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mei)日(ri)經(jing)濟(ji)新聞 2024-03-30 17:46:51
每(mei)經記者|于(yu)垚(yao)峰(feng) 每(mei)經編輯|孫志成 梁梟
前幾年(nian)(nian)曾(ceng)大手筆分紅的(de)方大特(te)鋼(600507.SH,股(gu)價4.2元,市值97.9億元),因連續兩年(nian)(nian)零分紅被上(shang)海(hai)證券交(jiao)易(yi)所(suo)(suo)(以下簡稱(cheng)上(shang)交(jiao)所(suo)(suo))問(wen)詢。
3月(yue)29日晚,方大特鋼(gang)公告,公司(si)當天收到上交(jiao)所(suo)出具的《關于方大特鋼(gang)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i)2023年(nian)度利潤分配預案的監管(guan)問詢函》,上交(jiao)所(suo)要求公司(si)就2023年(nian)度利潤分配預案中不分紅等問題補充披露。
方大特鋼2023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89億元,2022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26億元。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母公司報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潤為21.22億元,貨幣資金余額達60.45億元。
上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方大特鋼結合近兩年盈利水平、資金使用情況,補充說明公司貨幣資金余額較高且多年盈利的背景下,連續兩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額資金閑置的情況。
此前,方大特鋼曾對2023年度分配方案(an)進(jin)行(xing)過詳細說明,將零分紅原因解釋(shi)為“行(xing)業競爭(zheng)加劇”以(yi)及“尋求并購整合機會”。此外,公(gong)司(si)還提(ti)到(dao),2023年推進(jin)的可轉換債券事(shi)項終止后,公(gong)司(si)需要(yao)通(tong)過自有(you)并自籌資金繼(ji)續推進(jin)項目建(jian)設。概括(kuo)起來,就(jiu)是強調(diao)公(gong)司(si)資金壓力(li)較大。
從最新的經營數據上來看,方大特鋼確實面臨業績下滑問題。2021年—2023年,公司歸母凈利潤持續縮水,從2021年的27.32億元下降到2023年的6.8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貨幣資金余額亦從高峰期的102.46億元減至2023年末的60.45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zhe)注意到,在此(ci)之前(qian)的10年間,方大特(te)鋼有(you)9年都(dou)進行了分紅,特(te)別是(shi)2021年度,公司向(xiang)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li)(li)11.10元(yuan)(含稅),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li)(li)23.93億(yi)元(yuan)(含稅),占(zhan)該年度歸母凈利(li)(li)潤的87.6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15日,在(zai)國務(wu)院新(xin)聞辦就“強監管防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有關政(zheng)策發布會上(shang),在(zai)談到證監會將采(cai)取哪些舉措,讓投(tou)資者更(geng)有獲得感的(de)問題時,證(zheng)監(jian)會上(shang)市(shi)公(gong)(gong)司(si)監(jian)管司(si)司(si)長郭(guo)瑞(rui)明就表示(shi),要(yao)推動更多的(de)上(shang)市(shi)公(gong)(gong)司(si)推出分(fen)紅(hong)(hong)回購(gou)(gou)。對于多年不(bu)分(fen)紅(hong)(hong)或者分(fen)紅(hong)(hong)極少(shao)的(de)公(gong)(gong)司(si),證(zheng)監(jian)會要(yao)綜合(he)其他的(de)指標,對相關的(de)股票實施風(feng)險警示(shi),督促這些(xie)公(gong)(gong)司(si)分(fen)紅(hong)(hong)。證(zheng)監(jian)會還要(yao)推動績優的(de)公(gong)(gong)司(si),結合(he)半年報、三季報實施一年多次(ci)分(fen)紅(hong)(hong),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同時,引(yin)導和推動更多的(de)上(shang)市(shi)公(gong)(gong)司(si)回購(gou)(gou)股份,并(bing)且鼓勵回購(gou)(gou)注銷。
記者|于垚(yao)峰(feng)
編輯|孫志成 梁梟?杜(du)波
校對|王月龍
封(feng)面圖(tu)自每日經濟新聞(wen) 劉國梅 攝(圖(tu)文無(wu)關(guan))
|每日經(jing)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xu)可禁止轉載、摘編(bian)、復(fu)制及鏡像(xiang)等(deng)使用(yong)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shou)權(quan),嚴禁轉載(zai)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xi)望作品出現在(zai)本站,可(ke)聯系(xi)我們要求撤(che)下(xia)您的作品。
歡迎(ying)關注(zhu)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