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ji)新聞 2023-02-11 00:05:58
每(mei)經記者|楊棄非 每(mei)經編輯|劉艷(yan)美 何小(xiao)桃 易啟江(jiang)
圖片來源:新華社
經(jing)過(guo)多年部署,廣東(dong)高(gao)校建設正在邁入“收割”階段(duan)。
近日,香港科技大(da)學(xue)(廣州)透露(lu),已獲(huo)批今年(nian)起在提前批次招錄本科生,去年(nian)該校已實現(xian)研(yan)究生招生。
與(yu)此(ci)同(tong)時(shi),東莞(guan)(guan)兩(liang)所(suo)新建高(gao)校不久前(qian)對外公(gong)開最(zui)新進(jin)展:大灣區大學在(zai)去年(nian)初正式動工(gong)建設近一年(nian)后,第一標段于今年(nian)1月6日全面封(feng)頂;香(xiang)港城市大學(東莞(guan)(guan))一期校園建設已進(jin)入(ru)內部(bu)裝修階段,將(jiang)于今年(nian)7月全面完工(gong)。根據規劃,兩(liang)所(suo)高(gao)校均將(jiang)在(zai)今年(nian)招錄(lu)首批學生。
同樣計劃(hua)在今年(nian)實(shi)現招生的還有廣(guang)州(zhou)交(jiao)通大學(xue)(xue)。根據此前報道(dao),該校以廣(guang)州(zhou)航海(hai)學(xue)(xue)院為基礎(chu)、整(zheng)合廣(guang)州(zhou)地區(qu)交(jiao)通類高(gao)等教育資(zi)源(yuan)創建,建設目標為特(te)色(se)鮮明的高(gao)水平應用型大學(xue)(xue),未來(lai)將覆(fu)蓋(gai)“海(hai)陸空軌(gui)”四個專業,覆(fu)蓋(gai)交(jiao)通要素(su)最(zui)全。
從某種意義上說(shuo),廣東高(gao)校(xiao)發展(zhan)正(zheng)從量變(bian)(bian)走向質變(bian)(bian)。在(zai)過(guo)去幾年深圳先一步增設(she)多所高(gao)校(xiao)后,其他城市也(ye)紛紛跟(gen)上。從全國(guo)范圍來看,在(zai)今(jin)年招生的高(gao)水平(ping)新建高(gao)校(xiao)中,廣東數量堪稱領(ling)頭。此外,還有諸多“候場者”:深圳海洋(yang)大學、中科(ke)院深圳理工大學正在推進,佛山、珠海等城市也還(huan)有“后備軍(jun)”等待(dai)“上馬”。
而隨(sui)著高校(xiao)數量提(ti)升、網絡織密,關于“硅谷模式”在大(da)灣區如何落地(di)的(de)(de)討論,亦再度發酵。一個突出(chu)的(de)(de)例子是,不管是老牌的(de)(de)深圳大(da)學,還是新晉的(de)(de)香港(gang)科技大(da)學(廣州(zhou)),均提(ti)出(chu)充(chong)當(dang)大(da)灣區“斯坦(tan)福大(da)學”的(de)(de)期(qi)望。
往(wang)前一(yi)步看,隨著諸(zhu)多高校落地,大(da)灣區將收獲什么(me)?打(da)造國際科技創新中(zhong)心(xin),還(huan)要做(zuo)什么(me)?
“人才之渴”
首當(dang)其沖的,當(dang)然(ran)是收獲人(ren)才(cai)。更(geng)準確地說,是符合大(da)灣區產業發(fa)展需求(qiu)的高水平人(ren)才(cai)。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人(ren)才的(de)重要性毋庸贅言。廣為人(ren)知的(de)斯(si)坦福(fu)工業園(yuan),為硅(gui)谷點燃了科技(ji)創新的(de)火(huo)種。20世紀80年(nian)代中(zhong)期(qi)至整(zheng)個90年(nian)代,硅(gui)谷由斯(si)坦福(fu)大學教師(shi)和學生創辦的(de)公司或有大學背景(jing)的(de)公司,占比高(gao)達70%以上,其中(zhong)不乏英特爾(er)、AMD、NSC等明星公司。
反觀(guan)廣東,本地在(zai)校大(da)學生規模仍顯不足。2021年,廣東高(gao)等教(jiao)育(yu)在(zai)校生數(shu)量共408.82萬人,盡管占(zhan)全(quan)國比重達到9.2%,但相(xiang)較(jiao)于廣東的人口規模,這個數(shu)字并不算高(gao)。
從每10萬(wan)人(ren)口擁有在校生數量來看(kan),廣東為(wei)3223人(ren),僅略高(gao)于全國平均水平(3136人(ren));而在高(gao)等教育毛入學率(高(gao)等教育在學人(ren)數與(yu)適(shi)齡人(ren)數之比(bi))方(fang)面,廣東則僅為(wei)57.65%,低于全國的57.8%,而作為(wei)對(dui)比(bi),江蘇該指標為(wei)65%左右。
對(dui)于外地大(da)學生(sheng),廣東(dong)的吸引力(li)則有減弱趨勢。
早在2019年就有人發現(xian),武大、華科兩所(suo)湖(hu)北TOP高校(xiao)畢業生的主要流向(xiang)地,湖北(bei)取(qu)代了(le)此(ci)前(qian)長期(qi)高居榜首(shou)的廣(guang)東。根據2021年就業(ye)質量報告(gao),武(wu)漢大學(xue)就業(ye)地為(wei)湖北和廣(guang)東(dong)的畢業(ye)生,占比分別為(wei)30.45%和18.92%,二(er)者差距擴大至10個百分點以上,華中科技大學(xue)畢業(ye)生留(liu)鄂比例達到33.4%,同樣超過前往廣(guang)東(dong)的20.7%。
針(zhen)對兩方面問題,新建(jian)高校能有效解廣東(dong)的“人(ren)才(cai)之渴”。
本地(di)高校留(liu)粵一(yi)(yi)直是廣(guang)(guang)東(dong)(dong)人才的重要來源。根據一(yi)(yi)項研究報告,2019~2021屆廣(guang)(guang)東(dong)(dong)省本科畢業生,本地就(jiu)業比例(li)高達(da)93.1%,其中(zhong)外地本科生(sheng)畢業后選擇留在(zai)本地的比例為58.3%,兩(liang)個比(bi)例均(jun)高于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
而(er)根據幾個新建大(da)學現有規(gui)劃,香港城市大(da)學(東莞(guan))擬(ni)在(zai)開辦(ban)10年(nian)內達(da)到(dao)6000人的(de)在(zai)校生(sheng)規(gui)模,其中(zhong),碩(shuo)、博研究生(sheng)人數大(da)約占53%,大(da)灣區大(da)學則計劃到(dao)2030年(nian)達(da)到(dao)在(zai)校生(sheng)10000人左右,本科與研究生(sheng)規(gui)模比例約為1:1,學位規(gui)模增量之大(da)可見一斑。
大灣區大學(xue)(松山(shan)湖校區)效果圖 圖片(pian)來源:東莞(guan)發(fa)布
人(ren)才培(pei)養(yang)只是第一步。將其與新興產(chan)業(ye)(ye)、地方產(chan)業(ye)(ye)發展相結合,已被先一步納(na)入新建學校的(de)發展思路當(dang)中。
港(gang)科(ke)大(da)(廣州)今年(nian)計劃招收的(de)首批本科(ke)專業(ye)為人(ren)工智(zhi)(zhi)能(neng)、數據科(ke)學與大(da)數據技術以及智(zhi)(zhi)能(neng)制造工程3個(ge),均與當(dang)地產業(ye)發(fa)展實際(ji)相契合。而(er)設立(li)廣州交通大(da)學,一個(ge)目的(de)正是“解決廣東綜合交通快速發(fa)展、廣州建設國際(ji)性綜合交通樞紐的(de)需要”。
創新能力
其次,對于大(da)灣(wan)區而言,格外(wai)重要(yao)的(de)就是補齊基礎科研(yan)短板。
廣東省(sheng)科學技術情報(bao)研(yan)究所副研(yan)究員拓曉(xiao)瑞等人此(ci)前撰文(wen)指出(chu),盡管廣東近幾年基礎研(yan)究對(dui)經濟社會(hui)發展(zhan)的(de)貢獻度逐漸提高,但(dan)仍存在(zai)諸(zhu)多問題和挑(tiao)戰。從資金投(tou)(tou)入來看,2020年廣東省(sheng)用于基礎研(yan)究的(de)經費投(tou)(tou)入為(wei)204.10億元(yuan),占(zhan)研(yan)發投(tou)(tou)入比重為(wei)5.9%,低于全國平(ping)(ping)均水平(ping)(ping)(6.0%),與北京(jing)(16.4%)、上海(12%)更(geng)存在(zai)較大差(cha)距(ju)。
具體(ti)而言(yan),廣(guang)東基礎研究(jiu)“兩(liang)頭(tou)在外”現(xian)象比(bi)較明顯。拓曉瑞等(deng)人分析認(ren)為,由于缺乏基礎研究(jiu)方向決(jue)策和議題(ti)設置能(neng)力(li),開(kai)展基礎研究(jiu)所需的平(ping)臺、儀器設備、基礎軟件、核(he)心算(suan)法等(deng)嚴重(zhong)(zhong)依賴(lai)國外,導致廣(guang)東在前沿探索研究(jiu)和重(zhong)(zhong)大原創性突破方面貢獻(xian)較少。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圖(tu)片來(lai)源:新華社
高(gao)校正是(shi)基礎科研的(de)關鍵陣地(di)。
北(bei)京交通大(da)學校(xiao)(xiao)長、中國工(gong)程院(yuan)院(yuan)士寧(ning)濱曾(ceng)提出,高校(xiao)(xiao)有獨特(te)的(de)制(zhi)度環境與(yu)校(xiao)(xiao)園文化,這是開展科(ke)學研究、產出創新成果(guo)的(de)特(te)殊(shu)土壤。通過發揮自身學科(ke)、科(ke)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de)綜合優勢(shi),高校(xiao)(xiao)也(ye)能夠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de)策源地。
而(er)灣(wan)區不斷成型的高校格局,對(dui)于發展基(ji)礎科研還有獨特(te)優勢。
新(xin)建大學(xue)中,由港澳大學(xue)北上辦學(xue)的(de)(de)(de)不在(zai)少(shao)數。暨南大學(xue)教授胡剛認為,與當初硅谷(gu)類似(si),大灣區(qu)建設的(de)(de)(de)第(di)一步是通過“修橋(qiao)”推(tui)動(dong)“實體道(dao)路”連接;如(ru)今(jin),高校合作正是從(cong)軟件層面推(tui)動(dong)聯通的(de)(de)(de)第(di)二步。而比起硅谷(gu)少(shao)數學(xue)校牽頭形成(cheng)的(de)(de)(de)巨(ju)型大學(xue)系統(tong),大灣區(qu)由高校合作辦學(xue)編織的(de)(de)(de)網絡更(geng)為復雜,有望推(tui)動(dong)形成(cheng)一種(zhong)更(geng)多元參(can)與的(de)(de)(de)互(hu)動(dong)機制。
集(ji)聚(ju)發展,正是(shi)大灣區通過(guo)高校(xiao)實現(xian)創新的重要來源之一。
對(dui)外經貿大學(xue)教(jiao)育(yu)與開放經濟研究(jiu)中心(xin)助理(li)研究(jiu)員薛新龍等人研究(jiu)發現(xian),舊金(jin)山灣區(qu)內(nei)定位清晰、類型(xing)多樣的(de)高校較為充分(fen)地滿足了(le)本地企業的(de)人才需求,高校之(zhi)間搭建(jian)的(de)合作創新機制,幫(bang)助各類院校堅持自身的(de)人才培養定位,并保障(zhang)了(le)不同類型(xing)學(xue)校之(zhi)間管理(li)溝(gou)通的(de)順暢有效。這種協(xie)同創新的(de)傳統,為硅谷進(jin)一步變革(ge)、推動跨學(xue)科(ke)融合奠定基礎。
華南師范大學(xue)粵港(gang)澳大灣區(qu)教育(yu)(yu)發展(zhan)高等研(yan)究院(yuan)院(yuan)長盧曉中此(ci)前接受(shou)采訪時認為(wei),當(dang)下,科(ke)技創(chuang)(chuang)新(xin)(xin),尤其是顛覆性創(chuang)(chuang)新(xin)(xin)技術是跨學(xue)科(ke)、跨領域的集成創(chuang)(chuang)新(xin)(xin),并非設(she)計、材料、工(gong)藝領域的“線性創(chuang)(chuang)新(xin)(xin)”,有賴(lai)于高等教育(yu)(yu)集群發展(zhan)。
集聚效應
在人(ren)才基(ji)礎(chu)和創新能(neng)力之(zhi)上,如何(he)讓大灣(wan)區(qu)的高(gao)校連線成網,更好發揮新一輪科技創新革(ge)命(ming)的集聚效應?
圖(tu)片(pian)來(lai)源:新華(hua)社(she)
與硅谷從(cong)大學校(xiao)園源(yuan)源(yuan)不斷走(zou)出創(chuang)新(xin)企業的(de)路徑(jing)略有(you)不同(tong)的(de)是,大灣區的(de)創(chuang)新(xin)從(cong)源(yuan)頭上就(jiu)更(geng)多依賴于一個強有(you)力的(de)企業群體。數據顯示,2021年,廣(guang)東共投入R&D經費4002.18億(yi)元,增長15.01%。其中,企業R&D支出為3407.63億(yi)元,占比高(gao)達86.7%,且以15.7%的(de)增速拉動全局增長。而(er)作為(wei)第二大來(lai)源的(de)高(gao)校經(jing)費支出(chu),占比僅(jin)5.6%。
事實上,現成的企業(ye)和產業(ye)基(ji)礎面(mian)前(qian),外界對于新晉高校存在一種期(qi)待(dai),即發揮“鯰(nian)魚效應”,帶動新一輪創新企業(ye)落地(di)。
此前(qian)接(jie)受采訪時,作為(wei)高校創業(ye)者(zhe)(zhe)的(de)香港科技大(da)學(xue)(xue)教授(shou)李(li)澤湘就提(ti)到,廣(guang)深莞及(ji)周邊過去(qu)40年(nian)發展起來的(de)供(gong)應(ying)鏈體系,能為(wei)學(xue)(xue)院(yuan)派(pai)創業(ye)者(zhe)(zhe)提(ti)供(gong)巨大(da)支持。隨著大(da)灣區壯(zhuang)大(da)人(ren)才隊伍、培育科創新生態,將能推動瞪(deng)羚企業(ye)成長。由此,大(da)灣區很可能就是下一個世界級“硅(gui)谷”。
但(dan)不(bu)可(ke)否認(ren)的是,雖然數(shu)十年(nian)來不(bu)斷(duan)有人試圖復制硅谷(gu)的成功(gong),但(dan)鮮有成功(gong)案例,也始(shi)終沒有出(chu)現“取代者(zhe)”。對于這(zhe)一現象,業(ye)內開始(shi)重新審視硅谷(gu)企業(ye)、高(gao)校和人才之間的關系(xi)。
199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xiao)教(jiao)授安娜麗·薩(sa)克森尼安曾(ceng)寫下(xia)《區域優勢:硅谷與(yu)(yu)(yu)128號公路的文化(hua)和競爭》一(yi)書。她從文化(hua)的角度(du)切入發(fa)現,硅谷建立的一(yi)種“橫(heng)向協調”模(mo)式,模(mo)糊了公司(si)與(yu)(yu)(yu)公司(si)、公司(si)與(yu)(yu)(yu)地方機構、管理者與(yu)(yu)(yu)勞動(dong)者、工作與(yu)(yu)(yu)社會生活(huo)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shang)推動(dong)了企業創新(xin)的專注力和靈活(huo)性。
大學(xue)和企業之(zhi)間邊界(jie)的模糊感同樣存(cun)在。
據經(jing)濟學家(jia)任澤平團(tuan)隊分析(xi),與(yu)傳統產學研“大學負(fu)責研究、企業(ye)負(fu)責商業(ye)化”的線性模(mo)式(shi)不(bu)同,斯坦福(fu)大學與(yu)硅谷(gu)企業(ye)之間建立了(le)類(lei)似于“共生”的相互(hu)依存關系(xi)。
“研究(jiu)成(cheng)果的(de)(de)商業化僅(jin)(jin)僅(jin)(jin)是其中的(de)(de)一部(bu)分(fen),企業與大(da)學(xue)之間還建立了合(he)作(zuo)研究(jiu)、委(wei)托(tuo)研究(jiu)、人才合(he)作(zuo)培養、企業咨詢、數據共享、設備租賃等(deng)多形(xing)式、多主體(ti)的(de)(de)協作(zuo)機制,例如斯坦福大(da)學(xue)的(de)(de)BIO-X項目(mu)就與強生(sheng)、諾華等(deng)十(shi)余家生(sheng)物制藥(yao)巨頭合(he)作(zuo)開(kai)展(zhan)如訪(fang)問學(xue)者助(zhu)學(xue)金、資助(zhu)合(he)作(zuo)研究(jiu)、贈予基金等(deng)多種形(xing)式的(de)(de)研究(jiu)計劃。”
對于大灣區來說,“下一(yi)(yi)個硅(gui)谷”的(de)暢想可能并不一(yi)(yi)定是(shi)一(yi)(yi)個灣區版“斯坦福(fu)大學(xue)”,抑(yi)或一(yi)(yi)個中國版“斯坦福(fu)科技園”,關鍵是(shi)建立一(yi)(yi)套合(he)理、有效的(de)機(ji)制,利用先行先試的(de)創新探(tan)索(suo),重塑政產(chan)學(xue)研(yan)的(de)合(he)作關系。
記者|楊棄非
編輯|劉艷美 何小桃 易啟江
校對|陳柯名
|每日經(jing)濟新(xin)聞 nbdnews 原創(chuang)文章|
未經(jing)許可禁止轉載(zai)、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封面(mian)圖片來(lai)源:圖片來(lai)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聞》報社(she)授權,嚴(yan)禁轉載或鏡像,違(wei)者必究。
讀(du)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gao)酬。如您不希望作品(pin)(pin)出(chu)現(xian)在本(ben)站,可(ke)聯系我們要求撤(che)下您的(de)作品(pin)(pin)。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