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9 18:38:56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何小桃 魏文藝
上市四年的港股快運巨頭安能物流(HK09956 ,股價9.40港元,市值110.56億港元)擬私有化退市。
10月28日深夜,安能物流公告稱,由大鉅資本、淡馬錫及True Light三大投資機構組成的財團與安能物流聯合宣布,擬以每股12.18港元的價格對安能物流發起私有化要約。
據此計算,安能物流估值約14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30.65元),這一價格較該公司10月24日(最后交易日)市值溢價近三成,這也是安能物流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從未達到過的估值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注意到,安能物流創始人兼CEO秦興華不僅將通過此次交易套現約11.83億港元,還將卸任CEO等所有核心管理職務,轉任集團高級顧問。這也標志著安能物流將正式進入由財團主導、創始人退居幕后的新發展階段。
公開報道顯示,秦興華曾是一名戰斗機飛行員,1993年轉業到中國民航。2010年,秦興華扔掉了鐵飯碗,離開廣西機場集團,在上海創立了一家區域性物流公司,這便是安能物流的前身。
據秦興華介紹,安能物流2010年開始創業時只有50個人,主要承接大件貨運(3公斤到3噸)。

秦興華,視頻截圖

秦興華擬獲現金11.83億港元 將從董事長調任為高級顧問
根據公告,作為要約人財務顧問的摩根大通已確認,安能物流私有化所需的全部資金已通過收購融資和財團成員的現金出資落實到位,總額超過125.7億港元。
公告提到,股東可選擇全部收取現金,或將其持股轉換為新控股公司TopCo的A類股份。不過,換股選項設有初始上限,僅約5%的已發行股份可行使此權利,若要約人后續決定提高上限,這一比例最高可升至7.5%。

圖片來源:安能物流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公告,公司創始人兼CEO秦興華、首席運營官金云等核心管理層已作出不可撤銷的承諾,不僅支持本次私有化,更承諾將其合計持有的約8.51%股份全部接受現金選擇,并以投票方式助力交易通過。私有化完成后,新的控股平臺TopCo計劃設立管理層激勵計劃,以綁定核心人才與公司的長遠利益。
公告披露,秦興華目前共持有安能物流約9710萬股股份。根據公告,在私有化方案實施時,他將選擇全額收取現金對價,而不會換取新控股公司的股份。以每股12.18港元的私有化價格計算,秦興華將獲得約11.83億港元的現金。
更為引人關注的是秦興華職位的重大調整。公告明確,自私有化正式生效之日起,秦興華將調任為公司的高級顧問。這意味著,秦興華將不再擔任安能物流的執行董事、聯席主席、首席執行官及總裁等所有核心管理職務。
公告同時提到,此次私有化仍需跨越幾道關鍵門檻:交易達成的前提條件包括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監管機構的批準,以及在法院會議和股東特別大會上獲得無利益關系股東的法定多數支持,并最終獲得開曼群島大法院的認許。
安能物流已向聯交所申請股份自10月30日上午9時起恢復買賣。屆時,市場將對此份溢價收購要約作出首次反應。標志著交易進入下一階段的綜合協議安排文件,將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盡快寄發給股東。

私有化邏輯:擺脫短期業績壓力 聚焦長期戰略布局
公告闡述了安能私有化的核心邏輯,具體原因為,盡管安能物流已成功調整經營策略并取得行業領先的盈利能力,但在宏觀環境挑戰和激烈市場競爭下,公司股價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長期承壓。同時,股份交易流動性持續處于低位,股東難以在不對股價造成重大折讓的情況下大規模減持。
公告顯示,退市后,安能物流將得以擺脫資本市場的短期業績壓力和繁重的上市合規成本,從而在實施可能影響短期財務表現、但有利于長期競爭力的戰略決策時獲得更大靈活性。公司將能更專注于核心業務運營和長遠發展。
2021年11月11日,安能物流于港交所正式敲鐘上市。自上市以來,安能物流曾深陷危機。過往財報顯示,2021年安能物流經調整后的凈利潤虧損超20億元;2022年,其經調整凈虧損達2.18億元。直到2023年,安能物流全年利潤成功扭虧為盈。

圖片來源:安能物流2025年半年報
最新發布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安能物流上半年實現零擔貨運總量682萬噸,同比增長6.2%;營業收入56.25億元,同比增長6.4%;經調整凈利潤4.76億元,同比增長10.7%;毛利8.8億元,毛利率為15.6%。
安能物流首席運營官金云在半年報發布后的電話會上提到,快運市場競爭依然激烈,不過安能物流通過積極應對策略重新拉開與中通等同行的差距。“我們會對行業競爭情況保持高度關注,并靈活調整價格政策。此外,競爭環境復雜,不同區域價格政策的投放力度也會有所差異。”
每經記者注意到,近兩年中國零擔物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今年3月,廣東順心快運有限公司與深圳德坤供應鏈有限公司宣布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順心快運以5.5億元戰略投資入股德坤。去年以來,融輝、興滿物流等新玩家陸續進入大票零擔賽道。與此同時,中通快運、順豐快運以及安能物流等老對手也在進一步爭奪市場。如今安能物流退市后將如何影響快運行業的市場競爭,仍需進一步觀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趙雯琪
編輯|||何小桃 魏文藝 杜波 杜恒峰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