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mei)日(ri)經(jing)濟新聞 2023-07-06 18:29:05
◎英國(guo)雷丁大學氣象學系博士后研究助理Dr. Holly Ayres表(biao)示,融化的(de)冰架流入海洋(yang),將對(dui)全(quan)球(qiu)的(de)海洋(yang)環流產生(sheng)重大影響,這可能會擾亂正常的(de)全(quan)球(qiu)氣候模(mo)式(shi)。
每(mei)經記者(zhe)|蔡鼎 每(mei)經編輯|高涵
在世界氣象組織官宣厄爾尼諾再現后,7月5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下稱NOAA)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兩天(7月3日和7月4日)打破紀錄,7月4日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當天地球表面日平均氣溫達到17.18℃,遠超出3日剛剛創下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17.01℃)。
除了全球各地的極端高溫,今年以來,全球海冰的大面積融化,讓無數科學家不寒而栗——全球海冰面積比此前記錄的低點還減少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科(ke)學家(jia)們不(bu)禁開始探討一(yi)個驚(jing)悚的(de)問題:隨著厄爾尼(ni)諾的(de)到來,全球氣候是否已經進入了(le)一(yi)個更(geng)加不(bu)穩定、更(geng)危險(xian)的(de)階段?
NOAA物理科學家、海洋學家Boyin Huang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海冰的減少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灰犀牛”,“這將導致海平面上升,減緩并改變北大西洋環流方向,并將極大地改變全球的氣候,尤其是在歐洲。”
他還指出,如(ru)果南北(bei)兩(liang)極的(de)(de)(de)海(hai)冰以目前的(de)(de)(de)速度繼續融化,將引發北(bei)極和北(bei)大西洋北(bei)部的(de)(de)(de)海(hai)洋熱浪,并(bing)給那里的(de)(de)(de)生(sheng)態系統、生(sheng)物多樣性和漁業帶來(lai)災難性的(de)(de)(de)破壞,并(bing)進一步影(ying)響人(ren)類。
在南極洲,海冰的持續減少趨勢令人擔憂,科學家們也在迫切地尋找答案。今年2月21日,南極海冰達到了1979年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引發了人們對更廣泛的地球系統內南極海冰狀態變化的嚴重擔憂。參加(jia)(jia)“南(nan)極(ji)海冰(bing)(bing)過程和氣(qi)候(hou)專家組(zu)”及(ji)“氣(qi)候(hou)與冰(bing)(bing)凍圈北極(ji)海冰(bing)(bing)工作組(zu)”年會的60多(duo)名(ming)極(ji)地(di)專家今天呼吁緊(jin)急加(jia)(jia)強國家及(ji)國際層面的研究與觀測(ce)能力,以應對(dui)北極(ji)和南(nan)極(ji)海冰(bing)(bing)的快速變化。
兩張(zhang)由(you)普林斯頓大學(xue)、NOAA氣(qi)候科學(xue)家(jia)Zachary Labe近(jin)日(ri)繪(hui)制(zhi)的(de)可視化(hua)圖像(xiang)呈現(xian)了一個可怕的(de)現(xian)實:2月份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后,融化(hua)趨勢不減。
下圖中,縱(zong)軸(zhou)是(shi)南極海冰的(de)面積(Extent),單位(wei)是(shi)百萬平方公(gong)里,橫(heng)軸(zhou)是(shi)月(yue)份。可以(yi)看(kan)到,年初至今的(de)大(da)部分時(shi)間里,南極海冰面積(紅線)已經顯(xian)著低于1981年以(yi)來的(de)記載數據。
圖片來源:Zachary Labe
如果上圖還不夠直觀的話,從衛星圖像的平面角度來看,今年6月28日拍攝的南極海冰面積就一目了然了。下圖中,攝于今年6月28日的南極海冰面積明顯小于1981年有記錄以來的平均值。
圖片來源:《衛報》
數據(ju)顯示,6月(yue)28日當(dang)天,南極的(de)海(hai)冰面積僅為(wei)1170萬平方(fang)公(gong)里,這(zhe)比(bi)1981年~2010年的(de)均值少了(le)(le)約260萬平方(fang)公(gong)里,也比(bi)2022年6月(yue)27日創下(xia)的(de)最低記錄少了(le)(le)約120萬平方(fang)公(gong)里。
“根據40多年來南極上空衛星記載的海冰范圍數據,這是我們所見過的最異常的現象。”英國(guo)雷丁大學氣象學系博士(shi)后(hou)研究助理Dr. Holly Ayres在接受(shou)《每日經(jing)濟新聞(wen)》記(ji)者采訪(fang)時指出。
Boyin Huang向每(mei)經(jing)記者解釋道,“我認為南極海冰的(de)減少和海面溫(wen)度的(de)上升主(zhu)要是(shi)由于全(quan)球變(bian)暖(nuan)造成(cheng)的(de),而全(quan)球變(bian)暖(nuan)則(ze)是(shi)由于溫(wen)室氣(qi)體的(de)增加造成(cheng)的(de),部分原因是(shi)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自(zi)然現象。”
北極洲的海冰同樣也在減少,情況甚至比南極更為嚴重——據聯合國,北冰洋海冰處于極低值的情況在2023年仍在持續,2007年到2022年還是在44年的衛星記錄當中海冰水平最低的16年。
地球的最北端,正經歷著比其他任何地方高2~4倍的溫度上升,自有衛星記錄以來,北極的海冰以每十年約12%的速度在減少。自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已經失去了大約54.8萬平方英里的海冰。此外,自2000年以來,北極海冰的減少開始呈加速狀態。
更糟(zao)糕的是,上月初(chu),聯合國(guo)政府間氣候變(bian)化專門委員會最(zui)新一次評(ping)估(gu)報(bao)告認為,北冰洋預(yu)計(ji)最(zui)早在本世紀(ji)中葉前后(hou)出現“夏(xia)季無(wu)冰”的現象(xiang)。然而,一支國(guo)際研究(jiu)團隊6月6日在英國(guo)《自然·通訊》期刊發表(biao)論文,認為“無(wu)冰之(zhi)夏(xia)”可能(neng)提(ti)(ti)前至本世紀(ji)30年代出現,提(ti)(ti)醒有關方(fang)面早做準備。
圖片來(lai)源:Zachary Labe
分析表明,即使全球溫室(shi)氣(qi)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在(zai)未來幾十(shi)年里,北(bei)極的(de)9月份(fen)仍將是(shi)無冰狀態。該研究還(huan)稱,90%的(de)北(bei)極海冰融化都(dou)是(shi)為(wei)人造成的(de)全球變(bian)暖的(de)結果,其余則是(shi)自然因素造成的(de)。
其實,2022年7月,北(bei)極(ji)點附近就出現了一塊顯著的(de)“無冰區(qu)域(yu)”,并且持續了數周時(shi)間。在過去的(de)幾年里,冰層更(geng)薄、冰質更(geng)疏松的(de)海冰一直(zhi)在取代北(bei)極(ji)地(di)區(qu)形成(cheng)時(shi)間更(geng)長(chang)且更(geng)厚的(de)冰層。
Dr. Holly Ayres指出,“北極和南極的全球海冰面積在每年這個時候都處于很低的水平,(而今年這種極端情況)主要是由于目前海冰的凝結速度比平均速度慢得多。其實早在(zai)(zai)(zai)2016年,全球的(de)海(hai)冰范圍曾達(da)到了有(you)記錄(lu)以來(lai)的(de)最小水平,但(dan)在(zai)(zai)(zai)接(jie)下來(lai)的(de)幾年內又(you)恢復了。不(bu)過,在(zai)(zai)(zai)2022年和(he)今年夏季,全球海(hai)冰范圍又(you)連續兩年創下最小海(hai)冰面積紀(ji)錄(lu)。”
“今年與以往海冰較少年份的不同之處在于,在3月~6月的秋季和初冬月份,海冰的增長速度要慢得多。進入冬季,海冰范圍沒有像正常情況那樣恢復,導致這與平均值相比形成了明顯的異常。”Dr. Holly Ayres對每經記者(zhe)解釋道。
南極(ji)海(hai)冰(bing)是(shi)極(ji)地氣候系統的(de)(de)重(zhong)要組(zu)成部(bu)分,也(ye)是(shi)全球氣候變(bian)化(hua)最為敏(min)感(gan)的(de)(de)要素之一。世界氣象組(zu)織(zhi)表示(shi),目前還無法判定南極(ji)海(hai)冰(bing)面積再創新(xin)(xin)低是(shi)正常自然(ran)天氣波動的(de)(de)一部(bu)分,還是(shi)氣候變(bian)化(hua)導致(zhi)的(de)(de)新(xin)(xin)的(de)(de)長(chang)期融化(hua)趨勢。由(you)于海(hai)冰(bing)和(he)冰(bing)架“支撐”著陸地上(shang)的(de)(de)冰(bing)塊(kuai),所以海(hai)冰(bing)融化(hua)可能(neng)會(hui)對海(hai)平面產生間(jian)接的(de)(de)重(zhong)大連鎖反應。
海(hai)(hai)冰對于南極的(de)生(sheng)(sheng)態(tai)系統也至關重要(yao),因為(wei)海(hai)(hai)冰不僅是企(qi)鵝和(he)其他動物(wu)(wu)的(de)避(bi)難所,它(ta)也是食(shi)物(wu)(wu)鏈下游生(sheng)(sheng)物(wu)(wu)生(sheng)(sheng)活的(de)關鍵,例如南極磷(lin)蝦。此外,海(hai)(hai)冰對熱(re)量也十分重要(yao),因為(wei)它(ta)比海(hai)(hai)水更(geng)反光,因此比海(hai)(hai)洋能(neng)反射更(geng)多的(de)陽光。海(hai)(hai)冰還可以(yi)作為(wei)一個物(wu)(wu)理(li)屏障,影(ying)響海(hai)(hai)洋和(he)大氣(qi)之(zhi)間的(de)氣(qi)體交換,保護大陸的(de)冰架。
Dr. Holly Ayres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南極海冰的大規模融化將帶來許多的影響。她表示,南極海冰的作用是保護南極冰架不受溫暖海洋的影響,然而,隨著冰架的融化,全球海平面會上升,融化的冰架流入海洋,將對全球的海洋環流產生重大影響,這可能會擾亂正常的全球氣候模式。
“在(zai)冬季(ji),海(hai)冰充當了海(hai)洋和它上方大(da)氣的(de)(de)絕緣屏(ping)障。當這(zhe)種絕緣屏(ping)障以目前(qian)這(zhe)樣(yang)的(de)(de)速度減少時,熱量就從海(hai)洋釋(shi)放(fang)到(dao)大(da)氣中,而(er)這(zhe)些熱量在(zai)有(you)海(hai)冰的(de)(de)情況下通常是不會被(bei)釋(shi)放(fang)的(de)(de)。這(zhe)種額外的(de)(de)大(da)氣變暖可能(neng)通過風和氣壓(ya)系統的(de)(de)變化(hua)(hua)與(yu)全(quan)球(qiu)氣候相互(hu)作用(yong)。此外,海(hai)冰具(ju)有(you)很強的(de)(de)反射率,這(zhe)意(yi)味著(zhu)如(ru)果(guo)海(hai)冰大(da)面積(ji)融(rong)化(hua)(hua),海(hai)洋表面則吸收(shou)更多的(de)(de)太陽輻射,而(er)凈輻射平衡發(fa)生的(de)(de)任何變化(hua)(hua),都將進一步(bu)導致全(quan)球(qiu)變暖,這(zhe)一過程被(bei)稱(cheng)為‘極(ji)地(di)放(fang)大(da)(polar amplification)’。”Dr. Holly Ayres補充道。
高溫(wen)下的溫(wen)度計(ji) 圖片來源:新華社發 田丹(dan)攝
Boyin Huang則對每經記者指出,如果南極、北大西洋和北極的海冰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融化,那么在這些海冰大量融化的地區,水溫將迅速上升。這將(jiang)引發北極和北大西洋北部的(de)(de)海洋熱浪,并給那里的(de)(de)生態(tai)系(xi)統、生物(wu)多樣性(xing)(xing)和漁(yu)業帶來(lai)災難性(xing)(xing)的(de)(de)破壞,并進(jin)一步(bu)影(ying)響(xiang)人(ren)類,“海冰的(de)(de)融化將(jiang)進(jin)一步(bu)加速全(quan)球變(bian)暖。”
那(nei)么,南極(ji)、北(bei)大西洋和北(bei)極(ji)的海冰大面積(ji)融化可逆(ni)嗎?
Boyin Huang認為,這取決于時間尺度。“在季節性的時間尺度上,從夏季到冬季融化的冰大部分是可逆的。年復一年,海冰融化可能是可逆的,海冰面積甚至還有可能增加。然而,在10年以上的長期時間尺度上看,海冰減少的趨勢十分明顯,且海冰總量減少呈現不可逆的趨勢,或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之前的總量。不過在(zai)任何(he)一種情況下,海冰減少造(zao)成(cheng)的負面(mian)影響都非常嚴重。”他對《每日經濟新(xin)聞》記者(zhe)指出。
Dr. Holly Ayres則告訴每經記者,“科學家們目前還不知道今年冬季的低海冰水平是否預示著南極海冰的下降趨勢,或者未來幾年海冰范圍是否會恢復。我們也不知道低海冰水平的確切原因。然而,如果海冰按照目前的速度繼續融化,那么這就證實了科學家們的預測,即氣候變化的一些嚴重影響已經到達了幾乎與世隔絕的南極。”
封(feng)面(mian)圖片來源:新華(hua)社(she)發 田(tian)丹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ri)經濟新聞》報(bao)社授(shou)權(quan),嚴(yan)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xi)望(wang)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wo)們(men)要求撤(che)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