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14:49:02
“十四五”期間,居民樓的公共空間得到修繕,同步實施建筑節能改造3.7億平方米,努力解決困擾大家的房屋漏雨、外墻保溫等煩心事。特別是加裝電梯工作,這五年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加裝了12.9萬部電梯。累計建設“口袋公園”1.8萬多個,城市綠道約2.5萬公里,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地2800多萬平方米,為居民提供休閑、鍛煉場所。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星
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成就。
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居民居住品質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期間,住房城鄉建設部做了哪些工作來提升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期間,居民樓的公共空間得到修繕,同步實施建筑節能改造3.7億平方米,努力解決困擾大家的房屋漏雨、外墻保溫等煩心事。特別是加裝電梯工作,這五年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加裝了12.9萬部電梯。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秦海翔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群眾獲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住房城鄉建設部對老舊小區改造主要抓了3件事。
在小區樓道方面,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哪不行改哪、缺什么補什么”。一方面,改善小區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水、電、氣、熱等老化的管線管道31萬公里,努力解決群眾反映的跑冒滴漏、電壓不穩、線路“蜘蛛網”等問題。
另一方面,修繕居民樓的公共空間,同步實施建筑節能改造3.7億平方米,努力解決困擾大家的房屋漏雨、外墻保溫等煩心事。五年加裝12.9萬部電梯,讓以前難得下樓的老年人,加裝電梯以后可以經常下樓曬曬太陽,和老街坊聊聊天。
在小區環境方面,對小區的路面、綠化、照明等硬環境和養老、托育等軟服務同步進行改造提升。通過老舊小區改造,讓大家停車充電更方便,實施適老化、無障礙改造小區有5.6萬個,增設停車位340萬個、充電樁102萬個,緩解停車、充電焦慮。
讓大家休閑健身有去處,累計建設“口袋公園”1.8萬多個,城市綠道約2.5萬公里,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地2800多萬平方米,為居民提供休閑、鍛煉場所。讓大家享受更便利的社區服務,增加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設施6.4萬個,讓群眾出門下樓就能享受社區服務。
在小區管理方面,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小區“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改后怎么管”,都由大家商量著定,不僅順利推進了改造工作,改善了鄰里關系,也進一步提升了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認同感和信賴感。同時,對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引入物業服務機制,加強小區的物業管理,努力做到一次改造、長期保持。
從工程建設到城市管理服務,新科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國相關應用情況如何?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李曉龍表示,首先,新技術加速突破。聚焦科技前沿、民生改善、工程需求,實施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組建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攻克大跨度、大空間、復雜結構、綠色低碳、智能建造和城鎮給排水等方面一大批技術難題,為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2021年至2024年,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極端氣候區超低能耗建筑關鍵技術、高層建筑降載減振技術等39項新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其次,新材料不斷涌現。推動引導建筑材料研發、生產、檢測、應用等單位協同攻關,創新出光伏建筑玻璃、自修復混凝土、氣凝膠保溫材料、高性能隔聲氈等一大批新型材料。這些新材料的推廣應用,能夠顯著提升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的性能,減少碳排放,降低維護成本。
另外,新裝備迭代升級。打通工程裝備科學研究、實驗研發、推廣應用鏈條,一大批新型裝備成為推動工程建設的利器和彰顯大國建造的國之重器。比如,新型“造樓機”,更加集成化、輕量化、智能化,可以自動糾偏、智能監控,實現全天候封閉作業,具備多工序立體流水化施工能力,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最后,新應用高效賦能。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工智能(AI)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安全韌性。比如,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的“城市大腦”,可以全面感知城市體征,輔助決策指揮,科學預測預警,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