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8 15:15:04
每經編(bian)輯|王月(yue)龍(long)
去年,不少(shao)消(xiao)費(fei)者曾被超(chao)市(shi)冰(bing)柜里(li)看(kan)似普(pu)通的雪(xue)糕“刺”中過,10元、20元以上的雪(xue)糕曾是(shi)網紅爆款(kuan)產品。今年的雪(xue)糕市(shi)場也是(shi)如(ru)此(ci)嗎(ma)?
7月17日,極目新聞記者走訪發現,玉米棒、綠色心情等80后、90后童年常見的傳統口味雪糕,批發價格低至0.5元。在零售端,不少大型超市內,售價3至5元的雪糕(gao)占據銷(xiao)售主(zhu)場,冰工廠、綠(lv)舌頭、苦咖(ka)啡等(deng)雪糕(gao)單價在2元左右。一(yi)些商(shang)超便(bian)利店,部分(fen)雪糕(gao)還有(you)買一(yi)送一(yi)、滿減促(cu)銷(xiao)等(deng)活動(dong)。
為了迎合市場,今年多家雪糕企業改變“高端”定位,走起親民路線,主動下調價格,推出子品牌。例如,和路雪品牌旗下的夢龍推出mini系列,鐘薛高也開發子品牌“sa’saa”,新產品定價為每支3.5元,這款產品在其內部代號“鐘薛不高”。
鐘薛高發布首款AI雪糕(gao)Sa'Saa系列3.5元(yuan)1支(企業(ye)供圖)
平價雪糕成為主流
高端品牌推出更便宜的產品
據南寧晚報,作為消暑標配,近期,南寧不少雪糕店開啟熱銷模式。記者走訪發現,與去年“雪糕刺客”搶占市場情況不同,今年平價雪糕占據銷售主場,消費者對雪糕的消費也更加理性。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南寧多家雪糕批發店和便利店發現,今年平價雪糕占據了銷售主場,且商家均能做到明碼標價。其中,3元(yuan)至5元(yuan)的價格(ge)成為市民購(gou)買雪糕(gao)的主流。批發價3元以下和10元以上的產品也有,但相對較少,尤其是10元以上的雪糕,商家進貨相對謹慎。
據南都周刊調查,消費者對于平價雪糕的喜愛,也讓不少高端品牌“自降身價”。今年3月29日,鐘薛高在上海舉辦的新品發布會上發布了3.5元一支的雪糕新產品“sa’saa”,與此前動輒十幾元一支的產品相比,3.5元的定價顯然與鐘薛高一貫的“高端”風格并不相符。
據了解,相比鐘薛高,sa’saa的主要銷售渠(qu)道在線(xian)下(xia)。對此,鐘薛高方面此前解釋稱,這是因為3.5元/支的售價,很難支撐起鐘薛高的冷鏈物流履約成本。
此外,伊利旗下高端雪糕品牌“須盡歡”在今年4月份也推出了四款新品,產品每支的價(jia)格(ge)在(zai)12元左右;而此前,須盡歡系列產品的均價(jia)在(zai)18元左右。
為什么今年“雪糕刺客”低調了?
曾經的“雪糕刺客”為何今年如此低調?據福州新聞網,業內人士分析,市場最終需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今(jin)年,雪糕企業(ye)在生(sheng)產、定價方面(mian),商家在進貨銷售方面(mian)更(geng)加謹慎,生(sheng)怕因(yin)“雪糕刺客(ke)”而(er)失去客(ke)源(yuan)。去年“雪糕刺客”橫行,一部分原因是廠家走高端路線,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商家故意隱藏價格誘導顧客消費。
今年,經過(guo)媒體(ti)充分宣傳,顧客對(dui)“雪糕刺客”警(jing)惕性很(hen)高,商家也就相應減少了進貨。此(ci)外,福州市場監督管理(li)部(bu)門落實《明(ming)碼(ma)標價和禁止價格欺(qi)詐(zha)規(gui)定》,持續(xu)加大(da)檢(jian)查(cha)力度,嚴厲查(cha)處價格欺(qi)詐(zha)等價格違(wei)法行為。
據華商報,《2022-2027年中國雪糕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統計分析顯示,雪糕(gao)價(jia)格“刺痛”消(xiao)費者,與(yu)背離普遍消(xiao)費預期不無關系。數據顯示,2022年網友對單個雪糕的接受價位大多在3元至5元,占比為37%;其次是5元至10元,占比為33.9%;接受價位在10元至20元的合計為16.3%;接受1元至3元價格的占比為11%;20元以上的接受度僅為1.8%。
“整體來看,今年雪糕的價格趨勢是往中間走。原來是五塊六塊的產品很多,但最幾十塊錢的產品也有,就出現了‘兩頭尖中間空’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在今年有所改變,很多商家開始(shi)往中間(jian)的價(jia)格區間(jian)布局,這既是(shi)行業競爭(zheng)的推動也是(shi)滿(man)足差(cha)異(yi)化需求的表現。”中國食品產(chan)業分析師朱丹(dan)蓬表示(shi),價格的精準分層,意味著中國的雪糕市(shi)場已經進(jin)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shi)代。
事實上,對于各類產品的“價格刺客”現象,相關部門也已出手整頓。去年7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其中明(ming)確(que)將(jiang)標示(shi)或(huo)者(zhe)(zhe)顯著弱(ruo)化標示(shi)對消費者(zhe)(zhe)或(huo)者(zhe)(zhe)其他(ta)經(jing)營者(zhe)(zhe)不利的價格條件,誘(you)騙消費者(zhe)(zhe)或(huo)者(zhe)(zhe)其他(ta)經(jing)營者(zhe)(zhe)與其進行交易列(lie)為價格欺(qi)詐行為。
編輯|王月(yue)龍?杜恒峰(feng)?杜波(bo)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wen)綜(zong)合自(zi)南寧晚報、南方都市報、福州(zhou)新聞(wen)網、華(hua)商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yan)禁轉(zhuan)載或(huo)鏡(jing)像,違(wei)者必究(jiu)。
讀者熱(re)線:4008890008
特(te)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wang)作(zuo)品(pin)出現(xian)在(zai)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che)下您的作(zuo)品(pin)。
歡(huan)迎關注每日(ri)經濟(ji)新聞(we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