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9-01-07 19:28:09
有權威人士對記者表示,鑒于目前商譽減值和業績補償分別通過資產減值和營業外收入科目影響當期損益,導致商譽減值金額大于上市公司實際損失,建議監管層結合業績承諾補償機制,進一步研究商譽減值和業績補償的會計處理,并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五(2019年1月4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官網披露的一則消息沒有引起資本市場的注意。但細究發現,該消息釋放的信號耐人尋味。具體來看,在官網最新披露的《企業會計準則動態(2018年第9期)》中的最后部分,提到“咨詢委員反饋意見觀點摘編:關于咨詢委員對會計準則咨詢論壇部分議題文件的反饋意見”。而征詢的議題為“商譽及其減值”。

圖片來源:攝圖網
更關鍵在于,大部分咨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并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后續會計處理方法。同時,大部分咨詢委員認為,相較于商譽減值,商譽攤銷能夠更好地實現將商譽賬面價值減記至零的目標,因為商譽攤銷能夠更加及時、恰當地反映商譽的消耗過程。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未來商譽金額按年限平均攤銷計入損益,在宏觀層面,將對并購市場帶來巨大影響,估值或將下降;在微觀層面,A股每年上演的商譽“黑天鵝”事件有望減少,同時有望緩解利用商譽進行業績“洗大澡”的現象。
中國證券報 記者 吳科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