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e公司 2019-05-25 19:32:40
23日,《南陽日報》刊發南陽洛特斯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下線的車載水解制氫系統,南陽市委書記點贊“very good”。隨后引發輿論關注,有專業人士質疑這類似“水變油”的老套路,也有人戲謔其為“刀砍水分子”、打破能量守恒定律。

25日,洛特斯和其背后的青年汽車實控人龐青年現身南陽洛特斯。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在南陽現場,就水解氫原理、制氫成本、車輛安全性等一系列問題,向龐青年及公司技術人員提問。

問題1:洛特斯氫能源車有幾種?
回答:車載水解氫系統僅1套,上路的為氫電車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24日在南陽市、洛特斯廠區了解到,南陽采購了72輛洛特斯的氫能源車,但一方面卻是“水氫發動機”剛剛下線。那么,洛特斯的車型到底有幾款?
洛特斯相關人員介紹,搭載“車載水解制氫系統”的只有一輛,在洛特斯廠區制造。南陽市區已經行駛的氫能源車是帶有儲氫罐體的車輛,與上述車型不同,需要加氫。
但有媒體記者詢問多名公交司機后發現,南陽花8000萬元采購的72輛“氫能客車”,目前仍以充電為主。
問題2:加氫系統車輛構造如何?
龐青年:加氫儲氫,再通過氫燃料電池轉化
龐青年現場展示了普通氫能源車的構造,在車輛動力系統前,他指著車輛上方三個罐體介紹,罐體材料為碳纖維,和輸氫管道一樣均為進口。考慮到氫氣泄漏的可能性,對罐體和管道要求很高,所以要拿美金去國外買。

龐青年指著加氫的入口說,從此處加氫,通過管路升到罐體,罐體里的氫再到氫反應堆,發出來就是電。下一步送到電機驅動,車就可以開了。現在國內、國際做的氫能汽車就是該構型。
問題3:水解制氫的原理是什么?
龐青年:氧化鋁+水,通過催化劑產生氫
龐青年在車載水解氫系統旁邊介紹了運作原理,上側灰色箱體為加料容器,下方的罐裝物為反應缸。根據對氫的需求,原料自動到反應缸,就像噴油一樣,是全自動的。反應缸產出來氫氣再到氫堆,出來就是電。
龐青年介紹,制氫所需要的氧化鋁分等級,如納米級、微納米級。公司所用材料都能達到納米級和微納米級。納米級的(材料)都是進口的。剩下消耗的都是水,再通過催化劑,出來就是氫氣。
洛特斯工作人員現場展示水解氫:礦泉水+絕密配方,“氫氣”小爆炸掀翻硬紙蓋

25日中午,在南陽洛特斯,工作人員向e公司記者展示了如何用秘密配方水解氫。實驗人員從一袋“絕密反應粉”中舀出兩小勺,放入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再倒入約為水杯1/5容量的瓶裝礦泉水。用圓形硬紙片蓋住杯口,可以看到,有氣泡從杯底泛起。約20秒后,實驗人員從杯口上方點燃打火機,杯內瞬間出現明火,伴隨著輕微的爆炸聲,掀翻了杯口的硬紙片。
問題4:水解制氫成本有多高?
回答:目前比燃油貴3到5倍
龐青年回應e公司記者的成本質疑。他介紹,“里面的反應物我要回收再利用,用戶就付車費,你管我成本高低?虧我也虧不起,我也不可能虧,成本這事情不能告訴你,我們是機密,人家成本很高做不了,我的成本很低做得了,這是我們公司的技術。”
不過,一名技術人員透露了水解制氫發動機的成本。目前該款產品用氫成本很高,比正常燃油貴3到5倍。項目最終是實現氧化物回收,再用到其他領域,可以覆蓋成本。
問題5:可以跑多遠?
龐青年:加三四百公斤水,可以跑360到500公里
25日,公司工作人員現場用水管連接水龍頭和車體,現場給氫能源車加水。啟動時,司機臨時接上了腳下的電線接頭,隨后,車輛發出強烈的嗡嗡聲,真跑出了幾十米。
對于記者質疑的里面還隱藏了其他的氫能設備,現場工作人員回應:搞這么大這有必要嗎?大家都是懂的。
對于車輛續航里程問題,龐青年回應:加滿水設計能跑360-500公里,根據續航能力需要300到400公斤水。
問題6:水解制氫發動機安全性如何?
回答:壓力小儲氫少,比傳統氫能源車安全
一名斯姓技術人員回應了e公司記者詢問的水解制氫發動機安全性問題。
他介紹,氫能源車儲氫壓力越低越安全、儲氫越少越安全。洛特斯生產的加氫車儲氫罐內氣壓為35兆帕,而車載水解氫系統的儲氫罐只有0.5兆帕,整個系統儲存氫氣最多不超1立方米。因為是實時制氫,所以儲氫很少,以后還會優化,把儲存量再降低。
問題7:是否用過政府補貼?
龐青年:沒用政府一分錢,用的都是自己的錢
對于公眾質疑的政府補貼問題,龐青年回應說,作為民營企業沒用政府的錢。“我們一個民營企業在這里做,我這個水解制氫,都是我們自己的錢,我們到這里幾個月時間,我也沒發過一份工資。”
問題8:該項目是否會繼續下去?
龐青年:會堅持搞下去,絕不放松
對于項目下一步的規劃,龐青年介紹,任何新技術出來都要受到質疑,但會堅持搞下去。該項目不會停留,會繼續加大力度,絕不放松。
問題9:是否已經申請專利?
回答:沒有申請專利,怕被模仿
對于產品是否已經得到工信部認可的問題,龐青年回應,在南陽市區上路的加氫車已經上了工信部公告。“公安系統里都有,可以上牌。但是這個車(搭載水解制氫系統的氫能源車)還不行,還沒上(工信部)公告,只在自己廠區試跑。”
一名技術人員也認可了上述說法,搭載水解制氫系統的車型還沒有量產,也沒上工信部公告,打算在上公告之前申請專利。因為現在要是申請專利,有可能會泄露技術,并被同行模仿。
證券時報·e公司 趙黎昀 李師勝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