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mei)日(ri)經(jing)濟新聞(wen) 2023-05-23 08:22:55
每經(jing)編輯|王(wang)月龍
當地時間22日,阿根廷央行宣布,從當天(tian)起,該國新版最大面額2000比(bi)索的紙幣正式開始上市流通。
阿央行發布的(de)公(gong)報稱(cheng),使用新面(mian)額紙幣的(de)主要目的(de)是應(ying)對該國高通(tong)脹(zhang)給阿根(gen)廷比索現金流通(tong)與(yu)使用帶來的(de)不便。
根據阿根廷官方本月12日公布的經濟數據,今年4月,該國通貨膨脹率達8.4%。近12個月來的累計通脹率增至108.8%,為自1991年以來最高水平。今年以來,阿根廷本幣比索累計貶值已超過23%。
1000比索只能買一斤西紅柿
最大面額2000比索紙幣開始流通
據央視新聞,隨著阿根廷物價不斷上漲,市面上流通面值最高的1000比索鈔票購買力已越來越弱。當地時間22日,阿根廷央行宣布,從當天起,該國新版最大面額2000比索的紙幣正式開始上市流通。最新匯率顯示,1元人(ren)民幣約等于33.3阿根(gen)廷(ting)比索。
阿根廷于1992年推出本幣比索與美元掛鉤的貨幣政策。21世紀以來,受2001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阿根廷多次面臨債務違約等因素影響,阿根廷比索一直處于持續貶值狀態。2017年(nian)11月,阿根(gen)廷發行(xing)最大面(mian)值為1000比索(suo)的紙幣(bi)。今年(nian)2月,阿央行(xing)宣布將在年(nian)內發行(xing)面(mian)值2000比索(suo)的紙幣(bi),以(yi)緩解通脹壓(ya)力。
據環球網援引阿根廷《民族報》4月19日報道,市面上流通面值最高的1000比索鈔票只夠買1斤西紅柿。阿根廷造幣廠卻無法滿足中央銀行的紙幣發行需求,在全球各地采購了大量鈔票。
圖片來源:視覺(jue)中國
由于物價上漲快,存錢可能意味著將在幾個月甚至幾周內為同樣的商品支付更高的金額,提前“囤貨”可以節省下一大筆開支。除了盡量一次性購足家庭近期所需之外,不少阿根廷人還會囤購一些不易過期的商品,例如衛生紙、罐頭食品等。這些可以長(chang)期(qi)貯藏的物品除(chu)了自用,還能在漲價后倒賣給朋友同(tong)事,賺取差價。
此外,物價上漲過快使得一些阿根廷人在月底前就用光了現金,甚至買不起生活必需品,于是一些民眾自發組織起“易物俱樂部”,例如用衣物、鞋等閑置物換取牛奶、面包和牙膏等必需品,在現金不足的情況下暫時渡過難關。
多重因素造成通脹加劇
貧困率已近40%
據參考消息援引法新社5月15日報道,阿根廷中(zhong)央銀行5月15日將基準利率上調6個點,至97%;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準備在10月份大選前宣布一系列措施,抑制暴增的通貨膨脹。這是該國央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第二次大幅加息。
阿根廷央行在聲明中說,此舉意在創造當地貨幣實際收益,“防止金融波動成為通貨膨脹預期的驅動因素”。
據北京商報,事實上,多年來阿根廷一直在與經濟危機奮戰,在過去十幾年里每年都出現兩位數的通貨膨脹。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表示, 造成阿根廷通貨膨脹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包括持續性(xing)的財政赤字支出(chu)以及影響能源和(he)谷物價(jia)格的(de)俄烏(wu)沖突、西(xi)方國家(jia)對俄施加(jia)多(duo)輪制裁、美聯儲開啟(qi)加(jia)息(xi)周期等因素不斷加劇全球通脹的大背景下,導致現今阿根廷形勢嚴峻。
此外,阿根廷今(jin)年(nian)遭遇了歷史性(xing)干旱,農(nong)作物產量(liang)大幅下降。據法(fa)新(xin)社報道(dao),截至3月的一年(nian)時間里,阿根廷糧(liang)食主(zhu)產區的(de)累計降雨量(liang)較往(wang)年正常值低了約50%,大(da)豆、小麥和玉米等主(zhu)要農(nong)作物(wu)的(de)產量(liang)大(da)幅下降,質量堪憂。
有專家表示,通貨膨脹對中下階層家庭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食品價格的漲幅超過了其他物品。阿根廷國家統計局(INDEC)數據顯示,2022年下半年貧困人口占(zhan)總人口的(de)比例上升到了39.2%,比上半年增加了3個百分點(dian)。15歲以下兒童的貧困率上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54.2%。
無(wu)家可歸的(de)人睡(shui)在豪爾(er)赫紐貝(bei)里國(guo)際機場內。圖片來(lai)源:視覺中國(guo)
當地時(shi)間4月(yue)21日,阿根廷總統費(fei)爾南德(de)斯宣布不參加(jia)將于10月(yue)舉行的(de)總統選(xuan)舉,不再尋求連任。
編輯|王月龍?杜恒峰
校(xiao)對|劉(liu)小英
每日經濟新聞(wen)綜合自央(yang)視新聞(wen)、參考消息網、環球(qiu)網、北京商(shang)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mei)日經濟(ji)新(xin)聞》報社授權,嚴禁轉(zhuan)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re)線(xian):4008890008
特別(bie)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ru)您(nin)不(bu)希望作(zuo)品出(chu)現(xian)在本站,可(ke)聯(lia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nin)的作(zuo)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we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