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19:46:25
在東京車展上,輕舟智航推出L4級Robobus及全棧自動駕駛方案,開啟日本商業化進程。公司全球化戰略瞄準歐洲與日韓,因地制宜布局。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于騫認為,L4級無人駕駛將先在商用車特定場景商業化,乘用車領域的完全無人駕駛仍需5至10年時間才能實現,“乘用車安全性要求極高,必須經過海量數據積累與反復驗證”。
每經記者|李星 每經編輯|余婷婷
“無論是商用車還是乘用車,無論是輔助駕駛還是完全無人駕駛,安全永遠是第一位——它是紅線,更是底線。”日前,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CEO于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專訪時,反復強調這一理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星 攝
在剛剛結束的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即東京車展)上,輕舟智航面向日本市場推出了其成熟的L4級Robobus(無人駕駛巴士)及全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作為一家以L4級自動駕駛為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輕舟智航正加速其全球化戰略的落地。“此次東京參展,不僅是我們首次在日本公開亮相,更標志輕舟智航正式開啟在日本市場的商業化落地進程,成為公司全球化戰略的關鍵里程碑。”于騫稱。
深耕日本市場:不做“一錘子買賣”
作為日本市場拓展的戰略起點,輕舟智航選擇東京車展作為首秀舞臺,彰顯了其深耕日本市場的決心與技術自信。“日本市場對新技術抱有極高的熱情,同時也有著最為嚴苛的安全與品質標準。選擇日本作為重要戰略市場,正是輕舟智航以‘安全惟先、行穩致遠’理念推動自動駕駛創新發展的有力印證。”于騫解釋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星 攝
他特別指出,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巴士司機缺口大,公共交通需求迫切,而輕舟智航的Robobus已在全球26座城市落地,服務超過65萬人次,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驗證。“輕舟智航的Robobus產品搭載了最新一代智能駕駛方案,可在園區、景區、封閉道路等限定區域內實現完全無人駕駛,精準切入‘最后一公里’出行場景。”于騫表示。
與簡單的產品出口不同,輕舟智航在日本采取了深度本地化戰略。“我們不是簡單地把成熟產品搬到海外銷售,而是與本地合作伙伴一起,為當地市場量身打造產品。”于騫表示,輕舟智航在日本將采取合資公司模式,推動技術、運營、服務的全面本地化。
針對日本自動駕駛巴士市場一直存在的售后服務體系缺失、本地化維修能力不足等核心痛點,輕舟智航與日本本地合作伙伴合作,開展日本市場的運營管理、市場銷售、技術支持與本地化合作業務。據悉,輕舟智航已與日本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輕舟日本”,總部位于日本福岡,全面負責輕舟品牌及旗下產品在日本的本地化運營。
作為日本市場首家為L4級自動駕駛產品提供專業售后服務的企業,輕舟智航填補了當地該領域服務空白。“我們不是來做一錘子買賣的,而是希望與本地伙伴一起深耕這個市場。”于騫說。
啟動全球化戰略:瞄準歐洲、日韓市場
輕舟智航2019年在硅谷成立,在中國市場取得規模化成績后,迅速將目光投向海外。于騫透露,目前公司重點布局歐洲與日韓市場,策略因地制宜:在德國設立全資子公司,聚焦L2+、L4級輔助駕駛的研發與測試;在日本則通過合資公司推動L4級Robobus的落地與運營。
2025年9月,輕舟智航在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上宣布啟動全球化戰略,與高通達成合作,并將在德國設立歐洲總部。按照規劃,輕舟智航與高通將為歐洲及全球OEM客戶定制打造新一代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并于2026年面向歐、美、日、韓等市場啟動量產交付。
圖片來源:輕舟智航官網
“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本地化需求,我們必須尊重并適應。”于騫強調,尤其在數據合規與隱私保護方面,輕舟智航堅持“數據不出境”,在每個市場均與本地合規服務商合作,確保數據存儲、處理完全符合當地法規。
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路徑上,于騫判斷,L4級無人駕駛將率先在商用車特定場景中實現商業化,如巴士、園區物流、礦山運輸等。“這些場景范圍可控、規則明確,更容易實現安全驗證與規模化運營。”他認為,乘用車領域的完全無人駕駛仍需5至10年時間才能實現,“乘用車安全性要求極高,必須經過海量數據積累與反復驗證”。
于騫強調,安全性是自動駕駛技術的生命線,“機器犯了錯誤很難被理解,它要比人安全10倍以上才能被接受。”于騫表示,在任何情況下,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公開消息顯示,歷經六年發展,輕舟智航是業內少數同時實現NOA智能輔助駕駛及L4級自動駕駛落地且規模領先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公司,已與國內多家頭部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截至目前,輕舟智航已實現NOA量產上車超60萬輛。
對于行業熱議的“主機廠自研智駕系統”,于騫持開放態度。他指出,自研路徑對主機廠而言挑戰巨大,在商業模式層面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輕舟智航始終秉持‘賦能者’與‘支持者’的定位,與主機廠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于騫強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