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20 23:53:00
每經記者|黃婉銀

▲社會扶貧共同體啟動儀式現場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極為關鍵的2019年,作為房企扶貧“尖子生”的碧桂園已從“輸血者”變為“造血者”,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壯大到社會扶貧共同體。
與此同時,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合作伙伴、媒體、社會組織和公益人士共同發起“社會扶貧共同體”,旨在把各參與方在消費需求、業務拓展、就業崗位、捐贈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與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需求有效對接、按需配置,從而凝聚更多社會資源,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是從貧困中成長起來的,18歲之前連鞋都沒穿過,深知貧困的滋味。”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表示。
民營企業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民營企業扶貧多以捐款捐物的間接參與為主,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參與扶貧的好機制。在經過多年的扶貧實踐后,碧桂園意識到要在探索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為社會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直接參與扶貧提供具體樣本。
累計投入超過48億元
雖然碧桂園是在2018年5月20日正式啟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但早從1997年起,碧桂園及創始人楊國強就通過捐資助學、開辦慈善學校等方式,持續開展教育扶貧,惠及數萬名貧困學子。
根據碧桂園的統計,從1997年至今,碧桂園集團及其創始人在公益扶貧事業上累計投入超過48億元,直接受益人數超過36萬人次。
在龐大的扶貧資金投入背后,是碧桂園扶貧事業不斷深入發展,從早期單個項目幫扶到試點駐村扶貧、大規模駐村扶貧及如今的全國9省14縣全面推進。
2018年,碧桂園將扶貧工作提升為主業之一,在全國9省14縣(市、區)開展結對幫扶,采取多種形式幫助33.6萬建檔立卡戶。
對于扶貧事業,碧桂園有著明確的定位——做黨和政府扶貧工作的有益補充。也就是發揮碧桂園自身優勢,立足貧困地區實際,堅持精準方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
為此,碧桂園探索推進“4+X”扶貧模式,“4”是指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集團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X”是指結合幫扶地區實際拓展的自選動作,切實做到精準扶貧。
“4+X”扶貧模式目前也已見明顯成效。在黨建扶貧上,碧桂園在幫扶地區成立共14個一線黨支部,聘用140名老村長,協助扶貧工作人員開展入戶、調研、宣講和慰問幫扶3600人次;就業方面,自2012年起,碧桂園集團已經開展就業培訓1000期,參加培訓貧困人數51772人,舉辦招聘會100場,就業人數超過24044人;最早發起的教育扶貧上,碧桂園集團參與助學捐款28002人,共捐款1150萬元,結對幫扶6724名貧困生,家訪貧困學子1058人次。
啃掉脫貧攻堅“硬骨頭”
啃掉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最重要的是提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因此,碧桂園在“造血”扶貧中堅持兩個結合,一是結合自身企業的優勢,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
以甘肅東鄉族自治縣為例,當地民眾絕大多數都以養羊為生,但過去由于地方偏遠、缺乏冷鏈系統,東鄉羊的發展受阻在“最后一公里”。2018年,碧桂園集團扶貧隊伍進駐甘肅東鄉,經過調研,決定依托集團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的平臺資源,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集中解決銷路問題,同時攜手當地企業與養殖場,合作發展冷鏈系統,讓優質的東鄉羊走出深山。
另外,碧桂園還在東鄉縣重點幫助挖掘馬鈴薯、東鄉刺繡等特色產業。“東鄉發展基礎薄弱、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因素制約,全縣產業發展面臨著帶動能力弱、集約化程度低等問題。”東鄉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楊志軍表示,“碧桂園通過調研對接,推動合作,恰好可以補齊短板。”
碧桂園作為大企業參與扶貧,優勢在于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成熟的市場思維。截至2019年2月,碧桂園通過“碧鄉”品牌挖掘14縣優質農特產品109款。碧桂園旗下碧鄉、碧家和鳳怡三家社會企業,致力于扶貧產品開發,打通酒店、食堂、社區等市場,截至目前累計推廣消費扶貧產品近4000萬元,鏈接超30000貧困人口。
整體來看,碧桂園在產業扶貧上的主要思路是立足于貧困地區筑牢特色的產業根基,建立利益捆綁與共享機制,依托集團優勢產業力量,為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提供資金、技術、市場、渠道等資源,把鄉村自然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農產品資源等稀缺寶貴資源轉化為商品、推向市場,從而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發展優勢,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也培養一批返鄉扎根創業帶頭人,做到重點幫扶一人,廣泛帶動一群。
10個貧困縣相繼宣布“摘帽”
5月20日是碧桂園結對幫扶9省14縣一周年,有10個幫扶的貧困縣都相繼宣布“摘帽”脫貧,包括河北的平山縣、灤平縣、崇禮區、新河縣、河南的虞城縣、廣東英德市、安徽舒城縣、廣西田東縣、湖南平江縣、陜西藍田縣,超過20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累計幫扶增收4471萬元。
此外,碧桂園預計到2019年底,陜西寧陜縣、耀州區、江西興國縣將要“摘帽”;2020年底,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將實現“摘帽”。
由此可見,通過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可以真正實現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精準扶貧模式。
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方面明確表示,要繼續深耕9省14縣,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深度銜接,同時還將重點聚焦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配合當地黨委政府,著力打造東鄉羊、馬鈴薯、東鄉刺繡等特色產業項目,更好地幫助當地群眾實現持續增收。
此外,來自各行各業的70多家“社會扶貧共同體”代表也在昨日現場簽署承諾書,承諾將匯聚更多的社會資源共創、共建、共愛,共同參與精準扶貧事業,推動產生更大的集群效應和影響力,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