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6-11-02 16:14:51
孤立地看,“藍瘦香菇(gu)”只(zhi)是(shi)一(yi)(yi)個網絡(luo)(luo)事(shi)件,但網絡(luo)(luo)上的(de)圍觀、跟(gen)帖,以及后來(lai)對(dui)這一(yi)(yi)句式的(de)大(da)量(liang)(liang)仿(fang)制(zhi)和引用,構成了一(yi)(yi)種(zhong)亞(ya)文化(hua)力量(liang)(liang)。這個事(shi)件將網絡(luo)(luo)上分散(san)的(de)、隱藏的(de)一(yi)(yi)個群體(ti)在(zai)短時間(jian)內(nei)召(zhao)喚(huan)和集(ji)結起來(lai),潛伏在(zai)網絡(luo)(luo)世(shi)界中的(de)一(yi)(yi)撥人共同發(fa)力,將本身并沒有(you)多(duo)少價值(zhi)的(de)帖子炒出來(lai),最(zui)終呈(cheng)現出一(yi)(yi)種(zhong)無法忽視的(de)力量(liang)(liang)。
近日(ri),社(she)交網絡(luo)被“藍瘦香菇”一詞刷屏。這個梗來源于廣西南寧一小哥錄的視頻,視頻中,小哥稱自己與女友分手,很難受也很想哭,因不標準的普通話而變成了“藍瘦,香菇”。這段普通話夾雜著方言的自白迅速點燃朋友圈,并登上微博熱搜,不久便被網友爭相模仿和改造,“藍瘦香菇”成為新興口頭禪,莫名其妙的走紅網絡。從網絡廣告到軟文文案,從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一時間,“藍瘦香菇”成為高頻熱詞,迅速擴散傳播。
“藍瘦香菇”怎么就火了?
熱詞走紅軌跡相似:網紅助力+企業營銷+網民參與
根據媒(mei)體報道梳(shu)理,“藍瘦香菇”走紅的過程大致如下:最開始南寧小伙是在他的QQ空間發布視頻,隨后在百度貼吧引起討論,但是傳播范圍有限,并未吸引太多關注。轉折點出現在秒拍網紅@當時我就震驚了對該段視頻的轉發。網(wang)紅大號@當時我就震驚了擁有2679萬粉絲,微博(bo)轉(zhuan)發(fa)后獲得29003個贊,1萬多網友轉發,2萬多網友跟帖評論。明星林更新和穎兒的加入將這個流行語的熱度推向新高。
隨后(hou),“藍瘦香菇”進入傳播高潮期,媒體報道陸續推出,微信朋友圈也出現刷屏。三只松鼠、維達、純生啤酒、海爾洗衣機以及必勝客等眾多品牌借勢營銷,將“藍瘦香菇”推向新的傳播峰值。
“藍瘦香菇”不是(shi)我們遇(yu)到的第一個(ge)網(wang)(wang)(wang)絡熱詞(ci),也不會是(shi)最后一個(ge)。不論(lun)(lun)是(shi)“賈(jia)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還是(shi)“主要看氣質”,或是(shi)“定(ding)(ding)個(ge)小目標”,以及“友(you)誼(yi)的小船”,相關網(wang)(wang)(wang)絡熱詞(ci)走紅的路徑極為(wei)相似(si),網(wang)(wang)(wang)絡大V參與、各(ge)大傳(chuan)統與新媒體平臺傳(chuan)播、網(wang)(wang)(wang)友(you)紛(fen)紛(fen)轉(zhuan)發、各(ge)大品牌借用宣傳(chuan)與營銷,甚至還有各(ge)類(lei)專家、評論(lun)(lun)員(yuan)撰(zhuan)文加(jia)以種(zhong)種(zhong)解(jie)讀(du),網(wang)(wang)(wang)絡熱詞(ci)的爆紅看似(si)驟然,其(qi)實有著內在的規律性:互聯網(wang)(wang)(wang)的周(zhou)期性定(ding)(ding)律,加(jia)上網(wang)(wang)(wang)民(min)寂寞情緒的堆積,遇(yu)到某(mou)種(zhong)催(cui)化劑(ji)(ji)就產(chan)生了反應,而這次(ci)的催(cui)化劑(ji)(ji)就是(shi)“藍瘦香菇”。
網絡(luo)造詞運動(dong)為何頻繁發生?
網絡流行(xing)語背后的力量: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
孤立地(di)看,“藍瘦香菇”只是一個網絡事件,但網絡上的圍觀、跟帖,以及后來對這一句式的大量仿制和引用,構成了一種亞文化力量。這個事件將網絡上分散的、隱藏的一個群體在短時間內召喚和集結起來,潛伏在網絡世界中的一撥人共同發力,將本身并沒有多少價值的帖子炒出來,最終呈現出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這表明,亞文化是有群體構成的,亞文化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而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部落的文化,這個群體多是年輕一代的網民。網絡流行語刷屏的背后,其實是一種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
所謂“亞文化”,是指在某些方面與社會主導性文化的價值體系有所不同的群體文化。文化人類學認為,亞文化通常會產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語言體系。網絡青年亞文化,可以概括為年輕人為了有別于主流文化而創造的他們自己的文化,以“個性”、“顛覆”為主要特點,以示青年文化偏離主流文化的總體態勢。
對(dui)于(yu)網(wang)(wang)絡(luo)(luo)青年(nian)亞文(wen)(wen)化的(de)討論離不開互聯網(wang)(wang)這一媒(mei)介(jie)形態。網(wang)(wang)絡(luo)(luo)青年(nian)亞文(wen)(wen)化存在(zai)(zai)的(de)基礎是相對(dui)開放的(de)網(wang)(wang)絡(luo)(luo)空(kong)間,核心在(zai)(zai)于(yu)信息迅(xun)速傳播與分享,年(nian)輕網(wang)(wang)民群體在(zai)(zai)網(wang)(wang)絡(luo)(luo)中逐漸形成、信奉和推行特有的(de)文(wen)(wen)化價值體系、思維模式(shi)和生活方式(shi),在(zai)(zai)新媒(mei)介(jie)技術(shu)的(de)推動(dong)下(xia)表(biao)現的(de)精彩紛呈,包括網(wang)(wang)絡(luo)(luo)語言、網(wang)(wang)絡(luo)(luo)人物、網(wang)(wang)絡(luo)(luo)惡(e)搞、網(wang)(wang)絡(luo)(luo)事件等。
微(wei)(wei)(wei)信(xin)(xin)、微(wei)(wei)(wei)博、博客、論壇、網絡社(she)區(qu)為亞(ya)文(wen)化的誕生和傳播(bo)提供了(le)土壤,創(chuang)造了(le)亞(ya)文(wen)化產生的技術背景和條件(jian)。近(jin)幾年來(lai),很多網絡流行語都是(shi)最(zui)先在微(wei)(wei)(wei)博、微(wei)(wei)(wei)信(xin)(xin)上傳播(bo)開來(lai),作為年輕人的主(zhu)陣地,微(wei)(wei)(wei)博、微(wei)(wei)(wei)信(xin)(xin)是(shi)青(qing)(qing)年獲取信(xin)(xin)息、發表觀點、參與公共生活最(zui)重要的社(she)交(jiao)平(ping)臺。因青(qing)(qing)年網民的參與性和互動(dong)性,久(jiu)而久(jiu)之微(wei)(wei)(wei)博、微(wei)(wei)(wei)信(xin)(xin)便會(hui)形成一種獨(du)特的微(wei)(wei)(wei)博、微(wei)(wei)(wei)信(xin)(xin)亞(ya)文(wen)化,構(gou)成了(le)青(qing)(qing)年亞(ya)文(wen)化的分支。
在虛擬世界里,青少(shao)年們有著獨(du)特(te)的話語(yu)體(ti)系(xi)(xi)(xi)、表(biao)達體(ti)系(xi)(xi)(xi)、審美體(ti)系(xi)(xi)(xi)乃(nai)至價值體(ti)系(xi)(xi)(xi),比如二(er)次元、鬼畜(chu)、戲謔、表(biao)情包;比如去中心化、顛覆性(xing)、叛逆性(xing)、風(feng)格化等(deng)。同(tong)時,社會化媒體(ti)也為網絡青年亞文(wen)化的傳(chuan)(chuan)播(bo)(bo)提供了技術支持,微(wei)博、微(wei)信、博客(ke)、論壇等(deng)集人際傳(chuan)(chuan)播(bo)(bo)、群(qun)體(ti)傳(chuan)(chuan)播(bo)(bo)、大眾傳(chuan)(chuan)播(bo)(bo)于一(yi)體(ti),事件一(yi)旦在網絡某個點或(huo)圈群(qun)爆發,就會在不同(tong)渠道(dao)和(he)圈層中流動(dong),瞬間“噴涌”和“刷屏”,這是“藍瘦香菇”能夠在幾天內迅速走紅的媒介保障。
新媒介語境(jing)下,網(wang)絡(luo)青年亞文化傳播變成了一種“符號的消費”,成為商家爭搶的對象。商家從不斷創新的網絡青年亞文化中萃取個性化的創新符號,投入使用到商品的生產和傳播中,而亞文化群體也可以與商家合作,從中置換足夠的資助和經費。就“藍瘦香菇”事件而言,當事人南寧小哥開微博吸粉十萬、開直播吸引100萬人觀看,以及各商家爭搶注冊商標、借勢營銷,便是商業與亞文化聯姻的表現。
道(dao)德淪陷Or驚世駭俗?
看待網(wang)絡青年亞文化需跳出刻板思(si)維
網(wang)絡(luo)新媒體(ti)為青(qing)(qing)年(nian)(nian)群(qun)體(ti)尋找和(he)建構自己的身份提供了(le)一個虛擬又(you)現實、模糊又(you)安(an)全的平臺,不但培育了(le)新一代(dai)的消費方式,同樣(yang)也(ye)培養成了(le)他(ta)們的文化趣味和(he)審美習(xi)慣,各種(zhong)不同類型的網(wang)絡(luo)青(qing)(qing)年(nian)(nian)亞文化迅速繁殖和(he)發展(zhan),青(qing)(qing)年(nian)(nian)一代(dai)既是(shi)(shi)創作者,也(ye)是(shi)(shi)傳(chuan)播者,還是(shi)(shi)消費者,網(wang)絡(luo)青(qing)(qing)年(nian)(nian)亞文化不再無足輕重,對社(she)會(hui)價值觀(guan)、文化傳(chuan)播、網(wang)絡(luo)治(zhi)理都(dou)會(hui)產生影(ying)響(xiang)。
有人認為“藍瘦香菇”等網絡熱詞的走紅,本身是一場無意義的傳播,反映了當下的獵奇、圍觀、窺私、惡搞的社會文化心理,最終不過是曇花一現。網絡青年亞文化固有的顛覆性以及反抗性等局限性不容小覷,由于網絡青年亞文化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導致了一些不規范行為的產生和存在,因此有輿論擔心網絡青年亞文化會對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侵蝕。
相對立的(de)觀(guan)點認(ren)為(wei),大多數網絡流行(xing)語固然逃(tao)不(bu)過(guo)“偶然創造—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漸被遺忘”的命運,但是存在本身便是合理。新媒體,為各種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更包容的空間。今天的亞文化活動,主要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進行,受約束相對較小,有些亞文化類型,可能沒有特別有針對性地去抵抗什么,也沒有特別有意識地去表達什么,他們只是在某種契機下,進入公眾視野,掀起輿論波瀾。還有一些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表現出滿滿的正能量,比如帝吧出征FB事件、“洪荒之力”的自我激勵等,認可亞文化的存在,就是允許青年群體以自己的方式和主流文化對話,顯示了社會的包容性和開放度。
對于網(wang)絡(luo)青(qing)年(nian)亞(ya)文(wen)化,非黑即(ji)白的態度或許太生硬。不可否認,亞(ya)文(wen)化顯示了(le)年(nian)輕一代活(huo)躍的創(chuang)新能力,這(zhe)是群體(ti)主體(ti)特征(zheng)與網(wang)絡(luo)媒介屬(shu)性相互(hu)作(zuo)用使然(ran)。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ye)體(ti)現(xian)了(le)社(she)會的離散性和碎(sui)片化,這(zhe)也(ye)是為什么很多(duo)亞(ya)文(wen)化現(xian)象存在時間不會太長久的原因。既然(ran)是“亞”文化,那就是次要的、非主要的文化類型。亞文化在社會總體文化結構中還是處于邊緣地帶,通常是一種短暫存在的、流動不居的文化形態。但是,另一方面,新的亞文化形態確實在不斷涌現,生生不息,在給傳統主流文化帶來沖擊和消解作用的同時,也對主流文化的發展起到激勵和推動作用。
作為一(yi)種(zhong)文化現象,網絡青年亞文化并(bing)沒有(you)天(tian)然胎(tai)記(ji),并(bing)不(bu)都是道(dao)德淪陷,當然也(ye)不(bu)全是驚世駭俗。對于(yu)這一(yi)現象的解讀和研究(jiu),需(xu)要跳(tiao)出刻板的理論(lun)框架,區別待(dai)之,并(bing)且要改變(bian)極端化思維,關鍵還是如何對待(dai)和引導。新(xin)華(hua)網輿情分析師 詹婧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bu)希望作品(pin)出現在本站,可聯(lian)系我們要求撤下(xia)您的作品(pin)。
歡(huan)迎關注每日經(jing)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