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xin)聞(wen) 2022-11-03 19:04:09
◎ 曾在英國(guo)內閣辦公室(shi)應急規劃學院任教的(de)人群科學研究教授基思·斯蒂(di)爾告(gao)訴每經(jing)記者,(人群擠壓)事故(gu)很少是受害(hai)者的(de)錯,確保人們在人群中安(an)全的(de)責任通常在于(yu)當局或(huo)活動組織者。
每(mei)經記(ji)者|文巧 每(mei)經編(bian)輯(ji)|蘭(lan)素英
韓國梨(li)泰院踩踏事故(gu)已經過去數(shu)日,但(dan)事故(gu)帶(dai)來的傷(shang)痛還在(zai)持續。
據韓(han)聯(lian)社報道,韓(han)國中央(yang)災(zai)難安全對策本(ben)部11月3日表示,梨泰院踩踏事故中遇難的156人中有128人已出殯(bin)或(huo)遺體已被運抵本(ben)國。
自事故發生后,關于警(jing)力不(bu)足、處置不(bu)力、梨(li)泰院街巷狹(xia)窄等(deng)問(wen)題的討論(lun)一直未曾停(ting)息。種種跡(ji)象顯示,如果管理得(de)當,這場狂歡派對似乎本可以避免演變為超150人死亡(wang)的事故。
據央視報道,當(dang)地時間11月2日,韓(han)國(guo)國(guo)務總理韓(han)德洙(zhu)就梨(li)泰(tai)院踩(cai)踏事(shi)故(gu)當(dang)天警(jing)方接(jie)到報(bao)警(jing)電話后應對不力一事(shi)表(biao)示,政(zheng)府將(jiang)在調(diao)查結束后嚴肅追究相應責任。韓(han)國(guo)警(jing)察(cha)(cha)特別搜(sou)查本部當(dang)天對首爾警(jing)察(cha)(cha)廳、龍山警(jing)察(cha)(cha)署(shu)和龍山區(qu)政(zheng)府等8處公(gong)共機構進(jin)行(xing)了強制(zhi)搜(sou)查,就梨(li)泰(tai)院踩(cai)踏事(shi)故(gu)應對不力進(jin)行(xing)調(diao)查,這是(shi)韓(han)國(guo)警(jing)方首次就梨(li)泰(tai)院踩(cai)踏事(shi)故(gu)展開強制(zhi)搜(sou)查。
此(ci)外,韓(han)國警(jing)(jing)察廳同日對首爾龍山(shan)警(jing)(jing)察署署長(chang)李林在(音譯)采取了待命(ming)措施(shi),并表示(shi),預計當(dang)天內將確定龍山(shan)警(jing)(jing)察署署長(chang)的繼(ji)任(ren)者(zhe)人選。
在這場事故中,到底哪(na)些(xie)環節出現了問題(ti)?如何進行(xing)人群(qun)(qun)管(guan)控才能避免悲(bei)劇的發生?當身處過度擁擠(ji)的人群(qun)(qun),人們又應(ying)如何自保?
《每日經濟新聞(wen)》采(cai)訪了(le)曾(ceng)在英(ying)(ying)國內閣辦公室應急(ji)規劃(hua)學(xue)(xue)院任教(jiao)的人群科學(xue)(xue)研究教(jiao)授(shou)基思·斯(si)蒂爾(Keith Still),以及英(ying)(ying)國諾(nuo)森比亞大學(xue)(xue)計(ji)算機和(he)信息科學(xue)(xue)學(xue)(xue)院進(jin)行人群模擬的教(jiao)授(shou)馬丁·阿莫(mo)斯(si)(Martyn Amos),從(cong)不同(tong)角度對事故進(jin)行剖析,也為全世界(jie)敲(qiao)響警(jing)鐘。
圖片來源:新華社發 李相浩攝
踩踏事故發生后,韓國部分民眾(zhong)將矛頭(tou)指(zhi)向警方,認(ren)為(wei)是警力(li)疏(shu)于管制人流導(dao)致了這場悲劇。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警察廳警備局長(chang)洪起(qi)憲在此前的記者見面(mian)會上表示(shi),事故發(fa)生(sheng)當天警方(fang)共在梨泰院地區投入了137名警力(li),而疫情發(fa)生(sheng)之前這一數字在37~90之間。
但在基思·斯蒂爾看來,即便存在警力不足的情況(kuang),但(dan)管理者(zhe)可以制定應(ying)急(ji)計劃(hua),以防止事(shi)故的發生。“例如,規范進入這個空間的人群——這很(hen)容易做到,但(dan)他們似乎沒有意(yi)識到這個區域的潛在風(feng)險。”他向《每日經濟新聞(wen)》記者(zhe)說道。
斯(si)蒂爾(er)認為,這次事(shi)故(gu)中的最大問(wen)題在于,管(guan)理(li)者未能理(li)解人(ren)群安(an)全和人(ren)群風險分(fen)析的基(ji)本原理(li)。他表示,人(ren)群控制(zhi)的基(ji)本規則之(zhi)一(yi),是知(zhi)道在既定(ding)的空間(jian)的密度大小(即某一(yi)空間(jian)應容納多少人(ren)群)。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dao),梨泰(tai)院踩踏事(shi)故發生(sheng)在3.2米寬的(de)(de)狹(xia)窄(zhai)胡(hu)(hu)同(tong)里,從(cong)梨泰(tai)院漢(han)密爾頓酒店后面(mian)的(de)(de)世界飲食文化街涌出來的(de)(de)人群走到酒店旁(pang)這(zhe)(zhe)段50米的(de)(de)胡(hu)(hu)同(tong)下坡路上(shang),在狹(xia)窄(zhai)的(de)(de)胡(hu)(hu)同(tong)里發生(sheng)了擁(yong)擠(ji)。這(zhe)(zhe)條胡(hu)(hu)同(tong)上(shang)方的(de)(de)寬度(du)超過5米,下方卻只有3.2米,這(zhe)(zhe)類似一種(zhong)瓶頸現(xian)象。
根據韓國《建筑法》的規定,出于為“行人的安全”考慮,道路的寬度必須達到4米以上。然而,根據韓國《中央日(ri)報》拿到的(de)建(jian)筑物現狀圖,由于漢密爾頓酒店的(de)建(jian)筑大部分都超出了(le)建(jian)筑邊(bian)界線,這條胡同的(de)道路(lu)寬度也(ye)壓縮到了(le)3.2米。
“如此狹窄的地區,(管理者)又未能規范該地區容納的人數,成為此次事故中最致命的因素。”斯蒂爾告訴每經記者。
除此之外,梨泰院萬(wan)圣節集會的(de)相關規定也受到了質疑(yi)。
據《紐(niu)約時報(bao)(bao)》報(bao)(bao)道,與按照法律必(bi)須事(shi)先通知當局的(de)政治集(ji)會和勞(lao)工集(ji)會不同,每年來梨泰院過萬圣節的(de)年輕人自(zi)由地聚在這(zhe)里,不受舉辦大型有組織活動時需要的(de)限制,也無需相(xiang)關許可。
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馬丁·阿莫(mo)斯表(biao)示,“在我看來(lai),很明顯(xian)他們對人(ren)群的(de)(de)規(gui)模毫無準備。適當的(de)(de)計(ji)劃(hua)絕對是(shi)關鍵,(管(guan)理者)需(xu)要先發制(zhi)人(ren),需(xu)要預測風(feng)險(xian),不僅針(zhen)對特定(ding)事件,還針(zhen)對大量人(ren)群聚(ju)集的(de)(de)地(di)方。任何(he)計(ji)劃(hua)都需(xu)要準確(que)地(di)確(que)定(ding)誰來(lai)負責及其權力范圍。尤其是(shi),政府需(xu)要制(zhi)定(ding)適當的(de)(de)政策(ce)和法律,以確(que)保(bao)進行正確(que)的(de)(de)風(feng)險(xian)評估(gu)、制(zhi)定(ding)安全政策(ce)并進行適當的(de)(de)審查。”
“而從根本上說,這么多人一開始就不應該同時出現在這個空間里。這看起來是一次人群管理的失敗。”阿莫斯這樣說道。
韓國總統尹錫悅在31日的例行工作會中表示,對于沒有主辦方的大規模活動,要積極籌備“事故預防安全管理系統”。洪起(qi)憲此前也(ye)表示,警方會以這次事故為契機“制定完善對策(ce)”。
值得注意的是,雖(sui)然各官方媒體均稱此(ci)次事件為(wei)“踩踏事故(gu)”,但在專家看來,更應(ying)該定義為(wei)“人群擠壓(ya)”(crowd crush)。
“‘踩踏事故’意味著人群有移動或奔跑的空間,但本次事件并非如此。‘擠壓’是指密度(每平方米的人數)高到使人們無法呼吸的情況,最終人們會因為通常壓迫性窒息而亡。”斯蒂爾說道。
阿莫斯告訴每經記者,“一(yi)旦人(ren)群的(de)密(mi)度超過(guo)臨(lin)界閾值(每(mei)平方米超過(guo)6或7人(ren)),它(ta)就會(hui)開(kai)始(shi)像流體一(yi)樣(yang)流動。如果被卷(juan)入的(de)人(ren)被壓在(zai)障礙(ai)物(wu)或墻壁上,他(ta)們會(hui)因為(wei)受壓致死,壓在(zai)他(ta)們身上的(de)人(ren)也(ye)會(hui)受壓致死。如果有人(ren)絆倒,很(hen)可能會(hui)導(dao)致其(qi)他(ta)人(ren)跌倒相互疊加——我(wo)們稱(cheng)之為(wei)‘人(ren)群崩潰’(crowd collapse)。”阿莫斯(si)說(shuo)道(dao)。
而(er)這也解釋(shi)了一個令人心痛(tong)的視頻——在(zai)梨泰院事發現場,有(you)工作人員試圖(tu)將(jiang)受害(hai)者從(cong)人群(qun)中拉出(chu),但用(yong)盡力(li)氣(qi)最(zui)終還是失敗了。
“當人們跌倒并試圖站起來時,手臂和腿會纏繞在一起。這使得很難從底部拽出任何人,再加上人的重量更是難上加難。”斯蒂爾進一步解釋道。
據韓國安(an)全專家協(xie)會會長(chang)李松圭(gui)對韓媒SBS分析稱,以一(yi)人體(ti)重50公斤計(ji)算(suan),如果有100個人,受困者至少承受5噸(dun)的重量。
對于這種(zhong)情(qing)況,阿莫斯(si)表(biao)示,“試圖將人拉出來是行不(bu)通的(de),因(yin)為(wei)人們被擠得太緊了。正(zheng)確的(de)做(zuo)法(fa)是從后面疏散人群,從而減少壓力(li)。”
那么,如果陷(xian)入(ru)過(guo)度擁擠的人群,人們應當做些(xie)什么來自(zi)保呢?
“如(ru)果你(ni)確(que)實發現自己處于危險的(de)擁擠環境中——你(ni)覺得自己無法自由移動,你(ni)可以做(zuo)一些事情(qing)。理想情(qing)況(kuang)下(xia),睜大眼(yan)睛,尋找最明顯的(de)逃(tao)生路線。例如(ru),我看到有(you)人向上攀爬來逃(tao)脫人群。”阿莫斯說道。
“其他(ta)(ta)情況下,最重(zhong)要(yao)的是(shi)(shi),你需要(yao)站(zhan)穩腳跟。如果(guo)被人(ren)群踩到腳下,你很可能(neng)無法爬起來。”他(ta)(ta)補充(chong)道。“此外,我認為要(yao)記住的重(zhong)要(yao)一點是(shi)(shi),這些事故很少是(shi)(shi)受害者的錯,確保人(ren)們在人(ren)群中安全的責任通(tong)常在于當(dang)局(ju)或活(huo)動組織者。”
而在斯蒂爾看來,如果真(zhen)的陷入(ru)人群擠壓(ya)中(zhong),除非(fei)處于(yu)邊緣,否則是很(hen)難(nan)輕易離開(kai)的。因(yin)此,最好是避免(mian)人群擁擠的情況,以防自己陷入(ru)困(kun)境。
封面圖片來源:新(xin)華(hua)社(she) 李相浩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ji)新聞(wen)》報社授權,嚴(yan)禁(jin)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re)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您(nin)不希望作品(pin)出現在本站,可聯(lia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nin)的作品(pin)。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