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10:44:02
最近,一則發生于西安的融資消息引起了市場與行業的關注。不僅是因為這場融資的“硬科技”標簽是市場熱點,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神秘”融資方實力不可小覷。
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尤其是硬科技投資賽道,中科創星的名字大家不會陌生,其創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正是“硬科技”理念的締造者。在中科創星背后還站著一個低調的大型國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科控股)。
作為發源于西安光機所、專注于硬科技領域投資孵化的核心平臺,西科控股今年已經邁入了發展的第十個年頭,見證了硬科技領域崛起的全過程,是“西光模式”踐行者。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西科控股聚焦早期科技企業發展困難的問題,形成了“科技金融+科技平臺+科技服務+科技智庫+科技空間”,五位一體的“硬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為西科控股的被投企業和園區入駐企業提供了從IP到IPO的全產業鏈科技投資與孵化服務,也構建起了一個系統性的“從0到1”科技成果轉換平臺,這套組合拳可以說是在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公開資料顯示,西科控股的本輪近10億元融資由陜財投與西安財金兩家本土機構投資。其副總經理李妍表示,未來西科控股將更加聚焦“硬科技”產業,更緊密地融入、支持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的發展。“如果說上一個十年是打基礎的十年,那么下一個十年可能是我們更加關注質量、升級和擴展的十年。”
2012年,作為西安光機所的資產管理公司,西科控股正式成立。
彼時的硬科技行業與投資正處在發展初期,不僅科技成果轉換率不高,很多科研人員的研究也比較封閉、相關束縛比較多,存在著“經濟和技術兩張皮”的脫節現象。
正是因為發源于研究所,對于硬科技企業發展初期和科研人員所面臨的困難更有切身體會,西科控股從成立之初就精準地把握了個中難點,在當時就提出通過“人才+技術+服務+資本”的業務模式進行硬科技產業孵化。這種模式不僅新穎獨特,在硬科技賽道更是領先行業,通過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逐漸跑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科技生態”發展模式。
在回顧業務模式的發展歷程時,李妍坦言,難度最大的環節在于“服務+資本”,而這也是由硬科技行業的特點所決定的。
以資本為例,在西科控股剛剛起步時,全市場對于硬科技行業和投資的理解還不夠深刻,要找到同樣能忍耐寂寞、收獲硬科技“時間玫瑰”的長線資本相對就比較困難。于是西科控股聯合西光所產業化團隊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家專注于“硬科技”早期投資機構—中科創星,并逐步吸納其他長期資本加入,為初創科技企業解決了資金問題。
而在服務方面,西科控股在對硬科技企業和科學家的硬性服務和軟性服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舉個例子,“硬服務”方面,西科控股發起成立了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為芯片企業置辦所需的各種設備,建立起共享生產線,將企業交付周期壓縮,遠超同行交付速度成為企業重要競爭力。軟性生態服務的打造,則圍繞著“找人、找錢、找訂單”三個方向,為孵化企業提供服務。
“十年磨一劍,我們做好了長期主義的準備。”李妍語氣堅定地說。
從“一院”到“一基金”,再到“一平臺”“一空間”和“一智庫”,西科控股創建的“五個一”成果轉化生態模式受到行業和同仁的高度關注,也在粵港澳等戰略要地陸續推廣落地。
“五個一”的模式看上去清晰簡要,卻是西科控股通過十年探索所得出的寶貴經驗與高度凝練。
李妍介紹,排在首位的是“一院”,也就是開放的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才能孕育出科技的種子、科技的源泉和創新的理念。
其次是“一基金”,通過敢于投“小”、投“硬”的長期耐心的資本給“科學的種子”澆水,讓這些初創企業有足夠的資本啟動。目前,西科控股、中科創星已發起設立多支基金,總規模71億,旗下基金孵化投資的企業數量達到412家,總市值達3119億元。
第三,“一平臺”,也就是西科控股從2015年開始投資建設的硬科技企業成長需要的公共技術平臺—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為縮短企業創業周期、推動科技企業快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第四,“一空間”,主要指的是從2016年開始打造的“曲率引擎”硬科技企業社區,不僅承擔著聚集企業、形成上下游資源整合的載體作用,更能向企業提供優質入駐服務和特色增值服務,入駐園區的企業能夠享受到金融、品牌、政策、資源等多方位服務。
最后同步投入建設的是“一智庫”,通過發表對前沿科技的研究、論文等,對一部分政策的調整和傾斜起到影響作用,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當然我們也看到,現在的硬科技行業與投資正是如日中天,大量投資機構搶奪優秀硬科技企業份額的情況也一再上演。李妍表示,西科控股、中科創星近10年來已經投資孵化了超過400家硬科技企業,在行業內具有先發優勢。未來,將保持差異化發展戰略,一方面投資往前端走,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快生態建設、將服務做得更加深入。
在素來低調的西科控股背后,其實聚集了一大批知名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西科控股曾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旗下的國家開發基金有限公司、國開科技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農業銀行旗下的農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增資,累計金額4.19億元。
而在近期公布的本輪融資中,西科控股又獲得了陜西財金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與西安財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近10億元融資(其中包含新進股權融資8億元,出讓老股1.47億元),獲得了國資機構的認可。
對此,陜財投董事長劉亞表示:“本次增資西科控股,是我們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推動陜西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一項舉措,我們將全力支持西科控股帶動孵化培育一批硬科技產業項目,為陜西省打造西部創新高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西安財金董事長任紀剛也指出:“我們期待通過本次投資,切入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發掘更多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明日之星’在西安落地生根,助力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向加速階段。”
李妍表示,陜財投與西安財金兩家本土機構的加入,對西科控股來說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也是科技跟金融的有效結合。
去年,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秦創原將以西咸新區為總窗口,建立“1+N”模式的科創“特區”。做實“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構建開放高效的城市創新體系,也成為西安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任務。
而西科控股在陜西深耕多年,得到了陜西省、西安市和高新區的多方位支持,也連續六年被寫入了陜西省的相關報告,“實際上我們已經做了一定的播種和積累、獲得了良好的業績表現,也完成了從0到1的科技成果轉換工作基礎,這是本地國資機構選擇與我們合作的重要原因”。
其次,西科控股獨創的“五位一體”生態體系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利益高度契合,在生態上可以發揮互補協同的助力作用。未來西科控股也將更緊密地融入、支持“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的發展。
“未來十年,我們將繼續加強創新理念,與更多產業資源一起打造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循環、共建創新創業生態。所以下一步我們會跟股東一起發起光子產業強鏈基金,同時會在科技園區科技空間方面再進行一部分布局。但不論如何,成為科技創業者最想合作的伙伴和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還是我們不變的定位。”李妍總結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