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9 13:54:12
每經編輯|李澤東
據證券時報,9月29日,“東方甄選回應下架玉米”消息沖上熱搜。近期有網友發現在東方甄選電商平臺已經無法搜索到“玉米”。客服回應稱,為了保證品質,廠家不能超量生產,產品的產量是不固定的,只要廠家有產能就會盡快上架商品鏈接。
每(mei)經編輯搜(sou)索抖音平臺(tai)(tai)的東(dong)方甄(zhen)選企業店,以(yi)及天貓平臺(tai)(tai)的東(dong)方甄(zhen)選旗(qi)艦(jian)店,發現目前(qian)只有一款鮮榨玉米汁在售。
而在此之前,“東方甄選一根玉米賣6元”的事件曾引起熱議。
主播辛巴曾在直播時炮轟東方甄選把批發價7毛錢一根的玉米賣上6塊錢。而東方甄選主播董宇輝則回應稱,東方甄選賣的玉米收購價已達2元,并且農產品根本沒有暴利。
所以(yi),東方甄選6塊錢一根的玉米(mi)究竟“貴不貴”呢?
日前,辛巴(ba)在直播中表(biao)示(shi),一盒8穗的玉米(mi)賣50塊錢(qian)“喪(sang)良(liang)心”,地里出來的玉米(mi)就七毛錢(qian)一穗,最(zui)后加價到(dao)六(liu)塊錢(qian)一穗。
視頻資(zi)料顯示,辛巴(ba)還稱,“講(jiang)故(gu)(gu)事講(jiang)得好就(jiu)好,產品(pin)一樣(yang),你講(jiang)故(gu)(gu)事你的東(dong)西就(jiu)得貴,我怎么不明白這個道(dao)理呢(ni)?”
9月20日(ri),話題#董宇輝(hui)解釋玉米貴#登上微博熱(re)搜。
圖片(pian)來源:貝殼財經視頻截圖
董宇輝表示,很多人就說,玉米不是農村賣才五毛錢多一個嗎?那為什么有的玉米能賣兩三塊,甚至五六塊,還有十幾塊的玉米?玉米從五毛錢一根到十幾塊錢一根的都有,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玉米,它本來的成本就不一樣。
董宇輝稱,我們家種那個玉米,其實賣出來一根也就是那幾毛錢,因為那些玉米最后大量的就是收回來做了飼料,就是(shi)去養(yang)豬(zhu)養(yang)牛養(yang)羊。
董宇輝進一步表示,現在市場上大面積流通的基本上都是東北產地的玉米,東北因為黑土層比較厚,玉米本身品質好,然后再加上如果有特殊品種,它的成本本來就高。如果這個玉米你想(xiang)吃了健康,比如說(shuo)不讓噴農藥,那一畝地的(de)產(chan)量(liang)本(ben)身就是(shi)有限的(de)。
董(dong)宇(yu)輝最后稱,還(huan)有(you)那中間供(gong)應鏈上(shang)的人(ren)不(bu)(bu)是人(ren)嗎(ma)?那工廠的人(ren)不(bu)(bu)是人(ren)嗎(ma)?快遞小(xiao)哥不(bu)(bu)是人(ren)嗎(ma)?所以你不(bu)(bu)能說出地(di)的玉(yu)米一(yi)根一(yi)塊錢,最后就只能賣一(yi)塊錢,不(bu)(bu)現實啊(a)!
圖片來源:貝殼財經(jing)視頻截圖
每經(jing)小編注(zhu)意到(dao),早在今年6月(yue),東方甄選6元1根的(de)鮮食(shi)玉米便引發討論。
據(ju)中新財經當時(shi)報道,所謂鮮(xian)食(shi)玉(yu)米(mi),即速凍保(bao)鮮(xian)或真空包裝的(de)水果玉(yu)米(mi)。對比不同渠道售賣的(de)鮮(xian)食(shi)玉(yu)米(mi),東方甄選平均售價6元(yuan)/根的(de)鮮(xian)食(shi)玉(yu)米(mi)雖算(suan)不上昂貴,但(dan)也(ye)稱(cheng)不上便宜(yi)。
在某電(dian)商平臺上,一些大品(pin)牌的鮮(xian)食(shi)(shi)玉米(mi)平均售(shou)價在6-10元(yuan)/根之間,當(dang)地特產店或(huo)農戶直銷的鮮(xian)食(shi)(shi)玉米(mi)平均售(shou)價則在4-5元(yuan)/根左(zuo)右。
生(sheng)鮮(xian)(xian)電(dian)商APP上(shang)的鮮(xian)(xian)食玉(yu)米(mi)價(jia)格也不相同。其中,美(mei)團買菜上(shang)的兩(liang)款(kuan)鮮(xian)(xian)食玉(yu)米(mi)價(jia)格分別為一根7.5元(yuan)(yuan)、8.8元(yuan)(yuan),盒(he)馬(ma)上(shang)兩(liang)款(kuan)鮮(xian)(xian)食玉(yu)米(mi)平均價(jia)格則分別約(yue)為一根5元(yuan)(yuan)、6元(yuan)(yuan)。
而在(zai)(zai)抖音其他(ta)助農直(zhi)播(bo)間(jian),鮮食(shi)玉米的價(jia)格則更為便宜。一(yi)名消費者就告訴中新財經,她在(zai)(zai)某主播(bo)助農直(zhi)播(bo)間(jian)下單(dan)的鮮食(shi)玉米平均價(jia)格為2.99元/根。“直(zhi)播(bo)間(jian)賣的一(yi)般比(bi)較便宜,正常(chang)鮮食(shi)玉米價(jia)格都(dou)在(zai)(zai)3元以上。”
玉米(mi)其實也有著(zhu)不同的分類,有飼用(yong)玉米(mi),有工業用(yong)玉米(mi),也有著(zhu)食(shi)用(yong)玉米(mi)。不同種類的玉米(mi)種植成(cheng)本(ben)和價格均不相同。
據證券時報報道,申港證券研報顯示,2021年我國玉米消費總量約2.9億噸,其(qi)中飼用消費量最(zui)高,達1.9億噸(dun),占(zhan)(zhan)(zhan)比約60.7%;工業消費量0.9億噸(dun),占(zhan)(zhan)(zhan)比約31.7%;食用消費約889萬(wan)噸(dun),僅(jin)占(zhan)(zhan)(zhan)比3.1%。
根據Wind數據,2022年9月29日我國玉米現貨平均價為2840.59元/噸,較2020年初的價格增長了50%左右。如果按照一顆長勢良好的玉米重量六兩來計算,一根玉米現貨價在0.85元左右,和辛巴所說的“7毛錢一根”接近。
圖片來源:攝圖網 ID:501277550
不過,食用玉米中的優質鮮食玉米由于種植成本更高,價格相對一般玉米也會更高。按《農民日報》近期的評論,“一根優質鮮食玉米僅種植成本就約合1.7元左右”。這一數據,和董宇輝口中的“玉米收購價已經2元”較為接近。
據(ju)了解,目前我國農副產品流通供應鏈涉及多個環節。
中國文化管(guan)理協(xie)會鄉村振(zhen)興建設委(wei)員會副(fu)秘書長(chang)袁(yuan)帥接受(shou)記者采訪時(shi)表(biao)示,農(nong)副(fu)產品市(shi)場流(liu)通供應鏈包括了:產品源(yuan)頭端種(zhong)植(養殖)生產合作社、企業等(deng),上游端采購平(ping)臺、加工企業、批發商(shang)等(deng),物(wu)流(liu)服務(wu)端倉儲、冷鏈等(deng),下游端線上與線下的各類電商(shang)平(ping)臺、商(shang)超等(deng)。
“農副產品流通供應鏈有(you)這么多環(huan)節的角(jiao)色(se)參與,每一(yi)個環(huan)節都要有(you)基本的利潤保證。不(bu)能斷(duan)章(zhang)取義,忽視總體,單獨摘取一(yi)點或(huo)者幾(ji)點來(lai)看待(dai)和分析問題。” 袁(yuan)帥說。
對于此事,農民日報9月28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秋糧收獲時節,電商平臺的玉米價格再次引發熱議。這反映出社會對于農業發展、農民利益的日益關注,這是件好事。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場由“助農”引發的討論,卻最終演變成一出“傷農”鬧劇。不僅傷了農民,傷了東(dong)北粘玉米(mi)的品牌,其實也(ye)傷到了消(xiao)費者的利益(yi)。
更何況,此玉米非彼玉米。我們慣常認知中玉米是煮著吃的,而統計口徑中和農民實際生產的玉米,既包括食用玉米,更多的還是瞄準飼用等大宗消費市場的“大路貨”,食用玉米在我國玉米消費中還占不到10%。食(shi)(shi)用玉米(mi)中的(de)優質鮮食(shi)(shi)玉米(mi)對品(pin)種品(pin)質、種植方法、采(cai)摘時機、采(cai)摘方式等都有(you)更嚴(yan)格的(de)要求,成(cheng)本自然只高不(bu)低。拋開品(pin)質談價格,對生產(chan)優質農產(chan)品(pin)的(de)農戶來說,無疑(yi)是不(bu)公平的(de)。
7毛一根的玉米有沒有?可以簡單(dan)算(suan)筆(bi)賬。
據統計,2020年全國玉米種植總成本為每畝1079.98元,畝均單產421.13千克。一根長勢好的玉米,重量大約能達到六七兩,按此估算,7毛一根差不多也就是成本價。尤(you)其在今年農資價格上漲等(deng)因素的推動下(xia),農民(min)生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歸根結底,7毛一根也好,6元一根也罷,理性討論無妨,但別沖動之下傷了農民和真“助農”的人。
而判斷一種營銷行為和營銷模式是否是真“助(zhu)農”,要看(kan)它能(neng)給產業帶(dai)來(lai)(lai)怎樣的(de)發展前景,更要看(kan)它把農民放在了什么位置、給農民帶(dai)來(lai)(lai)了怎樣的(de)好處。只有農民有了合理收益,產業鏈(lian)上的(de)各方(fang)才能(neng)行穩致遠,形成良(liang)性(xing)循環。
每日(ri)(ri)經(jing)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bao)、中新財(cai)經(jing)、農民日(ri)(ri)報(bao)、公開資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quan),嚴禁轉載或鏡(jing)像,違者(zhe)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ru)您不希望作品(pin)出現在本(ben)站,可聯系(xi)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pin)。
歡迎關注每日(ri)經濟新聞APP