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21:13:19
11月14日,“神二十”乘組乘神舟二十一號平安歸來,此前神舟二十號疑似遭空間碎片撞擊,返回艙舷窗玻璃現裂紋,不滿足載人返回條件。問題發生在乘組輪換期,中國航天采用“滾動備份”模式,讓乘組乘新飛船返回,再發射神舟二十二號作為后續乘組“座駕”。此外,空間碎片問題嚴峻,防范成本高,受訪專家看好激光清除技術的前景。
每經記者|楊煜 每經編輯|文多
11月14日,推遲返程的“神二十”(即神舟二十號)乘組平安歸來。
11月14日,載著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 圖片來源: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這次“回家”不太一般,三位航天員并未搭乘“老伙計”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而是乘坐剛到太空不久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此前,一則神舟二十號疑似遭空間微小碎片撞擊的消息為返回任務添加變數。這次看似平靜的換乘背后,暗含著一場迅速、周全的太空救援。
神舟二十號出了什么事兒?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消息,在拍照判讀、設計復核、仿真分析和風洞試驗的基礎上,經綜合評估,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最大可能是受空間碎片外部沖擊導致,不滿足載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條件。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國際航天專家雨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飛船舷窗分為三層,最外一層是防熱玻璃,內兩層玻璃則用于承壓。他分析說,當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時,最佳情況是毫無影響,其次是僅最外層防熱玻璃損壞,但也不能排除飛船返回時,因防熱層損壞,高溫等離子體進而燒穿內兩層玻璃導致艙體泄壓的情況。
雨廣進一步分析說,這會帶來兩個嚴重后果:一是高溫氣體涌入艙內,可能造成未知破壞;二是飛船氣動外形被破壞,可能導致再入姿態和軌跡失控。
雨廣又以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為例說道,由于哥倫比亞號升空時,一塊脫落的泡沫塑料撞擊損壞了隔熱瓦,導致航天飛機在返回時最終解體。
此次事件更為特殊之處在于,問題發生在乘組輪換期間。雨廣表示,這期間,空間站后向對接口停靠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前向對接口為神舟二十一號飛船,而神舟二十號飛船位于節點艙下方,空間站已沒有對接位置留給應急飛船。
據雨廣分析,我們之后的選擇是這樣產生的:在空間站未出現極端危險時,不冒險使用有潛在風險的飛船;同時,讓已經在軌駐留204天的神舟二十號乘組搭乘沒有問題的新飛船返回;再用最快時間組織發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作為神舟二十一號乘組返回時的正式“座駕”。
10月31日晚,搭載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支撐上述決策邏輯的是中國航天“滾動備份”模式。據報道,中國空間站任務階段采用“滾動待命”策略,即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后一發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在發射場待命,通過在軌停靠飛船和發射場待命飛船共同確保在軌航天員安全。一旦出現突發狀況,待命狀態的飛船就能及時實施應急救援發射,實現太空救援。
雨廣表示,“滾動備份”模式將后續任務資源前置,既滿足應急需求,又避免資源閑置。“這種滾動備份模式雖然要多花一些錢,但成本低于再單獨準備一艘救援飛船。”雨廣還說道,神舟二十二號原本計劃半年后發射,現在提前發射了,后續則需盡快準備神舟二十三號飛船補位。
另一方面,此次裂紋疑因微小空間碎片撞擊,折射出近地軌道開發中的共性風險。隨著全球商業航天與低軌衛星“星座”的發展,空間碎片問題日益嚴峻。
如何防范空間碎片威脅?雨廣坦言,處理空間碎片的實際操作成本較高,對于10厘米以上的較大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動規避的策略,而面對難以預警的微小碎片,主要是通過加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提升抗擊碎片撞擊的能力。
在各種應對方案中,雨廣更看好激光清除技術的前景。該技術的大致流程為:以激光照射到碎片表面,使其材料部分汽化,產生微弱的氣體噴射反作用力,從而降低碎片的軌道高度;通過日積月累的作用,可以顯著縮短碎片在軌壽命,進而降低碰撞概率。這種方式不消耗推進劑,而是使用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盡管主要適用于較小尺寸的碎片,但目前來看是最好的方式。
(應受訪者要求,雨廣為筆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