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1 20:54:57
每經記者|劉曦 每經編輯|裴健如
資本正在用真金白銀,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前景投下信任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個多月來,自動駕駛行業已密集發生11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25年10月20日,該行業今年以來融資事件總數已達24起,融資總額突破350億元人民幣,呈現出顯著的“回暖”勢頭。
這一態勢與過去三年的“資本寒冬”形成鮮明對比。回顧以往,根據IT桔子數據,2021年國內自動駕駛行業共發生144起融資,總金額達932億元,為歷史高位。然而進入2022年,行業融資節奏明顯放緩,全年融資事件僅為92起,融資規模大幅回落至240億元。到2023年,盡管融資事件數量仍接近140起,但披露的總金額進一步收縮至約200億元,反映出資本出手更為謹慎、單筆融資額度下降的整體趨勢。
在此背景下,2025年以來自動駕駛行業的融資數據尤為引人關注——不僅在總額上已大幅超越2023年全年,更釋放出行業信心回升、優質標的重新獲捧的積極信號。自動駕駛賽道,正在資本的有力托舉下,進入新一輪爆發周期。
24起融資涵蓋四大方向
2025年至今,在資本市場上,自動駕駛行業極為活躍,24起融資事件涵蓋了L2級輔助駕駛、L4級細分領域、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和自動駕駛產業鏈這四大方向。其中,公開可查融資金額在10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事件就有10起,占總融資額的50%。
從細分賽道來看,L2級輔助駕駛今年共有5起融資。其中,規模最大的一筆為地平線通過配售股份凈籌集約63.4億港元(約合58.12億元人民幣);另一標志性事件是四維圖新18億元戰略投資鑒智機器人母公司(PhiGent Robotics Limited),以補足其高階智駕技術版圖,增強核心競爭力。
此外,Robotaxi雖僅有4起融資,但資金額都高達數十億元,成為最吸金的賽道之一。例如,滴滴自動駕駛完成D輪20億元融資;哈啰宣布進軍該領域并完成超30億元融資;文遠知行與小馬智行則于近日先后通過港交所聆訊,構建“美股+港股”雙重主要上市架構。
盡管面向乘用車的L4級自動駕駛仍處于技術與商業化探索期,但以礦山、港口、物流為代表的特定場景L4級自動駕駛業務,已進入放量加速的商業化落地階段。根據記者整理,該賽道融資案例最多,共有9家企業獲得融資,公開可查總融資額已超30億元人民幣。
自動駕駛供應鏈方向,芯片、激光雷達相關企業融資金額也都規模可觀。芯片方面,芯擎科技完成超10億元B輪融資。激光雷達方面,禾賽科技通過港股IPO募集了41.6億港元(約合38億元人民幣);速騰聚創則通過港股配售獲得了9.89億港元(約合9億元人民幣)資金。
實際上,除已明確完成融資或通過交易所備案即將IPO(首次公開募股)的企業外,還有多家自動駕駛公司正在積極沖擊資本市場,其上市路徑與進度各不相同。
10月14日,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國內激光雷達企業圖達通(Innovusion)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已正式獲批。根據備案信息,圖達通計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通過SPAC方式完成上市。
另一家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也在積極推進上市進程。公開信息顯示,去年6月,Momenta首次提交境外發行上市申請,原本計劃在美股上市,但近期市場傳言其可能轉戰港股。對此,Momenta方面曾向記者表示“正在積極籌備上市”,但未明確具體上市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9月28日,有消息稱,Momenta正在籌備新一輪融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Momenta方面求證時,對方回應稱“暫時不便對外發聲”,并表示“該信息不準確”。
政策、資本、技術三重共振
根據記者梳理,2025年自動駕駛行業的融資呈現出兩大顯著特征,具備明確應用場景的企業更受資本青睞,同時國有資本與產業資本正取代傳統的財務投資機構,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力量。
以芯擎科技為例,其完成的超10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國調二期基金領投,并獲湖北、山東兩省的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首單及央企險資太平金控的戰略投資。同樣,滴滴自動駕駛的20億元D輪融資也展現出類似特征,投資方既包括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北京信息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等北京國資平臺,也獲得廣汽集團及其關聯基金等產業資本的加持。
有業內觀點指出,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本支持,正在形成“國有資本提供政策與資金引導、產業資本貢獻應用場景與供應鏈協同”的新格局。實際上,格局的轉變與政策的加持形成呼應。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2024年至2025年9月30日期間,無論是政策發布的密度、立法層級的突破,還是商業化支持的深度,均顯著超過2022年和2023年。
2022年,政策制定呈現出以地方試點為主的探索性特征,全國10余個省市發布了相關文件。進入2023年,政策力度明顯加大,全國新公布近百項支持政策。2024~2025年,政策發布進入全新加速周期。
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統計,僅2025年上半年,全國就密集發布超71項相關政策,其中國家級文件數量顯著增加。例如,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批準L3級車型生產準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相繼生效,為自動駕駛規模化商用構筑起法律和制度基礎。
政策先行之外,技術進步與市場接受度的提升,也為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
據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介紹,當前,我國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已超過50%,位居全球首位,泊車輔助駕駛等新興技術在中高端車型中的滲透率也超過20%。
Momenta CEO(首席執行官)曹旭東向記者進一步指出,“智能輔助正逐漸成為標配”,其背后是“硬件成本兩年減半、智駕體驗兩年十倍”的智駕摩爾定律,未來技術迭代速度甚至超越這一預期。
在此背景下,市場結構正發生深刻轉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對比2022年、2023年,2024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可看出,L2級輔助駕駛已成為體現車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智能駕駛功能也躍升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決策指標。政策、資本與技術的三重共振,正共同推動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步入規模化商業應用的新階段。
企業遇如何實現盈利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普遍認為,在當前自動駕駛行業融資熱潮的背后,是絕大多數企業仍處于持續投入、尚未盈利的階段,融資的本質是支撐企業度過漫長的研發與商業化探索期。從已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實現穩定盈利仍是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
例如,在L2級輔助駕駛領域,頭部企業地平線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但同期虧損也擴大至52.33億元,其中研發開支就達23億元。另一家上市公司知行科技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3.66億元,同比下降42.47%,期內虧損擴大至1.78億元。在Robotaxi領域,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企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2025年上半年分別凈虧損9064萬美元(約合6.45億元人民幣)與7.91億元。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短期內可能難以轉化為可觀收益,且當前技術的成熟度和商業化進程仍存在不確定性。正因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通過持續融資維持運營和技術迭代已成為行業的生存模式。
公開信息顯示,地平線2024年10月在港股上市后,于2025年6月和9月兩次通過股權配售,共融資110億港元。
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的融資路徑同樣具有代表性,兩者分別于2024年四季度在美股上市后,2025年10月先后又通過港交所聆訊,推進“美股+港股”雙重上市。
對于商業化進展,小馬智行副總裁、Robotaxi業務負責人張寧此前向記者表示:“小馬智行計劃在2025年實現單車盈虧平衡,但要支撐高額研發成本,仍需擴大運營規模。”
張寧強調,2025年更像是Robotaxi商業化逐步放量的元年。“隨著更多城市開放路權,以及上千臺車輛逐步下線,我們的運營規模將增加5到10倍。今年也是證明商業模式可行性的關鍵一年。”
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611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2223億元。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將創造超過5000億美元的收入。
在日前召開的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指出,“當前,智能化浪潮正在重構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格局,人工智能已從錦上添花的技術選項升級為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變量”。
苗圩強調,中國汽車產業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學有序地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落地,逐步拓展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通過技術進步,如果能充分證明機器開車比人開車更安全,那么(機器開車)就是可行的。”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