)手機,有(you)手機號(hao),那(nei)我們(men)會(hui)聯系失(shi)主。”
有網友好奇,這些無人認領的行李箱都(dou)來自(zi)哪里?
澎湃新聞報(bao)道,大(da)多“無人(ren)認領行李箱盲盒”都(dou)出(chu)自某知(zhi)名閑置物(wu)品(pin)交易平臺,其中的一(yi)位(wei)賣(mai)(mai)家說,“都(dou)是(shi)來自大(da)學(xue)校園的,有(you)的學(xue)生(sheng)出(chu)去實習,(疫情關系)回(hui)不去就不要(yao)了(le)。現在學(xue)生(sheng)有(you)錢的很,放心購買,我們目前沒(mei)有(you)一(yi)個差(cha)評。”對于里面的私人(ren)物(wu)品(pin)是(shi)否會涉及法(fa)律問題,賣(mai)(mai)家表示自己已經賣(mai)(mai)了(le)半(ban)年多了(le),沒(mei)有(you)任何問題,并稱會給“擔保”。
此外(wai),這位賣家(jia)還表示“網上的視頻都是(shi)假的”,尤其一些高檔物品,都是(shi)視頻拍攝者自己放進(jin)去“炒作”的。
另一(yi)位賣家(jia)(jia)則稱自(zi)己的“商品”主(zhu)要來自(zi)機場、短租公寓抵押,還有一(yi)些是(shi)公司重(zhong)建留下的。對(dui)于貨源來路,賣家(jia)(jia)表示自(zi)己也只是(shi)“貨代”。
除了貨物(wu)來源不明外,這些行李(li)(li)箱(xiang)(xiang)盲盒(he)的(de)廣(guang)告中都(dou)包(bao)含一些關鍵詞(ci),比如(ru)“女學生行李(li)(li)箱(xiang)(xiang)”“女租客(ke)行李(li)(li)”等等,并(bing)配上模(mo)糊的(de)女性照片。另外還會用誘導性的(de)語言暗示能“開出好(hao)物(wu)”。
據極(ji)目新聞,8月5日,記者在閑置物(wu)品交易(yi)平(ping)(ping)臺(tai)搜(sou)索(suo)(suo)“行李箱盲盒”時,已經無法搜(sou)索(suo)(suo)到相關商品,曾添(tian)加收藏的行李箱盲盒鏈(lian)接也已失效。點擊賣家信息時,平(ping)(ping)臺(tai)顯示(shi)該用戶因(yin)違(wei)反法規或者平(ping)(ping)臺(tai)相關規則,賬號已被處置。不過更換關鍵詞搜(sou)索(suo)(suo),還是有極(ji)個別“漏(lou)網之魚”。記者向平(ping)(ping)臺(tai)客服詢問此(ci)事,客服表示(shi)并不清楚具體原因(yin)。
那(nei)么,“無(wu)人認領的行李箱”能(neng)被(bei)隨便處理嗎(ma)?未經同意(yi)就在交易平臺上出售,是否侵(qin)犯了物(wu)品原主人的權益?
據澎湃新聞,對此,有律師認為,從法律角度看,買賣無人認領的行李箱盲盒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
律師(shi)指出,從物權角度來看,在(zai)航空公司(si)辦理(li)托運的(de)(de)行(xing)李顯然是(shi)有所有權人(ren)的(de)(de),在(zai)未經所有權人(ren)同意或授(shou)權的(de)(de)情(qing)況下(xia)出售其行(xing)李箱,損害了所有權人(ren)的(de)(de)合法權益。
根據(ju)民法典規定:“拾得遺失(shi)物,應當(dang)返還權(quan)(quan)利人。拾得人應當(dang)及時通知(zhi)權(quan)(quan)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gong)安(an)等有關部門。”“不知(zhi)道權(quan)(quan)利人的,應當(dang)及時發布招領公(gong)告(gao)。”“遺失(shi)物自發布招領公(gong)告(gao)之日(ri)起一年(nian)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suo)有。”
不過機(ji)場、航司均表示,由(you)于倉庫空間(jian)和人力有限(xian),行(xing)(xing)李箱(xiang)無人認(ren)領時間(jian)過長,通常(chang)會交給第三(san)方處理。那么第三(san)方公司擅自將行(xing)(xing)李箱(xiang)進行(xing)(xing)出(chu)售,是否存在(zai)問題?
“如果(guo)第(di)三方公(gong)司在(zai)沒有(you)經過所(suo)有(you)者授權(quan)或追認的(de)情況下,把東(dong)西處(chu)理(li)掉(diao)了,那么也(ye)存(cun)在(zai)侵犯(fan)他人所(suo)有(you)權(quan)的(de)問(wen)題,行李的(de)所(suo)有(you)權(quan)人既可(ke)以向(xiang)航空公(gong)司問(wen)責,也(ye)可(ke)以向(xiang)第(di)三方公(gong)司問(wen)責。”律師說。
央視財經報道,律師陳俏(qiao)丹則表示,首先購買這樣的(de)(de)行李箱,本(ben)身(shen)就存在(zai)一(yi)(yi)定的(de)(de)法律風(feng)險和隱患。另外把(ba)這樣的(de)(de)行為(wei)(wei)在(zai)網絡上直播(bo),是極(ji)其(qi)容易侵(qin)犯原物主隱私權的(de)(de)。因為(wei)(wei)并不知道里(li)面有什么東西,萬一(yi)(yi)直播(bo)過程(cheng)中,暴露(lu)原物主個(ge)人隱私信息的(de)(de)話,我覺得風(feng)險比較大,所以如果平臺發現這樣的(de)(de)行為(wei)(wei),我個(ge)人認為(wei)(wei)應該嚴令(ling)制(zhi)止。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澎湃(pai)新聞、極目新聞、天(tian)目新聞、北京商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zhe)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ti)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ru)您不希(xi)望作(zuo)品出現(xian)在本站,可聯(lian)系我們(men)要(yao)求撤下您的作(zuo)品。
歡迎關(guan)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