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8 00:57:01
11月24日~26日,“2016 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在成都舉行。會上,中植集團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中植集團將與物聯網行業龍頭上市公司達華智能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產融結合助力“智慧城市”民生工程
智慧城市概念并不陌生。所謂“智慧”,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一個城市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整體發展需求做出智能響應。智慧城市的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而目的就是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正因為智慧城市利“市”利民的民生特質,國家近年來非常重視智慧城市的打造,將其視為面向未來發展的城市建設思路。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從宏觀層面為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規劃了藍圖。自此智慧城市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作為國內領先的資產管理企業,中植集團一直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秉承“與好公司共同成長”的投資理念,運用投資、融資、產業基金等多元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渠道和方式,甄選優質的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既對上市公司提供財務支持,也在業務層面幫助上市公司實現業務的升級,既將上市公司作為投資對象,同時也作為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中植集團管理資產規模已超過1.5萬億元。智慧城市,正是近期中植集團看重并希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其發展壯大的項目。
中植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未來十年,智慧城市領域將有3~5萬億的市場規模,我們看好這個產業的發展潛力。同時這也是國家產業轉型倡導的發展方向,中植集團希望憑借自身在投融資方面的專長和優勢,助力智慧城市產業的發展。”
既然看中了這個產業,就一定要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以“智慧城市”為近年重要發展戰略的中山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這樣走進了中植集團的視野。作為國內領先的“互聯網+”渠道規劃、建設和運營服務提供商之一,達華智能傾力打造的新型“智慧城市”重在探索未來智慧城市的業務場景,專注于如資訊、生活、健康、教育、公益、出行、旅游、企業等主題應用服務及有助于智慧城市相關產業發展的服務,如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眾創等。通過城市頂層規劃與設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互聯網等技術打造城市基礎設施和行業信息化,對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業經營發展和政府行使職能過程中的相關活動與需求,進行互聯和協調,使城市構建成為一個涵蓋市民、企業和政府的新型城市生態系統。
“投資智慧城市產業我們需要尋找一家在相關領域最為專業、領先的上市公司,達華智能團隊除專業性很強以外,整個管理團隊非常年輕很有朝氣,高管層想干一番事業,是非常理想的合作伙伴。”中植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我們將發揮各自優勢,從項目資金和業務渠道等各個方面為達華智能提供全面的支持,通過產融結合,把達華智能打造成未來中國一流的智慧城市運營商。”
先行先試智慧城市初見端倪
“我們期望和達華智能共同打造聯通市民、政府、企業的新型城市生態系統,提供智慧城市政務、智慧交通、教育、智慧城市基礎建設、智慧民生等綜合應用服務平臺。在駕車行駛時,司機可以通過應用平臺進行車位預約;在旅游景區,游客可以通過應用平臺選擇心儀的導游,旅游管理部門能與公安、交通、工商、衛生、質檢等部門形成信息共享和協作聯動,提高景區應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通過‘智慧醫療’,孩子家長可以利用應用平臺為孩子預約接種疫苗,并記錄接種疫苗的種類的時間……智慧城市可以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植集團相關人士介紹,“目前達華智能已經有兩個項目在廣東省中山市和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先行落地”。
作為達華智能公司所在地,“智慧中山”應用平臺首當其沖。該平臺早在2015年5月已在廣東中山正式上線,推出了天氣、公交、行政辦事大廳、公積金、車輛違章記錄查詢、醫院預約掛號、公用自行車查詢、實時路況等16個應用模塊。據統計,中山市目前已有近10萬市民下載使用“智慧中山”,且人數仍在與日俱增。2016年3月,“智慧中山”又完善了全系列的線上支付功能,市民可直接通過“智慧中山”隨時辦理車輛違章罰款、醫院掛號繳費等各類事項。
在“智慧中山”成功運營后不久,“智慧倉山”項目緊跟其后。據介紹,“智慧倉山”項目自2016年5月啟動以來,分3個階段進行建設:第一階段與“智慧中山”類似,以服務市民為軸心,集合了醫療、教育、出行、社區、辦事、旅游、文體和運動等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應用模塊,為市民提供一個便捷、智能的生活應用環境;第二階段將融入企業的商業服務能力和運營能力,引導企業各種供給能力更好地構建智慧城市,提升產業紅利,讓城市各參與者共同維系城市智慧化;第三階段,引入互聯網金融,實現產業經濟可持續性的良性循環。
福州市倉山區是國家住建部公布的首批全國90個智慧城市試點之一,因此“智慧倉山”項目的中標,對于達華智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其未來“智慧城市”項目的推進具有標桿意義,并將為新型智慧城市業務領域持續發力提供寶貴經驗。
響應供給側改革,中植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中植集團與達華智能合作打造“智慧城市”,只是近年來中植集團響應國家供給側改革號召的一個案例。仔細研究不難發現,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在經歷了快速成長后的中植集團,正在步入穩健發展的“成年期”。對于自身管理的資本價值和意義,中植似乎也有了更多思考和成熟理念,而這其中,利用資本力量將國內外最好的技術、資產嫁接到上市公司和有潛力的企業,幫助企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國家供給側改革需要,無疑是其最重要的成長心得和發展戰略。
中植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供給側結構改革發展方向,中植集團已經確定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將主要服務于國家八大潛力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努力打造4個目標:“美麗中國”,主要是新能源,環保行業方向,比如與康盛集團共同打造的中植新能源汽車本月剛剛發布了三款擁有核心獨家技術的新能源客車;“健康中國”主要是醫療健康行業、現代農業等;“智慧中國”主要是人工智能、物聯網、TMT、教育等方向;“藝術中國”則關注文化行業。圍繞這4個目標,中植集團將與優秀的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全面合作,海內外市場聯動,從產業布局、技術研發、資源整合等多個維度,深入推動資本與產業的融合,提高投資的廣度和深度,打造出多艘產業航母,共同助力中國產業發展。 (文/童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