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2 01:04:2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于垚峰 孫嘉夏
◎每經記者 于垚峰 孫嘉夏
滄海月明珠有淚。昔日代表光潔、純美的珍珠,如今因低水平式生產,其養殖業被多地劃到了環保的對立面。不了解行業的人可能很難想到,珍珠養殖可以與惡臭相隨。據新華社報道,在浙江諸暨一個珍珠養殖鎮上,每年鎮上剖蚌取珠時,外地車輛經過都不敢搖下車窗。同時,蚌塘發黑發臭,污水又直接排入周邊農田河道。
報道中的這個地方,名為山下湖鎮。而當年曾用“山下湖”命名的一家上市公司,如今已更名*ST創療,踏上轉型之路。這背后,不僅僅有粗放型珍珠養殖業與環保的對立,還有其珍珠業務的陣痛不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上路,前往山下湖最新的糾結之地——湖北,調查其珍珠養殖與當地環保需求的矛盾所在,以及珍珠業的模式困境。
*ST創療(002173,SZ)主營業務發展正面臨著環保危機。
9月19日,*ST創療公告稱,公司于近日分別收到湖北省監利縣、洪湖市下發的相關文件,針對公司的珍珠蚌養殖場,監利縣當地環保部門要求盡快進行搬遷、清理;洪湖市全面禁止公司在洪湖市境內從事的珍珠養殖。
*ST創療洪湖珍珠養殖基地負責人陳志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自2006年進入洪湖后,前后大概投入了1.6億元,“如果現在要強行拆除養殖的設施,對公司帶來的損失巨大。”
洪湖市漁政部門負責人對此表示,這次在市內取締珍珠養殖,主要是群眾反映養殖珍珠帶來的污染太大,洪湖市環保局下發了督辦函。此外,湖北省早在2007年就出臺了相關文件,禁止養殖珍珠。
從*ST創療養殖場的今日遭遇亦可看出,珍珠養殖這個昔日光鮮的產業,面對如今大眾環保意識的加強,正不斷遭遇各種煩惱。
珍珠養殖場面臨取締
據公告披露,*ST創療及子公司在湖北省洪湖市擁有養殖水面共計6892畝,分布在螺山鎮界牌村、重陽樹村、伍家窯村和皇堤村等;位于湖北省監利縣的養殖水面共3980畝,分布在汴河鎮王琓村。
9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ST創療位于洪湖市螺山鎮螺山村的珍珠養殖現場,恰逢洪湖市漁政局執法人員在現場執法。記者看到,數位工作人員正拆除建在養殖水面附近的兩個發酵池。
*ST創療派出的洪湖珍珠養殖負責人陳志永向記者表示,發酵池曾是用來堆放雞糞等農家肥的地方,發酵后,再投放到養殖珍珠的水里。
這種發酵后的農家肥,“對水的污染很大,漁政部門要求我們不能使用這種。”陳志永說。
據了解,養殖珍珠,需要向池塘里投灑磷酸鈣等化肥,可以加快珍珠蚌的生長,提高珍珠產量。而資料表明,如果大量施用化肥,會破壞水體生態環境,導致水體高度富營養化(水體高度富營養化,即在極端情況下,會導致水生態系統物種分布失衡,單一物種瘋長,在大海中這種現象即為“赤潮”)。
據陳志永介紹,2006年,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T創療前身,2012年后又改為千足珍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下湖”或“千足珍珠”)被洪湖市螺山鎮招商引資進入當地進行珍珠養殖,最早的規模只有100多畝,通過發展,到現在已經有7800多畝水面,其中珍珠養殖面積6000多畝。
陳志永說,公司進入螺山鎮后,2006至2009年間,先后和當地幾個村委會簽訂了承包合同,期限都是10年。公司最早與螺山鎮螺山村、界牌村分別簽訂了550畝和1100畝的承包合同,今年年底合同即到期。但據陳志永介紹,但還有5100多畝是在2017年、2018年才合同到期。還有5100多畝合同未到期,這意味著什么?據陳志永介紹,珍珠養殖一般5年一個周期,如果沒到周期,珍珠的價值就要打折扣。
不過,余下的珍珠似乎已等不到期滿。現場執法的洪湖市一位劉科長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及當地政府的合法要求,已下令他們整改、自行拆除規劃養殖場多次。“這次我們按照局里的會議精神,趕到現場,督促養殖基地上的工作人員,自行拆除所有的規劃養殖設施。”
就在當天,洪湖市漁政局還向陳志永下達了《行政處罰案件責令改正通知書》(鄂洪漁責改?2016?235號),要求在2016年9月21日14時以前,將螺山鎮6個珍珠養殖基地的動物糞便發酵池壤平或拆除銷毀;10月30日前拆除該基地珍珠養殖基地設施余下的70%;2016年10月30日以前拆除螺山鎮界牌村1100畝珍珠養殖基地設施的20%,12月31日前全部拆除。
“周邊村民不斷向上反映”
此次洪湖市漁政局決定取締境內的上市公司珍珠養殖基地,除了執行湖北省農業廳和環保廳下發的文件,另外還有一個背景,今年8月,洪湖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洪湖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加快湖泊周邊人工圍墾形成養殖垸塘的“退垸還湖”,對達不到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或嚴重污染水體的水產養殖場所要進行清理整頓。
洪湖市漁政局副局長蔣愛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珍珠養殖的污染太大,影響到周邊居民的生活,“周邊村民不斷向上反映,要求這個公司停止珍珠養殖。”
盡管蔣愛平表示,他們要求養殖水只能進,不能出,減少對周邊的污染。但記者在螺山鎮螺山村采訪時了解到,仍有不少村民對珍珠養殖頗有埋怨,認為珍珠養殖的水體給周邊的農作物帶來了污染。“一遇到漲大水,珍珠養殖池塘里的水就會溢出到周邊的農田和魚塘。”
不過,在陳志永看來,污染之外,村民們的舉報還有一層動機,就是利益。
在陳志永說,十年前,他們公司進入洪湖時,當地的土地池塘無人開發,價格相對低廉,并且他們與村委會簽訂的承包合同一簽就是10年。“現在的土地價格與10年前相比,價格翻了倍,當地的村民或許有出于利益的考慮,希望我們退出。”
記者從公司與螺山鎮螺山村簽訂的合同上看到,每年每畝土地價格為190元。據當地村民介紹,現在周邊村里的土地,租金都在四五百元。
9年前已不再新發養殖證
蔣愛平表示,作為洪湖市締當地珍珠養殖的依據,湖北省農業廳、環保廳聯合下發的文件《關于禁養限養珍珠和規范水產養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要求:嚴禁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城中(郊)湖、風景區和大中型湖庫中養殖珍珠……嚴格養殖證的發放管理,從2007年8月15日起,全省一律不再新發珍珠養殖證。
蔣愛平告訴記者,上述意見還要求加強珍珠等水產養殖的專項整治,正在禁止養殖區域養殖珍珠的,凡養殖合同到期的,要立即拆除,合同未到期的,最遲在2007年12月底之前,全部拆除。
記者注意到,湖北省農業廳和湖北沔環保局聯合下發的文件早在2007年8月18日就已經下發了,至今已9年。
蔣愛平向記者表示,按照湖北省農業廳和環保局2007年文件要求,洪湖市所有的珍珠養殖都要辦理養殖使用證,山下湖是在上述文件出臺之前進入洪湖的,因此此前取得的養殖基地都是有辦理養殖使用證。
記者在洪湖漁政局查閱看到,上市公司位于螺山鎮螺山村、伍家窯村、重陽樹村和界牌村的珍珠養殖基地都取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
但是,皇堤村的2000多畝養殖基地則沒有取得養殖使用證。蔣愛平表示,與螺山鎮皇堤村簽合同是在2007年之后,按照意見的要求,已不能辦理養殖使用證。對此,*ST創療董秘傅震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環保部門2007年發文件以及沒有養殖證書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進去的,所以公司方面不想對此置評。
各地“禁養令”頻出
山下湖曾在招股說明書中介紹稱:“珍珠的養殖、加工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屬于綠色產業。”
如今看來,這一說法卻略顯尷尬。當時所稱的“綠色產業”,在僅僅一年后公司發布的2008年年報中,山下湖就介紹由于近年來我國淡水珍珠養殖業務在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的快速擴張,大面積、高密度的珍珠養殖引發水體富營養化,可能導致的水體環境惡化,致使2008年以來部分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規范、限制甚至禁止珍珠養殖的政策性文件。
在2008年年報中,上市公司還詳細介紹,隨著珍珠養殖產業的迅猛擴張,長期、大量投放的有機肥料給水體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富營養化,給珍珠養殖水域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顯然,政府有關禁止性文件出臺的原因,并非由于短短一年間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是由于多年來淡水珍珠養殖業務所引發的水體環境惡化。
實際上,據新華社今年6月份報道稱,不僅僅是湖北,也不僅僅是*ST創療,在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隨著當地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政府環保要求升級,珍珠養殖這個昔日光鮮的產業,正在四處遭遇環保“逐客令”,面積不斷壓縮。
不過,在當年的招股說明書中,山下湖卻并未介紹珍珠養殖可能引發的相關情況。就此,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厲健律師稱,上市公司可能涉嫌信息披露違規,性質屬于“重大遺漏”或“誤導性陳述”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厲健律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水產養殖受自然環境、政策變化影響較大,足以影響投資者決策,上市公司應當在招股說明書、定期報告和臨時公告中充分披露投資風險。
而針對湖北上述近萬畝養殖基地清退帶來的損失影響,*ST創療在9月19日的公告中表示,公司接到上述通知后,已派專人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協商,公司同意將在適當時間退出洪湖市和監利縣的珍珠養殖業務,以確保將搬遷、清理養殖資產而給珍珠業務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三道逐客令
◎湖北省農業廳、環保廳-《關于禁養限養珍珠和規范水產養殖的意見》:
從2007年8月15日起,全省一律不再新發珍珠養殖證
◎洪湖市政府-《關于印發洪湖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通知》:
對達不到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或嚴重污染水體的水產養殖場所要進行清理整頓
◎洪湖市漁政局-《行政處罰案件責令改正通知書》:
位于洪湖市的多個養殖基地設施被下具體拆除時間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