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ri)經濟新聞(wen) 2022-08-19 21:53:18
◎“要(yao)加快以碳(tan)(tan)核算、碳(tan)(tan)賬戶(hu)為(wei)(wei)重點的綠(lv)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劉世(shi)錦認為(wei)(wei),要(yao)普遍建立碳(tan)(tan)賬戶(hu),包括企業和其(qi)他機構(gou)的碳(tan)(tan)賬戶(hu),有條(tiao)件(jian)的地方也可以建立個人碳(tan)(tan)賬戶(hu),把更(geng)多的活動納入綠(lv)色金融軌道。
每經記者|張(zhang)懷水 每經編(bian)輯|陳星
8月(yue)19日(ri),以“綠(lv)色(se)低碳新動能(neng) 推動構建新格局”為主(zhu)題的“美麗中國百人(ren)論壇(tan)2022年會”在江(jiang)西(xi)省(sheng)贛(gan)州(zhou)市舉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全國政協經(jing)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wu)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liu)世錦(jin)在(zai)論壇(tan)上表示,中(zhong)國能源和經濟轉型應當(dang)走一條增量(liang)優先,以新(xin)帶舊,極力創新(xin)驅動的改革(ge)之路(lu)。
劉世錦指出(chu),新能源替代老(lao)(lao)能源減(jian)碳的(de)成本優勢在變大,進(jin)而加(jia)快新老(lao)(lao)能源比(bi)例(li)轉換進(jin)度。從現實生活來看(kan),一(yi)共有3種(zhong)不(bu)同的(de)減(jian)碳類型(xing)。第(di)一(yi)種(zhong)是衰(shuai)退型(xing)減(jian)碳,就是少生產(chan),甚至不(bu)生產(chan)。但這種(zhong)情(qing)況很少發生。
“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劉世(shi)錦表示,通過(guo)提高(gao)碳的生(sheng)產率,用同樣多的碳排放(fang)(fang)實現(xian)更多的產出(chu),或者極少的產出(chu)減(jian)少碳排放(fang)(fang)。所謂節能減(jian)排、節約優先等,大體上就是這種類型的減(jian)碳。
第三種則是創新型減碳。劉(liu)世錦(jin)解釋,即(ji)通過(guo)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gong)藝、方法(fa)等(deng),在(zai)達(da)到(dao)相同產出的情況(kuang)下(xia),實現低碳(tan)、零碳(tan)甚至負碳(tan)。
劉世錦進(jin)一步(bu)指出(chu),下(xia)(xia)一步(bu)進(jin)取型減碳(tan)戰(zhan)略(lve)就是(shi)要(yao)穩住存量(liang),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和安全的(de)(de)前(qian)提下(xia)(xia),把重心轉向(xiang)更快的(de)(de)擴大增(zeng)量(liang),對能夠增(zeng)加產(chan)出(chu),促進(jin)增(zeng)長的(de)(de)低碳(tan)、零碳(tan)和負(fu)碳(tan)的(de)(de)技術產(chan)品提供強有力的(de)(de)激勵。
劉(liu)世錦提出(chu)(chu)了(le)三(san)支柱體系。第一個支柱就是要建立(li)全(quan)方(fang)(fang)位的(de)支持綠色技術(shu)(shu)創新的(de)增長型(xing)碳匯(hui)市(shi)場。就是用低碳負碳和零(ling)碳技術(shu)(shu),在獲得相(xiang)同產出(chu)(chu)的(de)情況(kuang)下,與原有(you)的(de)高(gao)碳生產方(fang)(fang)式相(xiang)比,得出(chu)(chu)所(suo)減少或抵消(xiao)的(de)碳排放量。增長型(xing)碳匯(hui)市(shi)場可以與碳排放權交易市(shi)場并存。
第二個支柱是要形成區域自主減排的責任體系。劉世錦分析,增量優先(xian)的(de)關鍵是(shi)要(yao)擴大對技術創新產品的(de)市(shi)場需求,而這一(yi)點又(you)直(zhi)接取決于(yu)減(jian)排(pai)(pai)責(ze)任體系(xi)的(de)有(you)效性。應鼓勵(li)地方提出合乎(hu)本地實際又(you)有(you)一(yi)定(ding)挑(tiao)戰(zhan)性的(de)減(jian)排(pai)(pai)目標,形成省、市(shi)、區縣和(he)開發區等層(ceng)面的(de)區域減(jian)排(pai)(pai)計劃(hua)和(he)可追溯的(de)減(jian)排(pai)(pai)責(ze)任要(yao)求。
“第三個支柱就是要加快以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劉世(shi)錦認為,要普遍建(jian)立(li)碳賬(zhang)(zhang)戶,包括企業和其他機構的碳賬(zhang)(zhang)戶,有(you)條件的地方(fang)也可以建(jian)立(li)個人碳賬(zhang)(zhang)戶,把更多(duo)的活(huo)動納入綠(lv)色金(jin)融(rong)軌道。借助(zhu)增(zeng)長(chang)型碳匯開(kai)發多(duo)種(zhong)類型的金(jin)融(rong)產品(pin),進(jin)而為綠(lv)色技術創新提供(gong)有(you)效(xiao)支持(chi)。
封面圖(tu)片(pian)來源:攝圖(tu)網-40006119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zhuan)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bi)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ru)您不希望作(zuo)品出現在本站(zhan),可聯系我們(men)要(yao)求撤下您的作(zuo)品。
歡迎關注(zhu)每日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